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操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二
尽管是集体编写,但还是完美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和认知水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应天时,察人情,观地利,结合吕不韦及其门客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为官心得,博采诸子百家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和处世哲学。
推崇《吕氏春秋》的认为它集各家所长自成一派又青出于蓝。而反对的则认为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理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石之坚、丹之赤,本乎天然,“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并不是石和赤本身之选择。而人则不同,“豪士之自好者”,就看个人的志向和气节了。
韩非指出,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若君主显示出欲望,臣下将千方百计满足君主的欲望以献媚;君主不要暴露心意,若君主暴露心意,臣下将显示其异能以投其所好。所以君主能隐蔽好恶之情,臣下就能现出本质。君主要避免臣下伺察君主的欲望和好恶,投君主所好,设诱饵以钓君主。这样,君主才能根据臣下的秉性委任不同的官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要物为人用,不能人为物役。江南愤青陈宇曾开北京吉普与开路虎的朋友去西藏,陈宇十几万的车怎么舒服怎么开,返程时在半路跟一个小卖店老板谈妥等老板方便出藏时帮他开到成都,陈宇自己则乘机乘火车轻松走了。而他开路虎的朋友因为车只能加高标号油,而一路能加这种油的地方很少,再加上心疼豪车,因而一路上几乎因为伺候车子而生出大量烦恼。
李嘉诚戴300美元的西铁城表也是类似原因。尽管李也有百达翡丽等豪表,但戴那些表时要经常注意防磕防撞防汤水腐蚀,反而让人被物给束缚住了。而戴西铁城在磕碰下水洗澡时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不用费心考虑表的要求,这才是物为人用。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先知先觉,是因为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抓住了最关键的征兆表象,其实这并不是神奇也不是侥幸,而是体察出了事物必然的逻辑。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于事志焉。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众人同等。征虽易,表虽难,圣人则不可以飘矣,众人则无道至焉。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郈成子、吴起近之矣。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笑。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门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月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月贲月勿,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这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与国皆有征。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绿图幡薄,从此生矣。
“不知而自以为知”,个人的困厄往往是弄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国家的乱局一般是由执政者自以为比市场比百姓比企业家更高明而随意指导决策的乱作为所致。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徙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富、贵者和贫、贱者谁更有底线、更讲信誉,是判断时代、制度好坏的精准试纸。所谓“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人类有勇猛精进、好大喜功的本能冲动,但又往往高估自己的见识智慧,不知道不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人世间的大悲剧,一般是自大无知导致的,或少量别有用心的人裹挟愚昧无知的决策者造成的,例如乌托邦、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大月进、火葬与殡改、住宅用地管制、难民移民问题等等。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乾;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乾,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三
读完了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是我们古代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名为《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作者是吕不韦及他的三千门客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说道我的这本书,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他可是我10岁时收到的礼物呢!刚刚收到着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书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写成的书,这让我一时间不敢读。后来经爸爸的劝说,我才慢慢的拿起这本书开始细细地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的文笔绵密细腻,犹如小桥流水。它集为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可谓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书中以文言文为主,在配上翻译及事例,让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义。
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纪——季冬纪——诚廉。
所谓的诚廉就是诚实和廉洁。这一章倡导人们要廉洁为人,千万别贪小便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还要诚实待人,免得别人不相信你,落个骗子的‘‘美称’’。还用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诚信很可贵,千万不能丢失,一旦丢失的话,就很难补回来。
我读这段话深有感悟,就像那一次,我因为说谎骗了了妈妈,导致妈妈很长时间,都不相信我了!这种感觉让我不是滋味。不仅是我就那些官员而言,也应该深有感悟吧!你数一数全世界,那一个官员不是因为贪图小利,而丢了那顶乌纱帽。这正是应了那古语:‘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啊’,而且那芝麻还会连本带利的被一阵清廉之风,法律之风,正义之风给吹走。就算没有被吹走的话,也绝对不能长久。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四
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胥童对厉公说。“一定要先杀掉三个姓郄的。他们家族大,对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会威逼公室了。”厉公说;“好吧。”于是就派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犨、郄锜、郄至,陈列他们的尸体示众。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诸侯们没有谁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过了三个月,就把他杀死了。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
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大夫们的谋虑,没有人赶得上我了。”只站了一会儿,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李悝快步走上前说:“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成就了很大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身边的人说:‘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请问这是什幺原因?’庄王说:‘仲虺有话,我很喜欢。(他)说:“诸侯的品德,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就会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就会保存自身;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灭亡。”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臣子们的谋划,又都赶不上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李悝接着又)说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那怎么可以呢?”武侯说:“你说的好。”(从此以后)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对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宫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鸾徼就给我弄来;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鸾徼就给我修建;我曾经爱好良马和好驭手,鸾徼就给我找来。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错而磨灭我的长处啊。”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国君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而不会跟他一起为非;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五
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六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
《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七
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力虽多,材虽劲,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惠盎见宋康王,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不中。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愿也。”对日:“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耶?”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日:“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强大矣。
善于劝说的人象灵巧的人一样,借别人的力量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力量,顺着他的来势加以引导,顺着他的去势加以推动。丝毫不露形迹,随着他的出现、发展而出现、发展,如同言语与回声一样相随。随着他的兴盛而兴盛,随着他的衰微而衰微,以便因势利导,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他的力量很大,才能很强,也能控制他的命运。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能从远处听到;登上高处观望,眼睛并没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到远处。这是因为所凭借的`东西有利啊。
惠盎谒见宋康王,康王大声说:“我所喜欢的是勇武有力的人,不喜欢行仁义的人。客人将有何见教啊?”袁盎回答说:“我有这样的道术:使人虽然勇武,却刺不进您的身体;虽然有力,却击不中您。大王您难道无意于这种道术吗?”康王说:“好!这是我想要听的。”惠盎说:“虽然刺不进您的身体,击不中您,但您还是受辱了。我有这样的道术:使人虽然勇武却不敢刺您,虽然有力却不敢击您。大王您难道无意于这种道术吗?”康王说:“好!这是我想知道的。”惠盎说:“那些人虽然不敢刺,不敢击,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啊。我有这样的道术:使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大王您难道无意于这种道术吗?”康王说:“好!这是我所希望的。”惠盎说:“那些人虽然没有这样的想法,却还没有爱您使您有利的心。我有这样的道术;使天下的男子女子都愉快地爱您使您有利。这就胜过了勇武有力,居于上面说到的四种有害行为之上了。大王您难道无意于这种道术吗?”康王说:“这是我想要得到的。”惠盎回答说:“孔丘、墨翟的品德就能这样。孔丘、墨翟,他们没有领土,但却能像当君主一样得到尊荣;他们没有官职,但却能像当官长一样受到尊敬。天下的男子女子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抬起脚跟盼望他们,希望他们平安顺利。现在大王您拥有万辆兵车大国的君主,如果真有这样的志向,那么四方边境之内就都能得到您的利益了,百姓对您的爱戴就能远远超过孔氏、墨翟了。”宋王无话来回答。惠盎快步走了出去,宋王对身边的人说:“很善辩啊!客人用言论说服了我。”宋王是个平庸的君主,可是他的心还是可以说服,这是因为惠盎能因势利导。能因势利导,那么贫贱的就可以胜过富贵的,弱小的就可以制服强大的了。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八
古文原文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古文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九
《吕氏春秋》是一部经典,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特别牛的一部经典。据说当年“合十万余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气派,当然,没有人出来真的去增损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这部书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吕不韦。
这部书,“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汇集诸子所论又超越其上。通俗讲,《吕氏春秋》就像是一锅烩菜,但烩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尝。
读《吕氏春秋》,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不应被忽视的,那就是谈“养生”。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因为春多与生有关。“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这段话简直就是对我们说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用来维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而不是要用我们的生命去滋养万物,也就是说,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人不应为物所累,更不应被物奴役。但是遗憾的是,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关系颠倒了,很多人因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为轻何为重。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必然滋生堕落和腐败,必然产生会乱和丑恶。
吕氏春秋贵当读后感篇十
文章指出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作用,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作为美育思想境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以教师的教育激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思想氛围,美育思想境界营造的诸多美育元素作为美育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只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只要符合时代主旋律我们就应当重视和肯定.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思想政治美育境界美育动因美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