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就是要树立发展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将五大核心素养渗透进我的教学之中,在课堂中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第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他们整体化和结构化的教学。
第三,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
第四,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第五,注重跨学科教学,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改变教学观念,从“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二十三年的历史教师来说,2017年7月13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银川举行的全区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会。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先后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现场聆听了北京教科院张静老师所做的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材分析、建议,以及来自北京汇文中学的一线教师丁丁带来的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在这两天里,伴随着专家对新编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的解读,我感受到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初中历史课堂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同时,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副课”,是教师眼中的“尴尬学科”;虽然每所学校都开设历史课,但是初中历史课堂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朱之文副部长关于“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中,强调统编三科教材是提升义务教育的战略工程。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每位初中历史教师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面对自己所担当的这份责任,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如张静老师在新编七年级教材分析与建议中所提出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思考:“以新教材为依托,该给学生怎样的历史课堂?”“在新一轮课改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思、所获是什么?”
在两天的培训中,通过认真聆听张静老师所做的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材分析、建议,以及北京汇文中学的一线教师丁丁带领大家经历了自己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四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身份示范了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历史课堂中去,积极创建“有趣、思考、开放、创造”的历史课堂。我真正感悟到:只有我们历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积极地迎接挑战,开拓视野,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驾驭课堂,构建“有趣、思考、开放、创造的”历史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通过所思、所学和所获,真正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才能完成,初中历史课堂将真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篇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 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篇四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周游
连续三年带初三历史,今年才是我真正接触新教材新课标的第一年,通过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研读,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不辞辛苦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 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进行了反思,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学生也变得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了,也愿意学历史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篇五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这次对新课标的学习,更加认识到历史应该是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脚踏实地才能做好的一门学科。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 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