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一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 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 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 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 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三)做功了吗?(突破重点,体现难点)课件展示四幅动画分别为
(a)女孩将一箱书搬起来
(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道路上匀速行走
(c)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足球被踢后,在草坪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 (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
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五、板书设计;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 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三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一、选择题
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物体没有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和物体都发生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2.关于弹性形变概念,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改变叫弹性形变
b.一根铁丝用力折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个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一定产生弹力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4.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校零b.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使用
c.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d.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应使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请下载附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典型题力和弹力》本地下载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五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薛玉芬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
同时板书:
第二章光现象
提出问题
一、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
引导学生分类:
1.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
2.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3.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
(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
(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c)冷光源,热光源……
二、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三、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1.光的'传播速度。
2.光的传播路径。
3.光有几种颜色?
4.光有危害吗?
5.人类如何利用光?
6.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
1.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
2.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
3.光是直线传播的
设计实验
一、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由学生分组讨论:在黑夜里或在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由学生示范:喷雾器喷出一片白雾,可以观察到激光手电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
二、设计实验观察:
1.光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2.光在水中怎样传播
3.光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进行实验
学生二人一组讨论利用自带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也可以跨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或由其他小组的实验得到启发。
讨论交流
由四组学生进行示范性探究实验公示:
1.点燃卫生香对准开口朝下的大可乐瓶,让瓶内充满烟雾,盖上盖子。对可乐瓶射出激光小手电,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射入可乐瓶内,清晰地看到光在可乐瓶内的烟雾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内倒入大半杯水,洒入一些粉笔灰,当激光手电的一束光通过粉笔灰水时,可清晰见到一束光的直线传播。
3.让光在饮料吸管内的空气中传播,不断改变光线出口的方向,当饮料管弯折时不能在管口的泡沫塑料(光屏)上见到红色的光斑,而只有将饮料管拉直时,才能在另一侧的光沫塑料上见到明显的红色光斑。说明光在饮料管内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把半杯水(加粉笔灰)放入大口乐瓶内,使水面上有烟雾,当激光手电光从液面上斜射入水中时,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折线。
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确认: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光从空气传播到水里时,不是直线传播的,以后再详细研究。
实际应用
师生共同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实例。从体育课站队,教室里排课桌,日蚀月蚀现象以及激光掘进等,让学生大量举例,广泛联系实际。
教师介绍光传播速度的大小,强调在真空中c=3×108m/s。引导学生与声速进行比较,加深对光速的了解。
作业
一、论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论文一篇)。
二、进一步探究你想知道的光的其他知识。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七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
(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参与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
c、水母。d、霓虹灯。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教学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7—1的九副图片,给学生下列几个问题:
1、每幅图都有力吗?
2、每幅图有几个物体?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通过图片j和h的认识,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图7-2、3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情景举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通过图7—5、6
1、学生挤压铁尺。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足球比赛的图片。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师生评估。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参与,教师重点点拨。
五、板书设计
1.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3.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六、布置作业:
典中典第一节内容
由静到动由运到静快慢和方向变化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九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个光滑,一个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人教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十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