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玩具到处都是;
生3: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学习目标]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
1.聚焦分类话题;
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
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一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