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3、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5、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二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积累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并借本文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
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紧要关头用猴毛变猴导入。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约3000字,要求5分钟读完,这是略读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础上,读懂全文。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内容上是筛选本文的主要信息: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阅读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的一种方式。)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教师提供补充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并解释专业语和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筛选信息,分析课文: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用两个字概括四小节的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3、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
4、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四)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生搜索阅读课文,圈点批注,约4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张扬的科学创作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思想谈心得)。
(五)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生疑惑,看书,思考)
(六)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要求:
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2、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新课标确定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它还具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此环节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思路延伸,学以致用:
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作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写作也可以进行“克隆”。
(讲课文的讲读和阅读写作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
(八)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搜索整理有关"电脑"的知识,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逻辑顺序写一篇"电脑"的科学小品,字数5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两课
教学思路与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期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以前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此刻状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近dd“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后研读课文: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资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之后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一)克隆的含义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引用)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透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白了“克隆是什么”。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之后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搞笑味。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dd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明确:“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贴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体现“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四、小结上述资料
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生字词抄写
2、查找关于克隆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的资料,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及克隆的试验。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这天一齐来了解“多利”的诞生过程,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2、“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3、克隆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是从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能够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能够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好处。
4.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比如克隆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能够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
三、辩论赛
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务必探讨和应对的问题。
四、推敲语言
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3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最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要汲取营养。
五、小结: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六、作业设计:
1、将课外收集的克隆知识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2、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四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说明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作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人类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本文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词语解释。(见课件)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探究:
(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五、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六、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八、课堂检测:
九、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五
这篇关于克隆的文章分成四部分: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生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回味无穷!其主要内容有鲫鱼、绵羊以及其他物体的克隆,都十分有趣!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克隆技术是人类科技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实克隆就是无性繁殖,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生物体,而这些生物体跟原来的个体的功能是一样的,这种方式就是无性繁殖,也叫克隆。
克隆的好处有很多,但为数不多,可以通过克隆大批量的生产,来达到需求。再如濒临灭绝的动物也可以通过克隆来挽救,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假如把我们自己也克隆几个,一个去上课,一个做卫生,一个做功课等,就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几件事,效率也提高不少啊,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克隆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来怎样去用了!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六
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怎么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奇妙的克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人教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在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的基础上组编的一系列事理科普说明文,而其间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既让学生能够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巩固,又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根据课标精神、单元组编意图及本课内容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a.初步了解克隆知识及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常见的说明方法。
b.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a.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
b.有机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充分讨论辩证地思考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领悟“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深层内涵。
本文介绍的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克隆知识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上一单元说明文知识的学习训练,已使学生对说明常识有了初步把握,他们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且通过一年多的训练,他们已养成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为使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将做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展开辩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谈对这句话的认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却使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现在就让我们随同我国生物学专家谈家桢的脚步,走进《奇妙的克隆》去领悟克隆的“奇妙”。
速读课文:(学生根据个人阅读喜好,或朗读、或默读、或略读、或精读、或跳读、或连读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1.根据小标题,感知文意。(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整体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处?
依据课本或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克隆的“奇妙”。教师适当引导生活中的实例,如扦插类植物:吊兰、月季、富贵竹、桂花、土豆、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还如俗语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研读。(多媒体展示竞读内容)
第一小组探究内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好处?
第二小组探究内容: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清晰条理地说明了克隆的“奇妙”?
3.班内交流,展示各组探究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有争议的问题班内研讨,师生共同明确)。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学生结合文本提取筛选关键信息,为下一步的辩论做铺垫)
2.针对克隆的利弊问题,由作者的“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展开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辩题是“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辩题是“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内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激烈地辩论。
本节课我们随同谈家桢体验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掌握巩固了说明文体的“说明白了”艺术,也为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所感动,更为作者“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话语所震撼。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同样,克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应在向前飞奔的时候,抽空看看头上的这把利剑。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七
徐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几组图片,有学生熟悉的土豆、柳树,还有可爱的克隆小猪,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哎呀,真神奇!”
假如让你给大家介绍“克隆”知识,你打算介绍什么?怎么介绍?
1、用简介的方法学习第一部分。
(1)用一句话简介“克隆是什么”?
(2)简介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克隆的含义。
2、用“阐释”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
(1)阐释本段的说明顺序。
(2)找出本段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阐释列数字的好处。
3、用分析的方法学习第三部分。分析多利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
4、用提取信息的'方法学习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的利于弊?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提取到的信息。
议一议: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带着本节课的收获,把视野拓向课外,用“奇妙的——”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你所了解的一门科学技术。
徐老师秉承了桐木初中语文教学活用洋思模式“先学后教”、“读写结合”的优良传统,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班上学生百分之百地参与学习,学生思维敏捷,发言踊跃,语言丰富,表达流畅,课堂高潮迭起,课后学生还余味未了。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如下:
1、目标表述富有特色。徐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学习一点知识,关于克隆的知识。
(3)培养一种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课标对说明文的阅读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徐老师根据课标要求,将目标表述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检查达成情况也很直观。学习目标的对象指向学生,且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2、注重学法指导及阅读方法的引导。围绕这个目标,课堂有效展开,运用自学指导,化解难点,长文短教,在教学中对“简介”“阐释”“分析”“提取信息”四种阅读方法进行了学习和运用。
3、导入自然,运用几组图片一下子将学生的眼球吸引住了,学生不由得感叹道:“真神奇,真奇妙呀!”
顺势导入课题,可谓水到渠成。
4、教学语言精练而不乏生动。真堂课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干练而充满激情的,呈给学生的是有趣而生动的语言,是富有激情的教态。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学习其精神。
4、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问题的思考。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解,板书如下:
克隆——无性繁殖的生物技术举例、引用、作诠释体现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克隆鲫鱼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两栖类科学追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
哺乳类
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挽救珍稀动物
治疗疾病、延长寿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注意,学生只要认真去找出了的,就给予鼓励,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谈看法。
学生前左右座可进行讨论,然后抽学生起来说说。
老师最后总结如下:
科学烛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火药的发明与核技术的发现和利用。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到人类自身,越来越深刻在触及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类心灵。这就要求在人类构建新的道德与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