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曾国藩格言励志篇一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曾国藩格言励志篇二
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曾国藩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可以作为终生的'老师。
一、读书篇(多读书可以开智慧)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治学篇(治学需要坚强的心、博学多才)
1、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4、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修身篇(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2、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3、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龋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4、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5、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罚
6、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7、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8、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9、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0、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四、处世篇(在社会,灵活机动)
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五、家教篇(教育家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2、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3、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4、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
曾国藩格言励志篇三
曾国藩名人格言句子(通用50句)
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3、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4、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5、总是必须脚踏实地,能勤于做好小事,才可能日日有起色而见功效。
6、敬与恒这两点,是贯穿一个人的始终的做人工夫。
7、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端,自然随之。——《曾国藩书信》。
8、君臣之知,须积诚以相感,而动疑主恩之义薄。——《曾国藩书信》。
9、遇小敌时,则枝叶之茂橡瓦之美尽可了事;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曾国藩书信》。
10、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曾国藩家书》
11、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家书》
14、居家之道,推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曾国藩家书》
16、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家书》。
17、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家书》。
18、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家书》。
19、以诚换诚,无人不诚。——《曾国藩书信》。
21、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曾国藩
22、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曾国藩
23、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24、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25、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曾国藩
26、举止端庄,言不妄发。——曾国藩
27、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29、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0、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31、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32、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3、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错乱。
34、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35、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37、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无声余日,未曾改得一过。——曾国藩
38、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39、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40、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诸葛长青:制怒,制怒,怒火烧心,后果严重!
41、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曾国藩
42、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曾国藩
44、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45、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
47、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48、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49、凡世家后辈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沟通,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繁华气习,则难望有成。
50、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较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曾国藩格言励志篇四
1、特患业之不精耳。
2、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3、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4、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6、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8、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9、人以气为主。
10、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1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6、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7、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9、禁大言以务实。
20、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曾国藩格言励志篇五
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