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的读后感篇一
今日看到了曹操、刘备三兄弟和吕布、孙策几个强强联手,共伐袁术。这种场面,恐怕也就只有这一次。袁术私藏传国玉玺,在淮南自称帝王,势力又日盛,所以各方英雄眼里又怎能容忍这么大的威胁存在。这四人,一城的东南西北各自守住,让袁术在城内出也出不来,打也打不得,只能一天一天将粮食耗尽。这样宏大的场面,让人震撼。
除了在军事的领导上,在一个小细节中,曹操的灵敏、机智又呈现了出来。当时被缚张辽在大庭广众下大骂曹操是曹贼云云,任谁听了,都难容忍。如果私下里或许还可以算了,但这么多人在,曹操又是位权重者,几乎让他没有颜面,所以他扬言要手砍下这等人的脑袋。刀都已经拔出来了,但关云长因为与张辽交厚,便以忠义为张辽求情,见关云长如此,张飞与刘备自然也上来求情。当时那曹操可是刀在手上不得不发呀,而且他也放下了话,可是聪明的他话一转,就说“吾戏汝耳”,顺带将刀扔了,还亲自为他解了捆绑的大绳。
他这一刀砍下去,那不止是与刘备他三个树敌,更会留下个杀害忠义之士的臭名,这些可是当时的他承受不起的。
曹操的小聪明让人印象很深刻,就如他给董卓献刀一样。在万分紧急下,竟然脑子转得那么快,膝盖一屈,刀一举,杀人变成了献宝刀,让他留下了一条命。
三国的读后感篇二
哈哈,这就是三国的世界。《三国演义》出自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之手,想必作者也是为自己所处的朝代所愤怒,希望有英雄出世,拯救乱世吧。《三国演义》从汉室 末代到晋国统一,无不是令人兴奋的动人片段。
天下就随他分吧,分!江山就随他战吧,战!
蜀国的创造者,刘备,本就是平平一介布衣,却有着“鸿鹄之志”想统一江山。于是乎,结二虎,识子龙,出卧龙,伏黄忠,定荆州,平马超,创蜀国。令人不住感叹,真是一介英雄之辈。
魏国的霸主,曹操,也是书中比较倒霉的一位君主。与五虎上将打下的江山,到后来却被刘备、孙权二人蚕食。曹操虽诈不奸,只是英雄之才不尽人意。曾经写下“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他也是壮心已矣了。反过头来,看到儿子自相残杀,怎能不对天下失去信心,世人对其也就只是评论几句“君子之德,五世而折”了。实在是令人辛酸啊!
三国的读后感篇三
在茫茫书海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
它把战场描写得惊心动魄,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写得一清二楚,其中,令我最心惊胆颤的,最拍手叫好的就是“关云长刮骨疗毒”那段。它讲的是:关羽被毒箭射中后,华佗亲自来给他治伤。因为毒已经进了骨头,华佗就把关羽的右臂用刀割开了一个口子,然后慢慢地把毒从骨头上刮下来,然后缝好。关羽竟然一直也没哼一声,一直和马良谈笑风生的下棋。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去年夏天,我在楼下和朋友们玩的时候。我正跑着,不小心摔了一跤,皮儿被擦破了,红红的鲜血流量出来。虽然只有一点儿。我还是坐在地上哇哇的大哭了起来,在一旁聊天的爸爸妈妈把我送回来家,在抹药时,酒精弄得我沙沙的痛,我大哭大闹了起来。过来几天,我的伤就好了,就跟好朋友们一起蹦蹦跳跳了。
比起关羽,我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啊,我感觉他好像就是天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星,而我只是快烧尽的蜡烛上最后的一丝光亮。他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想想他,在听者伤身,闻者丢魂的巨大疼痛下,能一声不吭地下棋,而且还跟没事一样;再想想我们,为了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就吓得大哭甚至绝望,他简直是太英雄了。
我敬佩关羽,也敬佩把他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作者。
三国的读后感篇四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白话版)时,才五岁。从那时到现在的八年中,《三国演义》被我翻了不下二十遍。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随着浏览,我渐渐明白了故事情节,各种感情油然而生:我赞叹关羽的义、张飞的勇;我喜爱孔明的智、赵云的忠;我痛恨曹操的奸、董卓的暴……一切感情抒发完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只是本故事书。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逐渐形成了个认识,战争是智力的较量。怀着充实我的大脑的目标,我又开始读《三国演义》。那一次,我读得格外认真,它的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我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更新:关羽的水淹七军让我赞叹不已,吕蒙的白衣过江使我赞不绝口,孔明的火烧上方谷的小漏洞令我扼腕叹息……加上我读过的《长征》中毛泽东战时经常看《三国演义》,我更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是本兵书。
突然,我又发现:一本书,永远无法彻底读懂。你读多少遍,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见解。读一本书,一个人读不到最懂的境界,但能读得更懂。
三国的读后感篇五
《三国演义》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它,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本书写传奇、富有趣味的故事书。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每一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扣人心弦。小小的我带着好奇心,懵懂地走进了三国的世界。在爸爸妈妈的讲述里,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可真有意思啊。
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是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部意蕴深刻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方法。
我最崇拜的是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并不是神仙,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失守。但这也不能否定他的丰功伟绩。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不犯错误,人无完人,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我相信,只要我们自信、勇敢、坚持、细致,我们也能和诸葛先生一样,在学习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日渐成长,我每次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的体悟。我相信,它会永远伴随我,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
三国的读后感篇六
近期,选煤厂工会组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活动,在二十六年的工作历程中,我觉得“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内容、构思、欣赏价值和人生借鉴上都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经典、军事上的典范和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就其一百四十余回的内容记载而言,为我们展现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阅读之余,让人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人物描写淋漓尽致,场面刻画栩栩如生,使人流连忘返,掩卷难忘。人物性格描写中有威风不可一世且又奸诈多疑曹操曹孟德;有仁义可敬而又心慈面软的刘备刘玄德;又有雄踞江东且豪气云天的孙权孙仲谋。而这些性格又成为他们雄霸一方的资本,究其背后他们又有着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胆略过人、治国有方的雄才大略,尤有曹操胜之一筹。在军事战略上,此书是三十六计的一次成功演变;谋略上“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再次伐城”运用得恰到好处。有闻名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连营七百里”等等,至今仍然被军事称之为教科书般的经典。在治国之道上,正如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所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又如“宜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期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治国方略……这些感触颇深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的深邃,阐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不仅让人感叹:“三国真实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经典,是让人们真
切地感到:“英雄终有用武之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忠贞之士人人敬仰”等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就其个中故事,浅谈几个个人的观点:
一:共同创业要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如刘皇叔与刘表、曹操与司马氏、董卓与吕布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反之,刘、关、张三结义,曹操的排除异己,孙权与周瑜等是追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知己,办起事来也事半功倍。如今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善于发挥群体(集团)的力量和潜能,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在“三国演义”中无数章节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三个鼎力国家的领袖都有爱才、惜才、用才共同特点,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成就霸业。当今的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人才,如“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便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反之,用才疑才,晾晒人才,甚至是攻击迫害人才,那么他的事业或大家集体的企事业迟早会毁在这个人的手里。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成败的关键。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成功的办法又各有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兼听则明”,“十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也表明了这一浅显的道理。如今的群力群策、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都说明了兼听则明的重要性。反之如桓、灵帝的覆灭,刘表之执拗,后汉的刘禅等都快速地走向灭亡。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研究历史规律,
人物性格的复杂,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读了五遍“三国演义”,原因也在于此吧。名著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的,好的名著会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的读后感篇七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假中,我如痴如醉的迷上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精彩的故事,风趣的人物性格,瞒天过海的计谋,和远近闻名的'战役,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单从人物性格,品质来说,我十分喜爱关羽关云长,他是书中着力描写的“忠义之士”。但从事迹来说,关公可比不过孔明诸葛亮,我国近代革命家鲁迅先生说:“诸葛亮多智近妖。”我也有同感,从“初出茅庐第一功”到“武乡侯五丈原升天”。由“大火烧赤壁”,到“关云长义释曹操”,让曹军闻风丧胆。新野用火,白河用水。把曹洪烧得焦头烂额。最后在七出祁山中,诸葛亮“升天”了。让后人十分惋惜,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佳句。
再从战役上来说,夷陵之战,官渡之战,则成为了三国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教科书”。赤壁之战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且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我非常喜欢这场仗,打得太气派了!
有大风,假装借风要人情也不一定。只是一个大体架子是真实的,在一些细节中,加入了虚构,使读者可以去充分的想象。
《三国演义》是一本“传说”级的书,遨游在这字里行间,我深深地陶醉在了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它是我最喜欢的书,对我的文言文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认识了许多生僻字,更让我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
三国的读后感篇八
我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但我发现了问题,没错,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书籍是智慧的翅膀,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他使我受益匪浅,看刘备的谦逊,关羽的豪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为了体现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了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仍然没有抹杀。他在短时间的几年中东征西战,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曹操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是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曹操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儿子篡了汉。曹操在梅园没有杀刘备,这时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曹操还是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招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得来说,通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三国的读后感篇九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原文版,有很多地方比译文版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比如精简版的桃园三结义,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而古文版则用了几乎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写刘、关、张三人的外貌,他们如何相遇,如何相识,如何到张飞家桃园结义、来张飞家住宿的商户怎么把打败黄巾贼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又把自己原来准备卖的马匹、生铁等赠与他们,马匹让他们乘坐,生铁让他们打造武器,让我体会到了商户们的慷慨和刘、关、张三人的英雄之气。
接下来,它又用极少量的篇幅描述了一代枭雄――曹操刚出山时的处境:他在一个比较小的将军那里服役,后来,董卓进了京。曹操提出要救出天子,不让它变成董卓的木偶,可那些军官只顾着吃喝玩乐,谁也不理他,曹操就明白,他们只是领着朝廷的俸禄,当一个经常要保养,保养费还很高的“花瓶”而已,要救天子,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就凭着刚好有一个人借助美人计吧董卓杀掉的机会,就将天子接到他的根据地洛阳,以便“奉天子以令不臣”或“挟天子以令诸侯”。
接着,就是描写江东霸主孙权了,他继承了哥哥和爸爸的事业,可以说是“不劳而获”,但他却是少年老成,虽然才17、8岁,而已经完全有能力统领一个国家了,再加上周瑜和鲁肃,当然有权成为江东霸主。
要说三国里最著名的战争,那非得由赤壁之战莫属。在那次战斗中,刘备、孙权的联盟以少胜多,多次使用适合的计谋,并利用曹操的多疑,又多次虎口余生,还通过黄盖的诈降,骗曹操将战船锁在一起,又利用天时(刚好刮东风)、地利(曹操的军队不善水战)人和(黄盖诈降)再用火攻,最后将曹操打的元气大伤,逃回了北方,并且再也不敢来南方了。
虽然我的读后感已经写得比较长了,但是我实际上才看了小半本《三国》,等我看完以后,我一定会写出更好更深刻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