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追问的读后感篇一
《无尽的追问》是中国大科学家王淦昌写给我们少儿看的书。
王爷爷未满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逝世,但他自觉努力,从来不吃零食,坚持晨练,成绩一直优秀,18岁就考进了清华,23岁留学德国,29岁担任浙大教授,48岁当选院士,一直在科研战线上奋斗到死。
如果不是他从小打下全面发展的好基础,他不可能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他也不可能活到了90岁的高龄,他也不可能有工作到老的精力。
在德国,有人劝王爷爷:“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研究条件,何必回国呢?”可是王爷爷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困难,我更要回国服务。
正当王爷爷取得了一个个的科研成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也能造出、氢弹来,他隐姓化名,默默地在内地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问我:你长大了当解放军吗?我说当解放军有危险、苦,我不当。爷爷说我没有爱国心,那时想不通,现在书看多了,才明白:从小就要爱国家,爱人民,长大才能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能源危机将关系到人类的存亡,80多岁的王爷爷还提出激光引发氘核的思想,用海水里取之不尽的氘和氢为燃料,想得多深,想得多远啊!
我喜欢读名人传记,更喜欢读本人的传记,因为他更真实感人!
追问的读后感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的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
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追问的读后感篇三
拿起书,我望着它。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命的追问。我对书中这样两句话仍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翱翔。
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时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张海迪。
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心的激情。整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
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苦痛、酸楚、伤心等类字眼。作者更多描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亲昵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幅何等质朴的画卷,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沉醉呵!
这不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们的热情开朗,在作者笔下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共享欢乐与青春,不仅给作者以无穷的生命力量,也传递给我们健康的珍贵和生活的乐观。
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漂亮;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那钢铁般的保尔柯察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问在大放异彩。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
我若是船,那么她就是帆,她永远鼓动着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即使有狂风巨浪,浓雾弥漫,我不怕,因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追问的读后感篇四
拿起书,我望着它,读后感:生命的追问。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命的追问”。我对书中这样两句话仍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时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 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 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张海迪。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 心的激情。整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 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
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苦痛、酸楚 、伤心等类字眼。作者更多描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 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 亲昵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幅何等质朴的画卷,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 息,令人陶醉呵!这不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 们的热情开朗,在作者笔下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 ,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共享欢乐与青春,不仅给作者以无穷的 生命力量,也传递给我们健康的珍贵和生活的乐观。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
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 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 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 那钢铁般的“保尔·柯察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问在大放异彩。
追问的读后感篇五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说的话。短短几行字,便将她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生活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海迪自五岁患病,此后的一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可是,她从不灰心,她坚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盘压碎躯壳,也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
打开《生命的追问》,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书中的女孩是多么淘气呀!她整天爬顶楼,撵公鸡,还把姐姐捉的蝴蝶放飞在秋风里。书中的女孩又是多么浪漫呀!她吹口哨,唱苏联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舞;她还教乡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唱大刀打鬼子”......张海迪的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围着白衣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赶公鸡,又仿佛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少女坐在轮椅上,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书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问》是张海迪对生命的回忆,同时也是她对生命的诠释。从书中,我明白了,谁也无法拒抗衰老,谁也无法逃避死亡,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活的.强者,让生命更加灿烂。
时间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它的前进的步伐。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恐惧了,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草草的画了个句号;还有人却抓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竞赛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朋友们,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抓住时间的尾羽,珍爱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让我们坚强地面对生活,让心灵飞得更高、更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