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刀锋有感篇一
其实这篇小说相比于《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塑造,基调及结尾都更加积极美好一些——除了主人公及作者,其他人物都有美好的一面,同时又有一些小恶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人性。
其实,这本书的各个人物,即使在如今这个社会,仍然不过时,仍然能够找到一些对应。尤其是拉里一直追寻的问题也困扰了当今很多的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所谓明了的答案,答案需要每个人经过一番苦苦寻找才可能最终领悟——而且每个人领悟的结果可能也有所差异。
其实,我觉得文中已经给了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上帝可能根本不存在,轮回可能存在(既相信又不相信),得道之人具体在哪里做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世界热情、无私、平和、宁静、节制。
其实我觉得: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值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读刀锋有感篇二
读完了毛姆的《刀锋》,坦白说,并没有读的很明白。只能大体说一点感想。
拉里无疑是本书的一号主角,他因为亲眼目睹了年轻战友的死(为了救他而死),对人生产生了迷惑,不明白为什么世间要有不幸和恶。所以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因为他不愿去工作,未婚妻伊莎贝尔与他解除了婚约。他不工作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去读书和思考。虽然伊莎贝尔很爱他,甚至与别人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但两个人价值观截然不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分开也是必然的。
伊莎贝尔很重视物质生活,这也无可厚非,作者并没有因此不喜欢她,反而一直在描述她的美,她的天真、聪明与坚韧。她与拉里的好朋友格雷结了婚,生活很幸福。虽然中间格雷经历了破产,但伊莎贝尔坚强地与他站在一起,鼓励他、陪他渡过难关,是个好妻子。她把两个女儿教育得很好,是个好母亲。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艾略特。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他,一开始就是他先出场的。艾略特这个人就好像是为了交际而生的,一直在想方设法认识更多所谓上流社会的人。最终他也如愿以偿了,与那些人混的很熟,经常参加各种宴会,自己也组织各种宴会。他人虽然比较势利,但对亲人还是很好的。对待他姐姐和他外甥女伊莎贝尔一直很好。在拉里和伊莎贝尔没有解除婚约之前,他还想通过他认识的那些人提携一下拉里,拉里并不领情,对此,他很生气。直到死之前,他还在为亲王夫人没有请他参加宴会而耿耿于怀。后来毛姆为了了却他心愿,想法弄到一张请柬,他才高兴起来,虽然没能参加就死了。他一生都在广泛结交各种名流,临死之前却没有几个人去看他,挺可悲的。
拉里给人的感觉一直很神秘,他不想让人找到,别人就肯定找不到他。他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每一次出场,都感觉他又把人生看得更透彻了一点。到了最后,感觉他就像得道了一样,快成仙了。他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应该是找到了吧,最后他和毛姆说的那一堆话,我没有看很懂。
以后有机会再重读一遍,看能否再把这本书理解的更深一些。
读刀锋有感篇三
刀锋扉页上写着: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初读很难把这句话与故事联系起来,读过第六章,直到末尾才理解。
一个人要堕落沉沦是很容易的,尤其在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后。自我救赎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拉里晃棒子的几年下过煤矿,做过水手;干重体力活,读哲学、心理学名家名著,是因为战场上有人为他牺牲,他要找出人生是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的答案。
在第六章拉里说:我们谁也不能两次濯足于同一的河流,然而,河水流去,继之流来的水仍旧一样清凉沁人。既然得出某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结论,一个人就只能尽力而为。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我对拉里或者说本书的总结是:做个普通人,接受生活的善与恶,从容的过。每个人都有神性,用知识智慧完善自己,以寻找自我开始到无我终结。也可能我们都是普通人,对生活也有很多的困惑,愚钝的不能在书中在和智者沟通中在日常起居中找到答案,那也请做个倾听者,旁观者切不可因妒忌占有欲成为间接的杀人者或被杀的人。
读刀锋有感篇四
在几个小时内读到了好几种人生活法,窥探了别人的大半人生,生活真的是有多种形式啊,诚如这本书的结尾写到“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
当然,还有毛姆本人透漏出一点他的生活,我直觉这本书应该影响了挺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作家,甚至连普通人都想如毛姆一样游历与各个地方、游历与各个圈子、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听他们诉说自己的故事。
虽然这本书以真实自居,还是惊叹于世间竟真有这种奇人,特指拉里。书中的每个角色我都喜欢,都让人又爱又恨,这又何尝不是毛姆笔下人物的风格呢,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这是毛姆特殊的本领,总能看出人性之矛盾,却又善良地赞美人性中的美好。
拉里这个人真是我见过、听过、读过的最与众不同之人,要说恐怕连作家毛姆都没特别理解、看懂他,文中曾用上帝、圣人评价过他给人的感觉,虽然有点恐怖,但还挺合适的,要说的通俗一点他更接近于哲学家(还是古代伟大哲学家那种),但他身上又自带一种神性。读者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喜欢的很喜欢很膜拜,而讨厌的对拉里、对这本书都颇有成见,我在读的过程中也曾一度怀疑这个角色的真实性,他的形象很虚无,像拉里本身的性格一样,让人抓不住,我想难道是毛姆凭空捏造一个神人,但是作者说他恳切真诚的想还原这个人真实的样子,好吧,我相信你。
对于拉里这种人我只能敬仰,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活的既不像爱略特,伊莎贝尔、格雷、苏珊、苏菲,更不像毛姆、拉里,对于苏菲,她更想一个普通人的写照,然鹅确是本书中最悲剧的,而其他人,无不在自己擅长、追求的领域拼尽全力并占有一席之地,也实现了他们想要的活法,他们都可成为如我一样之普通人的榜样。
我知道的不多,这本书还可以在读几次!!!
读刀锋有感篇五
之前看了毛姆的好多作品了,比如《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今天我又读了他的作品《刀锋》。
《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他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那羡煞旁人的青梅竹马,年轻漂亮同时也是贤良淑德的未婚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一个人的跑到巴黎“晃膀子”。他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
他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时下年轻人流行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抛下生活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好就是周游列国、环游世界。《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大概会让他们有所共鸣。
一面是优渥安逸的生活,有体面的工作和社会地位、有爱他愿相伴一生的妻子;另外一面是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的朴素生活。面对这两种生活,想必大家都会思想挣扎一番。但我觉得大多数人喜欢后者的只是一时,说到一辈子的选择还是向往前者。
在现在这个以金钱衡量成功的年代里,找一份精密,获得一份心灵的解脱,确实是不容易的。我要积极面对生活做好自己,平衡感情和生活。
读刀锋有感篇六
相比较与《月亮与六便士》我个人更能接受拉里这种温和不过于另类极致的态度,斯特里兰德克对理想是癫狂的极致的追求,仿若受到神明的召唤,仿若无边的欲求亟待满足,而他确实只为填补自己的内心而非其他,所以最后选择销毁自己的画作,那些如性欲得到释放般为淋漓尽致发泄的挥毫之作。拉里是温和的,就像他一直为毛姆先生所赞美的迷人笑容一样,让人舒服的,不掺有任何嫉世感的,慈悲的怜悯的。自最初的迷惘,至找到想要追寻并深入其中探究最终从容处之,忠于自我并坚贞不疑,他像是与自己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和解了,温柔的和解了,而最终选择隐于纽约这座城市,他想一棵树般深刻简单。他更像一个普罗大众,只是精神和灵魂比我等平庸之辈纯洁高尚,有自己的心之所向。我们也不必站在一个我们不能抵达的高度去嘲讽艾略特伊莎贝尔的庸俗与愚昧,谁不是庸俗的?各自有各自的追求,我们不能否认别人的人生也不必鄙夷。像毛姆先生所秉持的冷眼处之而不过分评判的态度,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很好。我们都是经过千难万险不懈的追求才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读刀锋有感篇七
《刀锋》是毛姆众多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拉里·达雷尔的一战飞行员的故事。在军队中,拉里有一位关系非常好的战友,在一次与敌人的遭遇战中,战友为了救拉里而牺牲。他的牺牲给拉里造成了很大的刺激,退伍后放弃了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优渥物质生活,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满世界晃膀子(游荡),寻求有关于“恶和不幸”的哲学问题。
故事围绕拉里的行为举止而展开,虽说名义上是由拉里作为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群像故事。除了拉里之外,毛姆还描绘了许许多多其他的男男女女。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儿,她很爱拉里,放弃了无数追求者,但嫁给他意味着要失去华丽富庶的物质生活,她无法接受这一点,与拉里解除婚约嫁给了一位百万富翁的儿子。
伊莎贝儿的舅舅艾略特·谈波登,他是整本书里面除拉里之外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位为交际而几乎癫狂的人,活着的意义似乎就是为了举办各种眼花缭乱的宴会,和各种达官显贵搞关系。即使最后卧病不起,也因为别人举办宴会没有邀请自己而动怒,遗言甚至是一句骂那人的话:老淫妇。
伊莎贝儿的丈夫格雷·马图林,他是典型的美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种,只知道拼命工作追求物质的人,憨厚诚实,但并没有什么精神追求。金融危机破产后他陷入抑郁,以至于经常头疼。
还有伊莎贝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她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因车祸去世后她走向了堕落的深渊,并用每一个毛孔去感受这种堕落,直到最后因这种堕落失去了生命。还有一位个性十足的模特苏姗·鲁维埃,她是一位放荡爱自由的法国女子,同时也是拉里的朋友。她和不同风格的画家同居,照顾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手艺,为了生活的物质保障,她最终嫁给了一位商人。
毛姆是非常擅长写人的,以上提到的这些书中人物,三言两语毛姆便能描绘出他们的性格和成长转变,即使人物们在多次相同的场景下遇见,也给人一种“阔别许久,你我都远不是当初那种样子”的感觉。
以主人公拉里及伊莎贝儿的故事推进为例,几乎每次作者都是在聚餐上和他们相遇,但毛姆在描写他们时从未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刚和他们遇见的第一秒起,毛姆就已经写出了他们的不一样,和上一次见面时的区别:也就是人物的成长。
《刀锋》的主题和《月亮和六便士》有共通的地方,都是在讲寻找生活意义,究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是一个人故事,《刀锋》讲述的则是一群人的故事。
拉里和其他人物有一个共通点:拥有跃升上流社会,追求超高物质生活的条件。但拉里放弃了这一切,只想一心一意满世界晃膀子,寻找人生的答案。他的这个决定几乎没人能理解,连未婚妻都离他而去。不过拉里意志坚强,内心认定的事情无人能改变。虽然他穿得破破烂烂,经常饿饭,被无数人嘲笑,但他过得快乐安详。其他人物在经历着各种各样与物质和欲望相关的困难时,只有他荣辱不惊,仍在一如既往地追寻着心中那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拉里在追寻什么呢?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毛姆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只模糊地感知到,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思考的是一些关于生活、人生、上帝的哲学性问题。
相对应的,其他人追求的就是一种物质和满足欲望的享受式生活了。
伊莎贝儿无法放弃物质生活嫁给了百万富翁的儿子;艾略特·谈波登痴迷被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注视的虚荣;格雷·马图林一心只知道挣钱,无法工作后抑郁成疾;索菲·麦唐纳享受堕落,并最终被堕落吞噬;苏姗·鲁维埃是一个喜欢欢快享受艺术的人,但最终为了物质而妥协。
人应该追求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无必要上升到对错之分。快乐与否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衡量标准。书里,除了一直在寻找和追寻的拉里之外,其他人似乎都并不真心感到快乐,或快乐得很短暂很虚假。
伊莎贝儿一直爱着得不到的拉里,艾略特·谈波登到死还在生别人开宴会不叫自己的气,格雷·马图林无法忍受没有工作,索菲·麦唐纳拒绝正常的生活,苏姗·鲁维埃用炮制的手段跻身上流社会。两种生活的区别毛姆写得很清楚,但他并未给出自己的观点,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描述了两种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把问题留给了读者去讨论。
读刀锋有感篇八
毛姆先生发现自己在无意间竟写出如此一个出色的故事。他十分开心也很满意,毕竟,所有他关注的人都得偿所愿:艾略特拥有了显赫的社会地位;伊莎贝尔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居住在活跃而有教养的社会里;格雷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颇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苏珊娜・鲁维埃得到了安稳的生活;苏菲告别了人世;拉里得到了满足。
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想向我们传递的价值信念。
读刀锋有感篇九
【《刀锋》的故事比较简单,但我喜欢这本书,以至于我真的很想做一点片段摘抄和故事梗概。
拉里。美国青年,一战中由于战友的牺牲开始追问内心,为探求人生终极价值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未婚妻),只身苦修。他放弃一切的追寻自我价值,就是一次刀锋之行。
伊莎贝尔。拉里曾经的未婚妻,热情善良但无法割舍上流社会的生活。
毛姆。毛姆常用的写作技巧,将自己作为角色之一代入小说中。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当时我并不知道毛姆喜欢的写作方式,是将自己作为旁观者纳入故事中去。(他好像很喜欢将小说写得像“小说创作历程记录”)加上毛姆在书中反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在这本书中,我只是试图追忆…”,所以当时的我探求了很久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最后,我并不相信毛姆是在记叙亲历的故事。(比如苏珊娜巧合出现就表明,毛姆依然将串联情节的任务交给了虚构人物)而令我疑惑的是:毛姆为什么不直接将它写成小说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故事背景是一战后的美国,而毛姆作为一名英国作家,对美国人俚语、性格特征等塑造,很容易失真。但我觉得毛姆之所以执着于旁观者这一角色,是因为毛姆本人对拉里、伊莎贝尔的人生,并非达到绝对厘清、可以下结论的地步。他需要这些角色自己去讲话,需要“毛姆”这个旁观者来为开放式的结尾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借“书中毛姆”之口,讲出“心上毛姆”的想法。
我愿意认为:拉里和伊莎贝尔都是毛姆自身,而书中“毛姆”,就是毛姆本人性格中的“拉里”和“伊莎贝尔”冲突时供他跨越的桥梁。写出过《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不可能不是一位刀锋行走者。但同时他也清楚这些追梦者,这些苦行僧,这些一心狂热于梦想、牺牲自己、牺牲他人、为了一瞬间的颤栗光辉而掷世界于不顾的人,他们是自私的,自私得全世界只有自己的渴望,自私得连自己都可以为那刹那圆满而灰飞烟灭。
但一个被召唤的人,甚至是一个被选中的人,一个渺小的人类,他怎么可能抵抗那种苍茫的、圣洁的、让人甘之如饴的伟大感召呢?节选一段伊莎贝尔和拉里的对话。这是伊莎贝尔得知,拉里拒绝工作,要只身在巴黎苦修时的片段。
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但现在这种情况我跟你结婚,那我这辈子都只能过这种穷困潦倒的日子,什么盼头都没有了。可这是为什么呢?就为了让你这么多年寻找那些问题的答案?你自己都说这些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可是拉里,”她绝望地打断他,“你难道不明白你是在要求我做一件我无法适应、不感兴趣也不想感兴趣的事吗?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我现在二十岁,十年后我就老了。”
拉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很美丽的梦,不管这个梦会不会成真,只要在这个梦境中,他就很兴奋。但无奈伊莎贝尔和拉里两人的价值观相差太远,倘若伊莎贝尔因为爱情而坚守和拉里在一起,伊莎贝尔牺牲的就是自己整个人生,她将会永远活着拉里梦想的阴影里。
毛姆让伊莎贝尔充分地讲了,他让她的绝望、她的痛苦充分表达了,也就是让毛姆本人生命里挣扎着归入尘世的那部分释放了。但20多年过去,《刀锋》的结尾同《月亮与六便士》的结尾殊途同归。毛姆都最终倾斜,将自己献身于那份感召。
他为什么要写?因为他挣扎。为什么挣扎之后结尾依旧?因为那就是毛姆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是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去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读刀锋有感篇十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而有如基督教不过是把这种神秘具象化了,对神秘主义的探索是哲学家的爱好,而基督教会要做的事却是根植大众和传教,它是一神教,这决定了其本质的不宽容,有吸纳一切和摧毁一切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