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一
张晓风,生于1941年。原籍江苏铜山。晓风为笔名。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至今。一生致力于写作,作品多以散文戏剧为主。著有《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红毯之后》《晓风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晓风戏剧集》等。
读后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笔触摸着多愁善感的心,写出如此温柔多情的美丽句子,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着的美丽,平静。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在她平静宽厚的的笔端,世间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么美丽的惊人。
以往感叹,世上单纯简单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并珍惜。以往被人笑是痴,可在她的书里,总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种相通共鸣的相知里,心里总在不停的说:是啊,就是这样。仿佛是失落了许久的心,碎了许久的梦,残了许久的爱,忽然又被人拾捡了回来,便倍觉珍惜,弥足珍贵。由此看来欢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爱,便是晴天,便是温暖。真的是那句: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看她的书总似乎是在看着自我的心路历程,年少时的轻狂骄傲,不谙世事,终随着年岁的渐长,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观固执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宽容所融合。晓风,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种欺骗,比春天更美的一则谎言。那许多细致优雅一气呵成令人一见倾心的描述简直就是神迹呈现。晓风,真期望自我也能象你一样,有一日,也在笔端画出云的模样。渴望成为你这样的女子,渴望写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归于宁静。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在。我、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思想,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浪费时光。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而你,晓风,却有着如此完美的感情和人生,也许是这些完美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笔端再现。也许是你的身心完美,终成就了丰盈圆满的人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二
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在她马上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件。
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可以觉得并没有必要,自己都四十岁了,还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后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但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然而一个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三
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我喜欢》,读这样的文字的确是一种享受,感受着文章那头的笔尖之舞动,细腻的描述着声之灵韵。“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完美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这意境里,我的心仿佛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声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要讲一个故事,有时甚至是几个,都是那么生动趣味——先是引人发笑,后又让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儿向作者比电动玩具时她的话,“我告诉你,我根本没有电动玩具!一个也没有,大的也没有,小的也没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没有电动玩具,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喜欢电动玩具!”引人入胜的故事总会牵动我的心,以电动玩具来计量生命也太荒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最终她告诉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学位,不以畅销的“册数”。我,不纳入计量单位。”一句“我是我”点明了主题。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终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高处何所有》——部落酋长的候选人面临着攀上山顶的难题,一个只走到山麓,那里繁花夹道,流水淙淙,鸟鸣嘤嘤;另一个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可惜却不是山顶;仅有最终一个人坚持到了山顶,“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仅有你自我,仅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仅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境。”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续写着这个故事。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四
“生活杂俎,万物伙伴,晓风过处,有些人,初绽。”凡尘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感受过温柔的风,而后又汲汲于时间的车轮前进时扬起的尘土,张晓风老师化身为了那阵“晓风”,使许多人“初绽”。
接触《晓风过处》这本书,是源于课堂中学到的《衣履篇》,读完之后觉得神气清爽,便去买了一本。张晓风这支“最温柔的笔”,或写身边的人、事、物,或写自然花草、景物观赏、游览记,或写读书感想,表达的是对于母爱亲情的赞颂,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现实人生的关怀。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以小见大”。
张晓风老师知道自己生活在凡尘世界,她也知道自己应该接受现实世界,但她自己却没有被染上世俗的气味。她认为世俗与“土气”是不一样的。生活可以“土气”,可以用笔写下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写由电视剧引发的思考,但绝不能够落入俗尘。
有一个故事,彻底拨动了我心底的一根弦。它,就是《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这是诗诗上小学的第二天,张老师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内心很想再陪他一次,但她却狠下心来,看诗诗单独去了,她说,“母子一场,只能看着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这时,我已经从她落下的眼泪中,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担忧、紧张和不舍。我知道,这时,无论张老师是什么心情,出发点都是唯一的,那就是对儿子放手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停留在封底的那句“鸟翼点给两岸同样的白”。是的,鸟翼也给我们每个人点有同样的白,这样美妙而充满哲理的话语,在《张晓风散文集》中,俯身可拾。所以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读她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心里想,这个人,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写,怎么可以写得这样好。我是多么喜欢晓风老师的文字啊!
思想至深。新颖独到。
我承认,俗世中的我一定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我愿把这本书一直搁在我的案头,视为知己。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读张晓风的文章,便被她平淡真实的文笔所触动,50升塑料桶,惊叹于她对人生的感观与理解,及她对生活中平常事物理解的角度。特别是这篇――《月,阙也》。
古往今来,世俗中的人往往追求一种高达完美的境界,却忽略了真实的“瑕疵”,其实,恰好有些事与物真因为“瑕疵”而美丽,而过于完美,却成了它的缺点。
正像文章中所说:“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膜拜感激欢欣呢?”
犹如甘泉入心,甜略微凉,心旷神怡,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这就是张晓风的魅力吧!“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心就在那一刹那被触动。
当上帝创造芸芸众生时,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有些遗憾,“花好月圆”毕竟只是偶然,而“残花阙叶”才是生活中必然的。
或艳或残,或盈或阙,或完美或残缺,他们都是一种美丽。
冬天没有生机,才有纯洁的宁静。
秋天没有翠绿,才有丰收的喜悦。
夏天没有凉爽,才有烈日的照耀。
春天没有妖娆,才有纯真的可爱。
“它”的缺陷,便是“它”所得的另一份完美。用这份残缺的美,点缀了同样残缺的世界,两两相交,却也造就了新的美,就此循环,便可以发现更多的美。
中秋已过,仍送所有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六
自从阅读《张晓风散文》之后,我对散文有另一番见解。
以前读散文感觉都是比较肤浅的小故事,只有看见有意思感兴趣的才会仔细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读散文。而张晓风的散文却显得截然不同。
读张晓风的散文会让我身不由己,有一种幸福而无以言表的感觉。她的散文语言深奥,却优美如画,细细赏读会有身临其境之感。生动的内容,朴实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灿烂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带我们走进故事中,让我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我最喜欢张晓风散文《春俎》里的《山月》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描写并赞美山月的文章,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所谓“浓缩才是精华”。真品味、细细品读后就能够解其揭示的深层含义,她用很简单的词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围绕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种寂寞、伟大、平凡、无情、孤傲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却又很伟大。
在我们眼里,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能栩栩如生,让我们学会放低眼界,观察事物,学会用放大镜看待事物,学会用笔写出精彩文章。
张晓风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欢,读后的感觉就是意犹未尽。我学会很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我还从中收集很多好的句子和词语,相信会让我的文章更生动有趣。
用心读张晓风的书,会让人解到这世上不同人与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态,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谛!其实写作并不难,难的是要我笔写我心!张晓风就是这样!
这就是我读完《张晓风散文》的感想,虽然没有大师般的水准,但至少是我用心写出的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七
经姐姐介绍我拿到了这本散文集,张晓风的散又一直有所闻,不过至今才阅读到。
然读书前我仍喜欢看在书页前对于作者和内容的评价,但这本书未有那般花里胡哨的封面,也没有点评,看得到一顶彩色斑斓的干净封皮,看来我只有自己从中摸索并寻找张晓风的散文风格了。从好奇翻开第一页后,读到比较后一页,我决定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
散文一开始的特点就是给于人细美自然的感觉,但不可凌乱美而不丰实,意境优雅却略乏空洞。当真是营造起的章章华美的盛景,可踏进这境界去,则难得真言,或难擦去被涂抹的厚厚胭脂,惊艳于文笔但不会细品其中的语言,这样的毛病,包括我,也爱犯。
可张晓风的散文不是如此。我钦佩她对于生活的热爱是那般深沉,她将一场人生的闲杂繁忙化为简单的文字,连对于生活的启点却敏感易泪,无言的感动于天地赠怜于我们的一生一息。描写的每一段、一刻、一点似乎都注入了她善良温柔的拂动,这样的语言可不软,不像和谐雅致但一触及崩的琴弦,而是拥有风骨又艳美朴实的言语。虽然每一篇文章都细腻而亲切。拥有十几岁少女般春风悸动的心思,从悟着几十年间对于人生的感思感言。作者爱玉,连同她自己一样,有肤发的湿润,关节的玲珑,眼目的清澈,意志的凝聚,言笑的清朗,与着那玉石般坚强晶莹,透亮而清洁。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对于一个人不仅乐垂看在他的一方面,你不妨看看张晓风写《美丽的计时单位》中对度量的一番见解:
留憾的是:不知愁山以何物计其净重,恨海以何器量其容积,江南垂柳绿的程度如何刻表?洛阳牡丹浓红的数据如何书明?欲望有其标高吗?绝情有其硬度吗?酒可以计其酒精比,但愁醉呢?灼伤在皮肤医学上可以分度,但悲烈呢?地震有级,而一颗心所受的摧折呢?唉!数学毕竟有所不及啊!
语言中长绵的思绪丰满的情感是一大特点,思悟在文,然后进行叙事,以前写过,看过的散文都是这般,应该含有似水流年,花开花落的闲情,更应具有一个人思想的盈光,对于事物的理解呀,而张晓风的散文确是不柔柔软软,浅浅啼啼着的文案,拥有实处的理解和看法,让她的文章增光添彩。
如果可以,读读她的散文吧,也能在千缕万浮、人们皆对于生活粉饰上华丽荣彩的时刻,从她的笔下,看到一个真正舍去了修饰,连雕刻都略显多举的动人优美的生活况味吧。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八
张晓风的文章,就像山谷里吹过的一缕缕清新的山风,不像狂风那样凶猛暴戾,不像香风那样令人沉醉,却使人神清气爽,让人顿悟生命的意义。
“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一样……”这是一位卖柑子的老妇人对张晓风的评价。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话语。一开始,张晓风不懂,我也不懂——一个只是卖柑子的卑微的老妇人竟然和一位知书达理的大作家相提并论?她们的社会地位如此悬殊!
我慢慢思考着,高尔基曾经说过:“要爱惜自己的青春,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比青春更珍贵的了。”啊,老妇人原来并不是说自己能与张晓风一样,而是说张晓风就像自己生命中最光华的时间一样,老妇人是在赞美张晓风那美好的青春。
我想,老妇人如此评价张晓风,也许是因为看着正当盛年的才女缅怀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也许正是因为老妇人已经老了,所以才特别珍惜起自己的年少时光吧?她把少年时光当作最美的赞辞送给自己所喜欢的人。少年伊辰——不就是我们现在年龄吗?我却曾经多少次对时光的飞逝不以为然,曾经多少次地大把地挥霍者宝贵的光阴!我总想着日后的路长着呢,这么点时间算得了什么。如今,我却从一个卖柑子的老妇人口中体会到,青春年华是何等珍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不希望到了风烛残年再去羡慕别人的青春年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我当与诸君共勉。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九
张晓风散文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文体,我认为它之所以为“散文”在于它形式的“散”。它并没有像传统诗歌那么严格的要求,反而这种无拘无束的文章体裁更能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这也正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形散而情不散!
读罢张晓风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讲故事,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细读进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竟组成了人生——每一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生。与其说她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解读人生。
世间本无事,庸人方自扰。人生为何?人生本身就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在《人生的什么与什么》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有必要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人生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么里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没有重复的元素,人生中也没有重复的时光。人活着只为初心,只为追求原本心中的梦。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未来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元素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对我而言,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带着纯真与梦想的心起航,伴着充实满足的心归港——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好的一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完美是难以冀求的,它如同天上的星星,总看到它一闪一闪的,如此美丽,伸手向他的方向,它又如此飘渺,难以摘到,难以拥有。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是因自己而精彩的!就如《玉想》中“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人生中,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愿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入玉一般的晶莹柔润又熠熠生辉!
看淡了阴晴圆缺,最终就释然了。“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一个人在旅途的路上走得久了,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最初的相逢,却无法预见最后的离别,以往只觉得,人生苦短,切莫留下太多缺憾,所以梦梦惊。哪怕是寻常的风景,平凡的感情都耿耿于怀。读罢此书,方知人间万事不可强求,看惯了日月流逝,离合变迁,倒有了从容的境界。在这珍贵的一生中与其小心翼翼的虚度,不如简简单单活出自己。
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喜欢可以不知不识,像婴儿喜欢清风拂面的感觉是不必研究气流风向的。”她的文字仿佛这风,吹尽你的内心,漾起了无限的生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感性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