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讲义读后感篇一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济学讲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之前在追《奇葩说》时,有个问题让我沉思许久——雨天外卖小哥晚点,要差评吗?开始,我的秒回答案就是“不要”,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冒着大雨为我服务,迟到也情有可原,或许在我遇到此类事情时,我希望被温情以待;在我听完辩手们的论点后,有一条戳中我的痛点“如果不差评,对其他在雨天送外卖的小哥不公平”。做个理性人需要冷血吗?还是说做个温情的理性人太难了!
恰好此时,我有幸翻开了《奇葩说》导师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本书通过118个经济学案例,贯通中西古今,来解释这光怪陆离的复杂世界。结合理论与现实,从简单的成本、价格、交易等到员工与老板的议价能力、产权兴起的动力。深入书本,使得我换了一种思路看世界,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地评判事物,从而做一个温情的理性人。
本书的金句非常多,以下我摘抄的几条,曾令我茅塞顿开。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波动,有了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公平背后是效率考量,不是单人的效率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世界靠讲市场讲规则。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在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为了不同的用途,在争夺相同的稀缺的资源。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从大一第一门课《西方经济学》到大四的最后一门课《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经济学角度还是会计角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成本”。而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应用于生活:买菜、买车等。当我在阅读第二章《成本,不要只盯着钱》才感到惭愧,自己的见解很肤浅。
“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觉得其实用“机会成本”考量成本不是应该更好吗?比如在毕业季,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选择进入职场,假如我选择读研,两年产生的是费用,那么我读研的成本假设为10万,而与我情况相仿的'同学可能进入了券商,顺便赶上了经济繁荣,他两年赚取了20万。那我在算自己学习成本时,20万应该更合理。尽管学习是为以后的价值增值,但用20万定义不是更能时刻警醒着目前自己失去的20万吗?才更有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动力吗?其次,置身于相对的世界,而不是孤零零地计算绝对数,更符合市场化。最后,身为会计记账时确实需要用10万,这叫财务记账,会计不光是监督和核算,我的时代会计更应该是决策,所以在决策时,20万是与整体大环境贴近,便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沉没成本、边际成本也需要特别关注。
第114讲《阿罗不可能定律》,我发现视角及其重要,这能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怎样的管理者,管理出什么成果。书上说: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虽然开会是民主的,虽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最后都是投票表决,但是那个会议召集人、主持会议的人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被决定了。”
有时候统治我们的往往是最意想不到人或事,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从小就被告知,我们要有危患意识,我们要走出舒适区。现在我发现,无论做怎样的青蛙,永远都是别人盘中的棋子,在进行商业行为时,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链条中增强话语权,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做温水煮青蛙的人,才更能够统筹大局。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拓宽了我的思维,更是让我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定位自己。作为会计系的学生,随着规模经济即财务软件的边际成本降低,单纯的做账很快会交给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能取代,财务、会计是微观的,经济更加宏观。
讲义读后感篇二
生于孔孟之乡,对《论语》总有种特殊的感情。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论语》,其中的经典论述,大家熟读于心,印象深刻。以前读《论语》多是为了考试,如今再读,却是为了更好的自己,通过《论语》的学习,启发了我的心灵,让我在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读《论语》,虽然读过了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今日再读《论语》还是那个《论语》,却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它就好比是一个塔,粗读一遍是推开塔门踏入了第一层,虽得以感受它的气魄却不得窥之全貌。再读是登高步入第二层,视野得以更宽阔,感受得以更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穷千里目,须得更上一层楼。多读、精读必然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不只《论语》,所有书籍也同样适用,我们超声科每间诊室的超声设备旁边都放置了超声专业相关书籍,主任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里,我了解到,知识怎样学才能记得牢,就需要多积极的思考能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举一反三,我来到超声科快两年了,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过很多的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看似相同,却又千变万化,对患者的处理更不能死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抓住每个患者病情的重点和要点,才能更好的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否则就有失于君子的`标准,学习《论语》让我们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寄托,有了信仰有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当碰到问题时,不至于迷茫,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胸中常萦绕着一种职业荣誉感,这种荣誉感来自于身上的白大褂,来自于身处科室的团结友爱,来自于身后医院各个科室的默契协作,还有我们医院为立文化的指引。我们医院是一个整体,而我们每个人都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千百年前孔老夫子的话说就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共同努力前进,与大家同心同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再读《论语》就好像是与孔夫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我不再是灯下苦读千年前文章的一个后人,而是孔夫子席前相距不过丈远的学生,感受着古人的容智与仁爱,并成为一粒种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我们的传统精髓发扬传播。
讲义读后感篇三
法律讲求严谨和表述的绝对准确,所以阅读和解释法律必然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儿,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律法的翻版,这本书名声在外,加之比较想了解一些法律的知识。
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推荐。包括看了这本书的评价,个人觉得稍微言过其实了,这本书以就是法律例子外加条款的简化,普通人读起来依旧枯燥完全没有罗粉说的那么生动活泼。让人哈欠连连,且许多文邹邹的词,读起来不甚顺口。
讲义读后感篇四
之前在追《奇葩说》时,有个问题让我沉思许久——雨天外卖小哥晚点,要差评吗?开始,我的秒回答案就是“不要”,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冒着大雨为我服务,迟到也情有可原,或许在我遇到此类事情时,我希望被温情以待;在我听完辩手们的论点后,有一条戳中我的痛点“如果不差评,对其他在雨天送外卖的小哥不公平”。做个理性人需要冷血吗?还是说做个温情的理性人太难了!
恰好此时,我有幸翻开了《奇葩说》导师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本书通过118个经济学案例,贯通中西古今,来解释这光怪陆离的复杂世界。结合理论与现实,从简单的成本、价格、交易等到员工与老板的议价能力、产权兴起的动力。深入书本,使得我换了一种思路看世界,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地评判事物,从而做一个温情的理性人。
本书的金句非常多,以下我摘抄的几条,曾令我茅塞顿开。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波动,有了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公平背后是效率考量,不是单人的效率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世界靠讲市场讲规则。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在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为了不同的用途,在争夺相同的稀缺的资源。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从大一第一门课《西方经济学》到大四的最后一门课《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经济学角度还是会计角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成本”。而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应用于生活:买菜、买车等。当我在阅读第二章《成本,不要只盯着钱》才感到惭愧,自己的见解很肤浅。
“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觉得其实用“机会成本”考量成本不是应该更好吗?比如在毕业季,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选择进入职场,假如我选择读研,两年产生的是费用,那么我读研的成本假设为10万,而与我情况相仿的同学可能进入了券商,顺便赶上了经济繁荣,他两年赚取了20万。那我在算自己学习成本时,20万应该更合理。尽管学习是为以后的价值增值,但用20万定义不是更能时刻警醒着目前自己失去的20万吗?才更有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动力吗?其次,置身于相对的世界,而不是孤零零地计算绝对数,更符合市场化。最后,身为会计记账时确实需要用10万,这叫财务记账,会计不光是监督和核算,我的时代会计更应该是决策,所以在决策时,20万是与整体大环境贴近,便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沉没成本、边际成本也需要特别关注。
第114讲《阿罗不可能定律》,我发现视角及其重要,这能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怎样的管理者,管理出什么成果。书上说: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虽然开会是民主的,虽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最后都是投票表决,但是那个会议召集人、主持会议的人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被决定了。”
有时候统治我们的往往是最意想不到人或事,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从小就被告知,我们要有危患意识,我们要走出舒适区。现在我发现,无论做怎样的青蛙,永远都是别人盘中的棋子,在进行商业行为时,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链条中增强话语权,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做温水煮青蛙的人,才更能够统筹大局。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拓宽了我的思维,更是让我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定位自己。作为会计系的学生,随着规模经济即财务软件的边际成本降低,单纯的做账很快会交给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能取代,财务、会计是微观的,经济更加宏观。
讲义读后感篇五
刑法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遥远,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违法事件,但刑法学内容严谨、枯燥、繁复,我们对于违法行为并不知道怎么处理。知法才能守法,懂法才能用法,罗老师的«刑法学讲义»,从整个刑法框架讲起,包含犯罪论、刑罚论再到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使用了大量虚构或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能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刑法学的基本内容,并可以学到如何用法学的思维看待日常生活。
如果仅仅是将刑法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充其量不过是一本法律科普书,但罗老师的«刑法学讲义»最精彩之处远远不止于此。在书中,罗老师充分体现出一个法律工作者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民众的关怀,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
罗老师反复指出,“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国家”,刑杀之权是一种有国家垄断的暴力,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如果刑罚权不受法律约束,虽然某些重犯可能被处以极刑,满足人们刹那的快意,但刑罚一旦不受控制的被滥用,那么无数善良的民众可能受到无端罹祸。所以,罪刑法定要实现权力分立,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它必须兼顾天理人情,不断地在各种利益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罗老师对很多法律人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喜欢做理性人的假设,站在事后角度开启上帝视角,玩弄技术条款,以事后诸葛亮的冷漠和傲慢来忽视民众的声音。所以,“民众朴素的正义情感,是刑罚的首要基石”。法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要在诸多对立观点之中寻找折中,刑法在决定是否发动刑罚权的时候,既要考虑是否侵犯他人法益,也要考虑是否违反了伦理道德。“刑法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我们普通人往往看重道德而忽视法律,以我们个人的感受来主张法律,主张严惩犯罪分子,但如果用刑法来推崇道德完美主义,看似良善的愿望往往会被引入歧途。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作为一个有知识受过教育的人,也许你我都觉得我们是个“懂法”的人,然而,当你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我们对于法律的无知,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