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读后感篇一
唉,真的是一个杯具人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多么矛盾呵,可见孔乙己对自我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读过书。尽管是老童生,这也是他唯一有尊严的地方。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竟天真地以为旁人不晓得他这些钱是偷来的,相当自信地掏钱,可真是自命清高呵!但是他的尊严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毁掉了。“你必须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考不到呢?”
短衣帮一次又一次地几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红耳赤地辩驳就是不屑置辩。最后呢,没法沟通了,将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小伙计以“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的思维冷漠回绝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恳切地教小伙计四种写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就这么的结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孔乙己读后感篇二
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他与周围的短衣帮格格不入。他在旁人的冷眼与嘲笑中,却坚决不脱下那件脏乱又破烂不堪的长衫,他认为自己还穿着长衫就能高人一等,他还苦苦维持着最后一点自尊,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卑微的地位。明明已经穷困潦倒难以解决温饱却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子,不肯吃苦养活自己。孔乙己是一个受到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人,如果他脱下长衫,做起短衣帮,凭着写得一手好字的一技之长,也许就不会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孔乙己读后感篇三
时代前进的路上,必有改革维新,有的人激于奋进,不断前进,引领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来,或因时代的缘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们失去了上进的机会,只得闭上眼睛装睡,任凭时代的号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儿“睡”着,不是他不能去上进,而是他可怜地无法这么做。他们带着一种时代的悲哀,成为旧社会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一袭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造了孔乙己给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时必定饱读诗书,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萤映雪,寒窗苦读。
然而,时代变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一个崭新的民国自乱世中崛起,文化转变,制度革新,新到统治读书人思想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无法跟上它们的脚步。踌躇满志的他,推开屋门正打算用平生所学谋求一官半职时,惊异地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人们利用着新式的语言交谈,大清朝变成了民国政府……他可怜无助地揉着自身的看惯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观察着这个新的社会。
他碰过无数次壁,遭遇了数不胜数的嘲笑欺辱,每当他张口想要申辩什么,那一口迂腐的旧朝语调又激起看客们的哄堂大笑,他伤心、痛苦、无助,面对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会,他无法跟上,更无力回击,只得无奈地微闭双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于生活,他无奈偷书,现行当场,他竭力地申辩道:“窃书不算偷!”固守着自身身为读书人最后的尊严;他看不起其他人,对谁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样子,自身穷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自我安慰,他固守着封建礼教的最后壁垒,在资本社会苦苦坚持,别人劝说道:“你不要太执迷不悟”。
他放声嘲笑对方:“你才执迷不悟呢,可怜人!”,其实,他自身当然知道是自身顽固不化,然而如果自身承认,那就意味着连自身最后一点颜面也丧失殆尽,他只能固守,不能后退。
在时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涩地闭上双眼,任凭时代的号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儿“睡”着,不是他不想顺应潮流,而是无力去顺应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无出路却又必须一路走下去,带着那前朝文人最后的尊严与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为看客的我们不应再一味地耻笑他的迂腐、执迷不悟、不识时务,而应从中吸取经验,不努力改变自身,迎接我们的只有淘汰与落后,装睡的人叫不醒,但醒着的人却必须不断进步,赶上时代的脚步,才能避免有一个孔乙己的悲剧重演。
孔乙己读后感篇四
曾有人问鲁迅:“鲁迅先生,您认为您的作品中,最令您满意的是哪篇?”鲁迅先生既没有回答《狂人日记》,也没有回答《药》,而是回答了《孔乙己》,这篇在当时大多数看来,绝对不是最好作品的《孔乙己》。
我相信在所有人在初中时都学过这篇文章,当时读后的感受,不过是看客的麻木不仁,封建制度的黑暗而已,可在我看来鲁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出的感情绝不仅是这些。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黄酒从坛子里舀出。”文章开头,这看似叙事的几段,其实早已暗中将文章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三个类别。柜台外的短衫主顾代表的工人们,柜台内的掌柜与小伙计象征着商人们,店内的长衫主顾象征着有权利,有文化的人。工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收入,来酒馆往往只是为了休息休息喝一杯酒,他们往往只花九分钱买一杯酒,买一碟茴香豆,他们和掌柜进行交易,相互依赖,却又不断进行着斗争,虽互相理解,但又互相不信任,因此,主顾们往往要看着黄酒从酒桶里舀出。可尽管这样,他们却又都敬畏那些穿长衫的人,因为长衫代表着文化,权利和地位,这三者掺杂在一起,当然值得敬畏,可他们敬畏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还是权利金钱。孔乙己给出了答案。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是否我也是这样的人呢?是否我也对金钱看得太重了,是否我也会为一次成绩而气馁,为一次失败而止步不前?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本,都该牢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精神品德,绝不是那一张张的试卷和一个个的分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孔乙己读后感篇五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子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深沉的批评力量。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讽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
邻家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的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应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孔乙己读后感篇六
《孔乙己》是一篇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小说,它使人在嘲笑声中不禁潸然泪下,可以说这是一份“含泪的.笑”。
鲁迅正是抓住了一个“笑”字,写出了许多耐人思考的东西。所以我们读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孔乙己》千万不能浅尝辄止,要从细微处着手,才能更深入地体味这出“笑声中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篇七
子的严重毒判,有力的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跟着重的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
从更深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文中、以短衣帮站着喝酒与穿长衫的坐着要酒要菜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孔乙己他却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唯一的人。
说明当时社会的剥削者的悠闲阔绰,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底下。
从中还可知人们总是含蓄轻视劳动人民,羡慕上层阶级,硬装做读书人。
孔乙己经常会在酒店喝酒时受到别人的侮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构画了麻木不仁。
其实,他们对孔乙己的笑声里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孔乙己有时还有点手脚不干净,被打了还争辩说没偷,偷书不能算偷窃,还说什么“者呼”之类。
他说的这些话虽不争气,且尚知羞辱,而显得十分可笑,孔乙己最大的侮辱不是被人嘲笑而是没有进学。
不过,孔乙己也有本性的一面。
她很善良诚实,从不拖欠钱,如果欠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还有一点,他会教小伙计认字,和孩子们说话。
表明了孔乙己静溢的清凉和心灵的寂寞。
孔乙己为了生存去偷丁举人人家的东西,要求写服辩和被人打断腿。
人世间亲情,友情……是最珍贵的。
我们不应该与文中旁人一样世态炎凉,不该与丁举人一样凶狠残暴;不应该把别人的痛苦建设在自己的快乐之上;更不应该与孔乙己一样丧失做人的尊严。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
爱人者,人恒爱之。
所以为自己也为了别人,不要互相伤害。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得人间”只有这样,社会充满祥和,人性才飘逸芬芳。
“大街上,一个人,用蒲包垫在身子底下。
用手挪着一点点地向前走。
他的背影是那么孤独。
那么悲哀,那么苍凉!”每当我读起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这个场景便会在我的脑海里若隐若现。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饱读诗书,却连秀才都没有考上。
在当时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变得一无所能,潦倒贫困,连仅会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们的笑柄。
穷得一无所有的他,偶尔也会偷东西。
最后偷到丁举人家里。
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许,在刚开始读时,会觉得《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语言风趣幽默。
可是当你细细品味时,就会觉得《孔乙己》是“喜剧”中的“悲剧”它表达了鲁迅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
写出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残害。
“窃书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的经典话语,现在人们听了甚至会感到好笑,偷书不算偷吗?当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这句“窃书不算偷”,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吗?孔乙己想看书,没钱买,偷书看,遭人骂。
正相反,那些秀才,举人们却在深宅大院里读着一本又一本书籍,可是他们最后又做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会已不复存在,在现在的社会中,只要有才华,敢于展示,哪里都是舞台。
金子无论在哪儿,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孔乙己读后感篇八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这篇文章。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几次科举考试未中,使他丧失信心。但他并没去找工作,于是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日子越过越穷。所幸写得一手好字,替别人抄写,还能混一口饭吃。但是他好吃懒做,不几天就连人带笔、墨、纸、砚一起消失。这样几次反复,就没人请他抄写了。他只能去偷,但他在咸亨酒店里从不欠钱。
孔乙己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几次科举考试未中,使他心灰意冷。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连小孩子也嘲笑、疏远他;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被人追打。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个人的孤苦,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