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篇一
每当赏读《湖心亭看雪》时,隽永清新的文字,精湛熟稔的语言,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遮去所有的污秽,将纯洁与明媚洒入我的心田。又好似湖中涟漪,在平静泛着不安,一种感动渐渐袭来。
清新淡雅的笔墨令我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开阔的胸襟啊!感谢张岱,能将这好文字留给后人享读。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是张岱的仕子之情。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剧,实为享乐之士。然而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使他不再从仕,入山着书以终。这些情感都在《湖心亭看雪》中显露无余。张岱借西湖看雪之景诠释了一颗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隐逸之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拒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通过张岱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西湖封洞后,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世界。更令我们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胸襟。而这种感受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描述也有。但在作者轻描淡写之中,我却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而是觉得沉重,觉得沧桑,觉得人生的多变——命运的坎坷加之国家的不幸,带给张岱的是无限的伤痛。然而面对白茫茫一片,心中的喜悦代替了原来的苦楚与怅然,将长天永存的阔大境界全部传达出来。这种宽广更使他深藏心中的愁绪与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溢于言表,令人惆怅又感慨万分。
然而,当作者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最初的孤独寂寞化为欣喜与愉快,三人对酌,临别时才互道姓名。张岱的喜悦却又一次令我悲伤,甚至是可怜。知音难寻,然而,张岱却寻了太久,等了太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之下,使得这种喜悦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作者得知三人同是寓居他乡的游子时,对故国之思又在喜悦中弥漫开来。命运真是对张岱不公!
整篇文章用淡淡的笔触将对故国的怀念融于山水写意之中,不露痕迹。但越是隐藏,越是感情的.深沉。
张岱与吴均,陶弘景相同,完全陶醉与自然风光之中,他为其醉,为其痴,但褪去浮华之后,在一片质朴之中,他的心是清醒的,沉寂的,本真的,让我看到了一片仕子之情。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篇二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剧,实为享乐之士。然而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使他不再从仕,入山着书以终。这些情感都在《湖心亭看雪》中显露无余。张岱借西湖看雪之景诠释了一颗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隐逸之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拒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通过张岱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西湖封洞后,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世界。更令我们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胸襟。而这种感受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描述也有。但在作者轻描淡写之中,我却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而是觉得沉重,觉得沧桑,觉得人生的多变——命运的坎坷加之国家的不幸,带给张岱的是无限的伤痛。然而面对白茫茫一片,心中的喜悦代替了原来的苦楚与怅然,将长天永存的阔大境界全部传达出来。这种宽广更使他深藏心中的愁绪与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溢于言表,令人惆怅又感慨万分。
然而,当作者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最初的孤独寂寞化为欣喜与愉快,三人对酌,临别时才互道姓名。张岱的喜悦却又一次令我悲伤,甚至是可怜。知音难寻,然而,张岱却寻了太久,等了太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之下,使得这种喜悦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作者得知三人同是寓居他乡的游子时,对故国之思又在喜悦中弥漫开来。命运真是对张岱不公!
整篇文章用淡淡的笔触将对故国的怀念融于山水写意之中,不露痕迹。但越是隐藏,越是感情的深沉。
张岱与吴均,陶弘景相同,完全陶醉与自然风光之中,他为其醉,为其痴,但褪去浮华之后,在一片质朴之中,他的心是清醒的,沉寂的,本真的,让我看到了一片仕子之情。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篇三
这,就是美好的意境——《湖心亭看雪》。
到了湖心亭,作者遇到了他的知己,但是他们却以“痴”相提并论。其实这并不是痴,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全都化为这一方美好静谧的故土,将爱和希望播撒在这里,希望祖国能重新复辟,消灭清朝,重登往日的辉煌,从过旧时美好的生活……这并不是作者在逃避,在消极应试,而是一种他那沉着冷静,大器晚成的英雄气概,虽然他把自己的名誉和利益都降低了,但是他为的是国家,为的是他心爱的祖国!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篇四
每当赏读《湖心亭看雪》时,隽永清新的文字,精湛熟稔的语言,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遮去所有的污秽,将纯洁与明媚洒入我的心田。又好似湖中涟漪,在平静泛着不安,一种感动渐渐袭来。
清新淡雅的笔墨令我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开阔的胸襟啊!感谢张岱,能将这好文字留给后人享读。
寒,“大雪三日”;静。“人鸟声俱绝”;晚,“是日更定”。偏是这样的夜,张岱挐舟出行,纵使拥毳衣,带炉火,也无法阻挡他欲出行的脚步。这是他的痴,对一厢山水的痴迷。痴,却痴得美。独往湖心亭看雪,只挑这份安逸,只为这份孤寂,他不愿与人相遇,这样的清高,这样的'自傲,这样的孤高自赏。这是他的痴,一番静谧的痴行,痴,却痴得清静。
清冷的天地之间,只现一色,便是白,白得洁净,白得单纯,白得单调,白得迷茫,在这一片冰雪之中,张岱对故国的思念无所寄托,同他的内心一样,漂泊无依。白皑皑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样渺小,渺小而无力。如此痴景,板着张岱对故国的谨记不忘,独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两个与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类似的情感。可惟独这般痴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尽这份避世愁苦、隐世哀伤沾染过的山水奇景。这样的痴,纵使有些许消极,却难掩这安然之中的沉醉,痴,也痴得享受。
张岱痴,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也为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痴得风雅亦心静。
文末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层层束缚,直白地道明张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痴。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篇五
都说西湖四时风光都不尽相同,我不常去西湖,却也曾欣赏过西湖春夏秋三季的湖光山水,唯独没有在冬天驻足欣赏一番银装素裹下的西湖。幸而我们还有文学,在诗词散文游记里,永远保存着西湖那一时的那抹剪影。绘画和摄影给我们带来的是直接的视觉上的冲击,而文学则给我们铺开想象的画卷,细细品读就仿若置身于彼端,时空的间隔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前往往不复存在。
杭州不常下雪,即使下雪也没有大雪纷飞,即使万里雪飘也不会冰冻三尺。初读《湖心亭看雪》是在初中,那时就觉得只这短短百来字,读完之后却像饮了一口冰水,没有齿颊留香,也不会绕梁三日,但就是让你觉得心肝肺腑头脑一阵爽利。当时弄不清这是什么原因,说是因为文字的缘故吧,这文字也白描淡彩得出奇,说是情景的震撼吧,这景色也没有多么难得一见。后来我时常想起“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样的冬湖景致。寥寥数字,水墨画似的西湖冬夜雪景跃然纸上。每个字都好似随意提笔挥就,仔细推敲之下又每个字都无法替代。一字即是一笔丹青,山水云浑然一体,写意山水;痕堤点亭芥舟粒人,因意成象。读之让人不禁感觉此中有画境,人在画中游。
文字是没有情感的,文字只表达情感和响应情感。可张岱这短小精悍的小品文,把崇祯五年的西湖雪景带到了今日,把更定后的雪意带到了今时。西湖不大,西湖只是一个湖,远远不及黄河的奔腾汹涌,也无法比拟长江的源远流长。正是置身于这样平静无波的西湖之中,在空无一人的天地山水间,才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孤寂。这不仅仅是一种孤独,更像是糅杂了多种情绪的悲凉茫然之后仿若梦境一般的虚无和空旷。你在空无一人的湖中央,四周是积雪反射的灰白的光,没有人声没有鸟叫,这感觉不是我在看雪,而是湖在看我。在这灰白的梦境一般的景色里,亭中竟还有两人对坐,乍然欣喜。张岱原是不善饮的人,还痛饮了三大白,美景常在,良友难求,知我者更少。
《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卷三的一篇小品文,而《陶庵梦忆》是张岱晚年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想其生平,俱成一梦后写就的。那是张岱在黄金时代所经历的,回忆之人却已历经蹉跎,人生如梦的虚无缥缈和世事无定的悲欢离合伴随着回忆,用极繁华的文字写下极悲凉的人生。《陶庵梦忆》序里不止一次提到梦,《自为墓志铭》中也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那两句“皆成梦幻”和“真如隔世”,道不尽多少心酸冷暖。回忆之人往往拥有第三视角,从上头俯瞰曾经赏过的景遇到的人,更添了一层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冷清与酸涩。
李宗泽《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里说“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张岱早些年尝过世间大多数美好,独爱西湖,后又经历过人世中大多数苦难,梦忆西湖。但再热闹的戏还是会落幕,再辉煌的时代还是会终结,再绚烂的人生也终归于平庸。怪不得许多人总是把张岱和贾宝玉联系起来,“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这样一个带着纨绔子弟玩世不恭习气的文人笔下的西湖,多了一点平静下暗藏的涌流和迟来的一声喟叹。
我更愿意说张岱是一个痴人,他好玩好闹,却几乎精通晚明所有艺术门类;他的所爱太多,显得太不在乎;他的烦恼不多,却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好热闹也好人群,却在无人雪夜去西湖在人走后去赏月。张岱是一个有意思的普通人,留下的也是不那么磅礴的踽踽独行的遗憾。
从初读《湖心亭看雪》以来,我就一直想着寻一个冬天的雪夜去西湖走一趟,这是一个不大却期待已久的愿望。相信有许多人都会想象在无人的雪夜感受西湖的空寂,在月满的夏夜酣睡于十里荷花中。可惜的.是无论哪个季节,无论哪一天哪一刻,西湖边、游船里总是有不尽的人来了又走。游人不绝,西湖也不静,那样人鸟声俱绝的西湖夜景,恐怕也是难得再见了。《西湖七月半》中“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如今是西湖某月某日,一无可看,止可看看某月某日之人了。我也曾试图在西湖边熙熙攘攘的往来人群中分辨出这五类人,但没有多大发现。来西湖的人太多了,来人或是拿手机相机咔嚓咔嚓拍照,或是随人流很快得来又快快得走,停下来的也被人群挤得不知所措。爱附庸风雅的人都爱来西湖,假装自己孤独的人也爱西湖,西湖往往都能满足一个人对历史的追求和对美的享受。
西湖是自然赐予的,西湖的美是文人发现与传播的,可以说人在西湖的历史里占了极大比例,无论是对西湖的整治还是对西湖美的吟咏,都是一代代人努力和欣赏的结果。但是如今西湖景区里密密麻麻的游人,到底还是给西湖的景致打了很大的折扣,再难有“人鸟声俱绝”的时刻了。
不管怎么说,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张岱还是那个怕梦又怕醒的张岱。张岱笔下的西湖之美,值得我们去好好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