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鞌之战总结篇一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鞌之战总结篇二
对一个握有实权的管理者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决策者来说,固执就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有句话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放弃了自己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渐渐形成,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后来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等人,从而与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加上他以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这就使他更加刚愎固执了。160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袁绍部属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就劝袁绍说:“我们的兵力多粮草充足,但是我们士兵的勇猛和果敢不能和曹操的士兵比。而曹操没有我们这样充足的粮草,所以战胜他的关键就是与他打持久战,否则后患无穷啊!”但是刚愎固执的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
曹操与袁绍交战很多次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兵士开始疲乏。而曹操管辖下的老百姓因为赋税的原因都纷纷开始逃离。这样的情形让曹操感到十分忧虑,他让属下人积极想办法,希望能一举歼灭袁绍的部队。
这个时候有人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袁绍将自己的军队聚集在官渡这个地方,打算与您与一决胜负。您的兵力比较弱,而他的兵力比较强。您这样去和他开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袁绍最大的毛病就是刚愎固执,不愿意听取属下的意见。这个时候,您更应该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积极让大家献计献策,巧妙的计策一定能让您战胜袁绍的。”曹操觉得这个人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袁绍开始向官渡开进的时候,曹操还是按兵不动。
不久,袁绍的运粮车到达官渡,有人向曹操献策说:“袁绍运粮车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您能派人袭击,就可以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了。”
曹操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问道:“你觉得什么人可以去劫烧袁绍的粮草呢?”
建议的人回答说:“徐晃可以做这件事情。”
于是,徐晃带着一部分精锐兵力,将袁绍运粮草的车成功劫烧了。袁绍又派了一些人运了另一部分粮草重新出发。这个时候,有部下向袁绍建议说:“要派一部分人在运粮草的队伍外围看守,这样就不会轻易受到曹操的攻击了。”但是,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还是按照原来那样做。
袁绍的部下对他说:“现在曹操经过几次战斗后,兵力已经非常少了,他只能用全部的兵力抵抗我们,根本无法顾忌许昌这个地方,不如我们派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对许昌进行偷袭,这样就可以轻易将许昌拿下,曹操阵脚一乱,我们就可以打败他。”
袁绍固执地摇着头说:“不,我要先把曹操打败。”不久,向袁绍提建议的这个部下的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这个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他热情款待,并且积极听取了他很多意见,非常仔细地了解了袁绍的很多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曹操在与袁绍作战的时候,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的兵力很强,最后却败给了曹操,其实这就是性格决定了命运。倘若袁绍不刚愎固执,而是积极地听取属下的意见,那么最终胜利的就不可能是曹操。
掌控大权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固执己见。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候,当局者往往没有旁观者看得清楚。所以,在作决策的时候,如果想让自己的决策正确,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固执的观点,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离成功更近。
鞌之战总结篇三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第44至48回,这几回用详细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最精彩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准备进攻东吴,加快他一统天下的进度。而处于弱势的孙刘两方却联合起来共同抗曹。蒋干奉命劝降周瑜,反被周瑜设计,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除掉了曹方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使曹军中再也没有懂得水战的将领。老将黄盖舍生取义献上苦肉计,诈降曹操,曹操将降书翻来覆去看了十多次,终于还是相信了黄盖。庞统巧施连环计,利用曹操忧虑曹军晕船、不适应水战的心理,建议曹军将战船用铁环连锁,首尾相连,再铺上木板,即如履平地,免去江中颠簸之不适。在黄盖与曹操约定投降之夜,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逼近曹军,曹操仍未察觉有诈,还在中军帐中遥望隔江,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读到这里,我不仅为这位一代枭雄感到叹息。距曹军仅二里水面时,终于被大将程昱看出破绽――船又轻又浮,不像是装有粮草的样子!仓促应战,哪还来得及!二十只火船借着风势撞入了曹军的水寨,而曹军的战船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曹军大败,八十万大军仅余几百人。
这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之后,孙刘两方逐步强大起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一口气读完这几章,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上,多少英雄豪杰斗志斗勇,计中计,谍中谍,真是相当的过瘾!
我认为,孙刘联盟能够获胜,一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白自己的处境,团结起来,以自己的强项,击曹操的弱项。二是孙刘双方拥有诸葛亮、黄盖、赵云、阚泽等人才,有勇有谋,而且他们信任自己的部下,大战在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他们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一步步将曹操引入圈套中,正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曹操,蜀、吴两国为什么败落?司马氏又为何篡权成功?等我看完这本书再告诉你吧!
鞌之战总结篇四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笔,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利,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第二点是曹操能知人善用,最终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向我们证明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我们要向这一战中的曹操学习,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鞌之战总结篇五
以前读书的时候对官渡之战的印象就是历史老师说的,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在三国时期,有三场这样的著名战役,其余两场分别为夷陵之战、赤壁之战。
我印象最深就是小学老师说的田丰的故事。
这是袁绍的其中一个谋士,在袁绍征战时曾提出计谋,被袁绍否决并且打入监狱。
当曹操大败袁绍时,监狱里的人告诉田丰,事实和田丰当初预计的一样时,认为田丰要被重用了。
田丰却很沮丧,因为田丰知道袁绍并不想表面的宽厚仁慈,反而会因此想杀了田丰以免被人取笑。
结果就和田丰预料的一样,逢纪趁机加害田丰,向袁绍进言,袁绍果然很快下令诛杀了田丰。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于袁绍刚愎自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有限。
虽然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但是不懂得善用人才,对正直的、有远谋的意见不能采纳。
相反,曹操的兵力不足当时袁绍的十分之一,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
在战胜袁绍后,,曹操也在感叹,如果当初袁绍愿意听从田丰的计谋,那结果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了。
官渡之战还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就是青梅煮酒。
董承受刘协指示和刘备密谋刺杀曹操,刘备答应了。
在一次与曹操进餐的时候,曹操不经意说天下英雄就只剩下你和我了,袁绍只是不入流的鼠辈。
刘备以为消息败露,手中的筷子吓得掉了落地。这事恰好响了一声雷。
刘备借机伪装成是怕雷声,所以才吓得掉了筷子。
曹操哈哈大笑,认为大丈夫岂会怕雷声?于是就认为刘备没有资格和他争夺天下,就放过了刘备。
曹操求贤若渴,许攸原来是袁绍的人,因为逮捕了许攸的家人后,许攸就怒而出逃,投奔曹操。
曹操是光着脚就出来迎接许攸。也就发生了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许攸问曹操,粮食还剩下多少。曹操说一年。
许攸很生气,说你如果想赢就必须对我说实话。曹操又改口说只够半年。
许攸说,看来你并没有想要信任我,我要走了。曹操连忙拉住,在许攸耳边轻轻的说,勉强只够支撑一个月。
许攸这才点头,提出计谋,烧毁袁绍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的军队就会不战而败。
鞌之战总结篇六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
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
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矛盾已不可调和,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
炎帝和黄帝各自带领自己的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
但是,战争虽未开始,结局却可以预料。
黄帝族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军队是由老弱妇孺拼凑而成的。
双方激战于阪泉。
阪泉地望,古来说法不一。
曹魏时期的《灵河赋》中有黄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
说明阪泉实际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孟津黄河段。
这也可以说明阪泉之战发生在洛阳孟津。
虽然,关于阪泉的地望还有其他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引用的材料没有早于《灵河赋》者。
阪泉之战没有涿鹿之战那样激烈,但是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炎帝被俘获。
黄帝义释炎帝,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
《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酋邦王国。
按《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诸侯联合而成的王国,黄帝任用了负责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管理的“六相”。
同时黄帝以风后等人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为了统治这个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开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区。
如《魏书》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都河南”。
黄帝晚年铸鼎于荆山之阳,崩于荆山,葬于桥山。
史学家许顺湛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社会,呈现出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与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交相辉映,照亮了地球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