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维和的心得体会篇一
一、培养学生听声音、听说话的习惯,并引导其模仿口形。
经常带领学生去喧闹的大街上,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如汽车声、卖东西的吆喝声、喇叭声、成人之间的讲话声、音乐声、人说话声、人走路的声音、火车声等,慢慢习惯声音环境。同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声音。鼓励他们模仿。先让他模仿动作,如打鼓、拍手等。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他懂得什么是模仿。然后在他有了这些训练以后,就开始训练他模仿口形。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说一个“e”的音(或任何音)·要求智障学生仔细看着老师的嘴,也开始发“e”的音,同时及时用手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口形,并对着他发这个音叫他马上模仿。当学生发的音有一点儿接近“e”的音时,马上就表扬。
二、学生认真听老师发音,然后指出图片或者实物,并说出名称或与其相关的事情。
智力落后学生通过听音训练、模仿口形一段时间以后,再让他们在听到一种东西的名称后,用手指着这个东西或图,这就是听音指图(物)。这时,不要求学生说出图(或物)的名称,只要会指就可以了。教学时用实物,也可以用形象清楚、轮廓鲜明的单幅图画或识字卡片图片,内容越接近他们生活越好。比如把贴有两种东西(如人和衣服)的两张图挂在黑板上,反复多次说着其中一张图(如人)的名称,要求学生注意看这张图。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说另一张图的名称,也要求学生注意看这张图。当其已经掌握了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告诉老师哪一副图是人呢?”然后领学生到黑板前面来指一指,指对了,就马上表扬。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指出衣服的图片,直到学生完全指对才可以回到座位。由此,每节课逐渐增多指认的图片,以后连续几天仍指认这几张图,以便巩固。
熟练掌握指认图片以后,就可以开始指图说名称的训练了。训练过程中,教师一边指着图,一边说出这张图的名称,并让学生模仿出,而且反复多次向学生提问。(1)这一个是××,(2)那一个是××,(3)这是什么?(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指的其中一个东西的名称)。这三个问题中,一个比一个难,最后一个就完全没有暗示了。当学生能对两张图说出名称以后,就进行第三、四张图的指图说名称的教学。这时可逐渐去掉一二张、二三张旧的,换上新的,再用同样方式教。最好结合日常生活来进行教学。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
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试读简单汉字。
教智力落后学生认识汉字必须要明确是让他们辨别字形,读出字音,而不是同时要求“四会”。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步:
第一步:尽量选取150个常用汉字,分别用粗线条笔端正的写在15厘米见方的卡片上。例如下列汉字等:
我、们、上、课、爸、妈、爷、奶、哥、姐、妹、晴、雨、风、阴、
天、不、要、包、子、饺、馒、头、小、朋、友、阿、姨、老、师、
回、家、大、菜、饭、勺、碗、汤、电、视、机、话、广、播、闻、
你、他、狼、冰、箱、公、园、动、物、猫、狗、兔、羊、象、熊、
汽、车、飞、船、学、习、好、坏、喜、欢、的、东、南、西、和、
火、饼、干、糖、山、楂、片、蛋、糕、联、肉、鸡、鸭、鱼、菜、
说、春、夏、秋、冬、姥、哭、笑、打、被、床、桌、椅、衣、裤、
鞋、袜、书、笔、纸、早、中、午、晚、下、前、后、苹、果、香、
蕉、梨、桃、瓜、红、黄、白、蓝、绿、水、杯、喝、吃、便、爱、岁。
第二步:教学时一次只教一两个字音,让学生反复跟读。
第三步:当学生学会100个汉字时.就停下来学组句。如“老师您好”、“我要吃饭”、“我要喝水”、“老师再见”等等.使所学的字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会更感兴趣。
第四步:当学生学会组20个句子后,再转过来.教学新单词。同时老师可以写上学过的句子,让儿童认读。
第五步:学生学会200个字词、组30个句子时,识字的任务就基本结束了,开始走向阅读阶段。
四、教师与学生做“问与答”游戏
大多智力落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有“鹦鹉学舌”的现象。所谓“鹦鹉学舌”也称为“回声性反应”,即:儿童不会回答问题,而是重复别人的问题,或重复别人的回答。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做问与答的练习,要学生学会听问题,说出与问题相应的答复,例如:
教师问:儿童应该答:
1.这是什么?这是_____。
2,你在干吗?我在_____(动词)。
3.他在哪里?他在_____(地方)。
4.谁来了?_____(人物)来了。
5.谁和你玩?_____(人物)和我玩。等等。
维和的心得体会篇二
儿童发展读后感《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学得更好。因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只会教死书的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维和的心得体会篇三
思维的发展
(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
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3~4岁幼儿感觉的发展特点
(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3~4岁幼儿语言思维特点
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
1、分析综合
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其他品种的水果,提高排列规律的要求,尝试着让孩子来排列,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
这一阶段孩子还不善于比较。他们比较面狭窄,先学会的是比较物体的不同处,父母可引导孩子比较家中的物体不同。如:吃饭时观察两盘不一样的菜,和孩子一起刷牙时可以问:宝宝和妈妈的牙刷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观察并比较出大和小、红和蓝等。经过不断启发引导后,可以慢慢告诉孩子物体的相似处。如告诉宝宝:宝宝有手,爸爸妈妈也有手。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都有手指。
3、分类
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事物来学习简单的分类。例如吃饭时,让孩子分放筷子和调羹;晒洗衣袜后吸引宝宝来折叠自己的衣物。如:这是宝宝的袜子。这是宝宝的裤子等。这样可以寓教于生活情景中。
4、理解
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个别孩子甚至还依靠实际行动来理解。因此,父母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行动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让孩子分糖果,给孩子真实的糖果,让孩子先分给爸爸,同样的再分给妈妈,最后一颗糖宝宝自己拿着,是留给自己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分享给别人。实际操作有利于孩子理解分糖果的实际意义,为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火车等。3—4岁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3--4岁儿童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汽车”。画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鸡蛋”!
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在今后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先提醒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不好行为的出现。
3—4岁的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筷子放下,站起来连讲带比划。
3—4岁儿童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3--4岁儿童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4岁儿童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3--4岁儿童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3--4岁儿童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维和的心得体会篇四
(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
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维和的心得体会篇五
包括找到藏起来的东西、理解图片的意义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孩子喜欢的物品;几组内容连续的图片(如:一张侧面盆花图和一张正面盆花图)。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个被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让孩子找。
(2)方法同上,藏的速度更快,地方更隐密,训练者边做边叙述:“xx哪去了?妈妈把它藏起来。”
(3)把两张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问孩子是否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的内容不同)
(4)观察图片1(小兔在筐外)问:“图上有什么?”
(5)观察图片2(小兔在筐外)问:“小兔哪里去了,还有吗?”
(6)给孩子讲解:“小兔还有,不过是跑到筐里了。”
2.物品分类
包括将物品分为两组、将物品分类和按相关功用把物品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4只笔、4块橡皮、不同类别的物品各一份摆在桌上(食品、玩具、服装、家具)以及勺子、碗、盘、毛巾、脸盆、香皂、帽子、鞋、手套。具体方法如下:
(1)将两个小盘放到桌子上,把一支笔放到盘子里,把一块橡皮放到另一个盘子里,每次给孩子一支笔。
(4)把每一组物品放在一起,一边放一边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每次递给孩子一件物品,让他放到适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