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一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二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己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己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己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己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三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己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四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需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己控制力。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五
趁着假期,读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一书。
一直听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导孩子如何发展,指导孩子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赞同,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喜欢乖巧不闹的孩子,最好那个孩子是坐那儿不动,不打扰你工作的。可是,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生命刚刚开始,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尽头。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样的状态。孩子出生后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孩子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对于中国一窝蜂的加强孩子素质教育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掌握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人生命中的头六年如同黄金一般的贵重。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
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指导孩子该怎样做?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宝宝,不能碰这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六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来作为老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通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七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以往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本事,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构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齐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样让儿童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可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明白该如何来应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明白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可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明白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可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并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靠于自己的断定,那些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可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先爱和自由真的能够并存,并且十分重要。爱和自由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趣味,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此刻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己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自律的人生更自由读后感篇八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