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清明这首诗读后感篇一
一大早,我从梦中醒来。
窗外,狂风呼啸,灰尘满天。昨天还是阳光明媚,只过了一夜,老天爷变脸了,是因为今天清明节吗?老天也想给人们更添一缕愁绪。
起床,洗漱,收拾东西。
一切准备停当,喊老公起来,请他帮我把车挪到空旷处。昨天在楼下停车时,因为天晚了,已经找不到象样的停车空间,他凭着高超的车技,把车停在了一堆车的夹缝中,然而照我的水平,却很难顺利地将车开出来。他有点不乐意:“这天气,回什么家啊?你不回行不行?哪有女儿家上坟的?”
按婆家的风俗,女子是不能上坟的,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媳,我自然没有给逝去的公婆上坟的资格。但我们老家的风俗,除了大年三十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上坟外,清明节、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等类似的祭祀节,无论在婆家还是在娘家,女子都可以上坟祭奠逝去的亲人。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这句话,我对他不知说过多少次了,但人家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认自己的理。此刻,我什么也不想说了,对于讲不通道理的人,除了用沉默以示无声的抗议外,也别无它法。好在他尽管有一万个不情愿,但还是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下楼帮我把车开到了空旷的地方。
第一次独自驾车走长途,心里还是有点不安的。天色尚早,车不算多,只是在高速出入口,遇到了十几分钟的拥堵,我觉得自己出来已够早,谁知还有更早的人。上了高速,汇入快速的车流中,除了偶尔超越一下慢吞吞的大货车外,不敢与驾驶高手们飙车,四平八稳地一路奔驰,不到八点就到了家。
妹妹还没有回来,妈说:“今年的蒜薹长得不错,咱去抽点蒜薹,给你姐妹俩带回去吃。”陪妈来到老院,老房子虽然残破,但院子里绿油油的几畦蔬菜,却使老院充满生机。妈把老院的三座房屋,以极低廉的租金租给了三家人,只留了两间放些杂物。一家租房的老太太正坐在院里晒太阳,见我们进来,热情地打招呼。妈高兴地回着话:“哦,这是我大女儿,刚回来,这不是清明节吗,回来上个坟……”平常,妈都是一个人在老院里忙活,今天有了我的陪伴,妈似乎很兴奋,就那几句话,翻来覆去跟人家说个不停。
院子里有两畦蒜苗,已长得一尺多高,一棵棵碧绿颀长的蒜苗,在风中卖弄着曼妙的身姿,蒜薹就隐在其中。我好多年都没有干过这活了,笨拙地不知从何下手,妈耐心地给我做示范,但我还是把蒜薹弄断了,接二连三地断,后来慢慢地顺手了,动作也快了些。一边干活,一边陪妈说话,妈把近一段时间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一件件说给我听,其实,妈说的村子里的人,我大多都已分不清谁是谁了,但我也并不需要知道是谁,只需要倾听即可。一个多小时过去,我腰酸背痛,手指也被蒜叶的辣味蛰得疼痛,看看地上的蒜薹也不少了,遂劝妈说“够了”,妈才停下手。我累得不行,而常年劳作的妈妈,虽年近七十,跟没事人似的。
之后,妹妹妹夫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便去上坟。
祖母、两位伯父和父亲,长眠在村头高速公路下的一片小树林里。因为县城的无限扩张,村子里的农田已被占尽,又没有公墓,坟地选址时费尽周张,选到这里,有着诸多的迫不得已。近年农村丧葬改革,不允许立坟头,我们只有凭着记忆,在大概的地点,摆上祭品,点燃纸钱,妈絮絮叨叨地说着:“妈、大哥、二哥、徐生,今天清明节,孩子们都来看你们了,我们带了一些东西,有吃的,有喝的,有花的,你们尽管来取,家里一切都好,你们不要忧,在那边要过得好好的……”
听着妈的话,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不知道这些话,祖母他们能否感知。回想起过去一家人团聚的情景,心里疼痛万分,一抔黄土,隔开了两个世界。此刻,生者和逝者,也只能隔着这一抔黄土,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
午饭后,我和妹要走了,妈不舍,但也不阻拦,因为之前我对她说过,节日期间,高速免费,车辆会比平常多得多,晚了,会堵车,也不安全,妈通情达理,能够理解。妈往车上给我们放东西:自己做的麻烫、自己蒸的包子、自己种的蔬菜,还欠意地说:“没什么可给你们的。”其实妈哪里知道,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她能健健康康、平安快乐地生活,我们比得了金山银山都高兴!
一路顺风,三点多就返回了自己家中。
算起这趟回老家,总共就待了几个小时,我反问自己,这样来回跑,值不值?
回答当然是——值!
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乡愁,也在这里!
时间虽短,但消解了自己的那份离愁别绪;而在这样的节日,也只有回到老家,才能让自己的心获得安宁!
清明这首诗读后感篇二
赏了《清明上河图》,让我知道了当时人民也很富裕.因为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 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更知道 当时人民很富裕,生活很富裕。
《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山 东诸城人)绘制的不朽杰作,是我国绘画 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 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 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 盛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 象。
它为绢本,横卷,长5米多,墨笔淡着色.全卷 以全景式构图,笔法严谨精细.整幅长卷充 满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有铺 垫,有高潮.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高度的历 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我 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 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 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 ,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 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 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总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 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 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这首诗读后感篇三
仅以此文献给我们那英年早逝的班长李伟同学!
又要到清明节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祭祀亡灵的日子,这不仅使我想起我们那高中时期的老班长李伟。
在我的记忆里李伟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他个子不高,有朝气,人缘又非常好,学习特别棒,是全年级有了名的no1。我的初中是在一个农村学校上的,高中才考到了许昌三中。暑假期间,学校的重点班就已经开课,为的是学校能多考上几个大学生。由于全班之中只有我一个是外来的,谁也不认识,所以感到很孤单。下午课间休息,班长就率一拨人到操场上踢足球,李伟就让我当守门员。那时候我对足球一点也不懂,也不知道当守门员是管什么的,只好在那里傻呆呆的站着,看几个人在操场上你争我抢一个小皮球。当球到球门前的时候,他就喊我快抱住。我想人家都是用脚踢足球,为什么我可以抱住那个球不让他们踢呢。这个让我抱球的人就是李伟。就是在这时我才知道他是我们的班长。
李伟的学习非常好,所有的老师都看好他,以至于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我感到很气愤,但又很无奈,谁叫咱的英语不如人家呢。你不会就是老师叫了你,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岂不是很尴尬,所以老师就干脆叫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回答算了。
李伟的作文写的非常好,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往往我还不知道如何去写,他的作文都已经交了。刘老师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在班上阅读。他的文章写的流畅,引经据典都恰到好处。听了他的作文,我就恨自己为什么人家知道的怎么那么多,而我却知道的那么少?说是嫉妒吗,当然不是,有的只能是崇拜!
高中毕业了,全年级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三个,我们班有李伟和另外一个叫钟利萍的女生有资格上大学。其它人都名落孙山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普通高中,二年制,再说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还不到百分之一。
高中毕业后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又复习了两年,终于如愿以偿了。在上大学的头一年我给我们的老班长写了一次信,隔了好长时间才收到他的回信。他说非常抱歉没能及时给我回信,不是因为学习紧张,是因为上大学以后人就变懒了。
自此之后我们便断了联系,我曾好几次设想他应该现在已经做到公司的高层了,因为从他的为人,出色的成绩统领一个大公司是不在话下的事。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我们高中的同学都失去了联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我老单位同事的一个电话说是我一个姓蔡的同学找我,我非常兴奋,终于我们又能联系了。
人死去了,不能复生。但死去的人能让别人记住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但愿我们的老班长在另一个世界里还是那样英俊潇洒,游戏人生!
李伟,清明节要到了,你的老同学在这里为你献上我对你最真诚的敬意!
清明这首诗读后感篇四
清明到了,当然要吃青团子了。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所以现在大家都有吃青团的习惯。
青团的制作并不难,可我家的青团却不必一般。先将艾叶洗干净,过一遍水,然后把他们发在面团里揉搓,直到面团变色。将面团放在模具了一压,立马出现了许多团,看着都流口水。再将白糖、芝麻、肉末和花生、麻油包入其内,第一口香甜可口;第二口甜而不腻抱你白吃不厌。
相传战国时期公子重耳流亡,饿晕在路上,他的心腹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出山,终不见子推。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这首诗读后感篇五
也许是文化差异吧,其实我对她的感觉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痴迷。
当勇敢的兰登揭开“圣杯”的神秘面纱,当男女主人公日久生情时,而作为见证人的我还迷迷糊糊。我常自我调侃,好在这是译本。文化这东西说起来真的令人琢磨不透,你无法通过一个人的长相判断他高雅与否,同样也不能就他的财富说他是不是真的成功。
但不可否认文化对一个民族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譬如拿通常作为比较的东西方文化来说,有人就说过东方文化混合着羊性,而西方文化则把狼作为图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