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一
典型的反乌托邦主义,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可怕的未来世界,却要讽刺地将其命名为《美丽新世界》。人们喜欢将这本书与《1984》对比着看,就我来看,《1984》是浓重的黑,《美丽新世界》是惨烈的白。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在纯白的实验室里进行,从人的出生、发展、到死亡,都由化学试剂和化学实验来决定。人们的评价标准是的培养瓶中的试剂,人人们成长的路线被规划好并且用各种方法去达成,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也是各种化学合成,人仿佛成为一种工业产品。讽刺的是,如此“非人性”的世界是为了幸福。
最清醒的应该算是约翰。但是,由于这里面所描写的野蛮人的设置更为古老。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之下,约翰的行为也显得有些异常。毫无疑问,最清醒的人是最痛苦的。他又是夹杂在两种文明之间的更为痛苦。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是总管蒙德。他应当是理性的,不能称之为清醒。因为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凌驾于规则之上。他明白很多事情,但他选择了沉溺其中。美名其曰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但也促就了所有人的不自由。全文都是讽刺性的,里面的很多冲突令人反思。约翰代表一个野蛮人突然进入到所谓的文明社会,我们可以反观自身。在我们进入那样的社会可能也是这样的反应。约翰与列宁娜之间的矛盾更像是两种文化碰撞间隔阂,这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写作手法方面,我很喜欢那四个场景间的对话交叉而且交叉的频率越发增强的独特写法。体现了不同思想间的碰撞。
最后,我想说,清醒是痛苦的,但请务必保持清醒。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二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在温柔乡里耽于安乐,还是于荆棘丛中觅得自由?一直以来,我未曾将这个命题纳入思考——直到我邂逅了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令我惊艳又心折,于掩卷后仍久难平息。
《美丽新世界》得名于莎翁的剧作《暴风雨》中的台词:“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赫胥黎用这高妙的隐喻为整个“新世界”蒙上了一层晦涩的阴影,毕竟这句台词恰恰充满了讽刺意味——说出这句话的米兰达从小与世隔绝,于是才会在初探人世时便被它迷住,对等待着她的种种无常乱象一无所知。
我曾以为“安乐”是幸福的至佳量度,而《美丽新世界》则用堪称绝妙的构想颠覆了我的观念。赫胥黎笔下的“新世界”如一座虚架在现实世界上空的怪诞浮岛:它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可身在其中的人却失去个人情感,没有思想自由。人们沉溺在和乐的“温柔乡”里,既无反省之思,又无抗争之实。这个世界看似荒谬之极,却恰令人毛骨悚然——反乌托邦大师的离奇幻境下,影射的是刻骨的真实。
再稳定的社会都有涌动的暗流,而连暗流都不存在的社会,只能是混沌的死水,是病态的麻木。而“美丽”的新世界中,比“死水”更可怕的是被精心设置的“温柔乡”。“新世界”里,基因设计为每一个人塑造了人生轨道,药物麻醉则令他们不偏不倚地将这冰冷路途走到尽头。这个世界里,没有爱情与亲情,婚姻成了匪夷所思的笑谈,生育被唾弃为最污秽可耻之事。人们用合成药物满足各种身心需求,在肤浅庸俗的娱乐活动中令自己获得快感。因为“愚钝”与“不反抗”是写在人民的基因里,于是每个人都达到了字面意义的“安居乐业”。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人民沉浸在愉快的蒙昧中,勤勤恳恳地侍奉上层,全心全意地化作社会的“齿轮”。
文中的主人公约翰是个“新世界”的闯入者。作为一个从小意外流落到印第安部落的胎生子,约翰注定是个不为世俗所容的“野蛮人”。他对新世界感到厌恶与恐慌,曾不顾一切地试图击碎它,却在“文明”的铜墙铁壁前败下阵来。他的观念与行为和“新世界”公民格格不入:依恋母亲,信仰上帝,渴望神圣的婚姻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这些恰恰是所有“文明人”不解而不齿的。
这样一个新世界里的反叛者,注定要激起两种文明的对撞。当约翰为新世界里的公民赫姆沃尔兹朗诵《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他自己动情得几欲落泪,而对方却忍不住爆发出狂笑——因为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猥亵”,“荒唐”,“滑稽”的剧作。最后,约翰“愤愤地合上书,站了起来,像一个从猪猡面前收起珍珠的人,把书锁进了抽屉。”读到这里,我长舒一口气,原来这疯狂的世界中,至少还有一个人执拗地拥抱着被人类背弃的珍宝。惟有此时,我才从约翰身上感到了作为“人”的亲切,这种亲切把我从彻骨的寒意中解救了出来。
然而,这又是一个更令人叹息的隐喻——约翰,一个令我们感到亲切的美好人性的化身,一个力图把大家带出囚牢的勇士,却不过是“新世界”中的`“野蛮人”,一个痴愚又滑稽的,供人夸张地惊叹取乐的小丑。眼见让人之所以为“人”的爱与尊严被践踏至斯,我不由得被更刺骨的寒冷浸没。
那么,新世界何以使人面目全非,其根源在于它的价值观。赫胥黎最令我折服的便在此处——他塑造了一种看似荒诞的价值,却饱含讽刺的哲思。如新世界的总统所言:“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抗拒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是故,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与热烈的冲动被视为“不安定的因素”,因而被弱化殆尽。为了维护“安定”,上位者努力屏弃了一切引起人类感情波动的事物,阻止了爱情,亲情,英雄主义,阶级跃升的野心,以及对真理至道的渴求。为了保证社会的高效运作,人们失去了自身多样发展的需要,磨灭了人格里的自由天性。
可是,政府的稳定民心,本质是一种提线木偶式的愚弄。人们的愉悦欢笑,正如傀儡在嘴角上扬。公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仅仅是服从于上级的,精妙的社会细胞。社会的安定以牺牲个人的人格为代价,科技的腾飞背后埋葬了无数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是一个最高效的社会,每一个齿轮都被物尽其用;这也是一个最粗暴的社会,用最廉价的“设置”来换取虚伪的幸福。
在新世界中,“人”不再有“人”之根本——无人格,无人权,无人性。这般“美丽”的世界,不过是一个文明的弥天大谎;高效运转的社会,正是埋葬了每一个人的灵魂的墓地。最后,世界上最后的“人”,约翰,被不似人的世人迫害致死。从此,我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我不禁想追问,社会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我不成熟的思考中,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蒙昧,得以拥有健全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与可能。然而人性决定了社会从来不会趋于稳定,人们在贪婪与无私,懒惰与进取,狭隘与高尚间博弈,堪堪让社会维持着千疮百孔的平衡。可即便是这样钢丝般的稳定,也是伟大的。它是泥沼中开出的不完美的花,小心翼翼地,顽强坚韧地,展露着人类对美好的希冀与向往。
真正的幸福绝对不是一场大梦。它可以不瑰丽,不迷人,也许只是荆棘丛中一朵脆弱的花——却极真实,极生动,极鲜活。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约翰对总统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这才是人间。在人间,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立的。人们也许终身无法接受对方的思想,在彼此的信仰冲突中内耗。人们仇恨,宽恕,战争,和解,在激烈碰撞中延续人类文明,从战场的灰烬中向死而生。
在人间,自由是烙印在灵魂中的终极信仰。人们带着不完美的身躯降世,却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他们做自己的主宰,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为自己的努力荣耀。他们不做任何人的傀儡,为自己所执所信征战一生。
在人间,幸福可以艰难而伟大。不美丽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唆麻,没有感官电影,没有能麻痹自己的甜蜜幻觉,没有让自己热爱苦难的条件设置——可那么多的人,依然拥抱着棱角遍布的世界,在荆棘丛生的路途上流着血蹒跚前行,时而仰头,得见天光。
这是荆棘遍布的丛林,这正是人间。
如果可以,我愿意选择落入“荆棘丛”。是的,我要求幸福的权利,我要求自由的权利,我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我要求生而为人的权利。毕竟,这世界不尽美丽,可我爱她。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三
书中描绘的一组冲突:世界国和野蛮人。
世界国的格言:社会,本分,稳定。
世界国稳定而又高度发达,阶级绝对固化,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都是遵照着一定的程序,被选定为gamma以下的胚胎只会发育成批量生产的低智侏儒,最高级的alpha才可以拥有高智商和高大的身材,而在成长中统治者使用各种手段限定他们的喜好、根据阶级分层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最终每个人都像货架上的瓶子一样分门别类而又千篇一律。
世界国又十分地“人性化”,为所有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最著名的莫过于服用后“快乐似神仙”的嗦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所追求的快乐便是快捷的娱乐,能够轻松地获得愉悦的心情,难道不是人类一直追求的幸福吗?被列为禁书的莎士比亚诗集,在我看来,若不是因为它存在于“禁书”之列,似乎也不会有任何人想起它,娱乐至死这句话仿佛就是这个世界的至理名言。
世界国这样精密的仪器,每个人都是它的零部件。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充分满足,从小的“教育”又让他们安于现状,几乎每一个人都缺乏思考,脑袋空空。每个人都没有追求,世界国也只是维稳,就好像一节车厢在无限长的铁轨上走,一切都是固定好的,所谓的未来便是现在。
“我要的不是这样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恶!”
“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野蛮人是世界国的对立面,他的三观和世界国的三观产生了很大的冲突,野蛮人在世界国里企图反抗,争出他所认为的人应该有的样子。结果是读者意料之中的失败,这是所有人的悲哀。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若是站在书里的世界,野蛮人的做法其实有些不当。他喜欢列宁娜,但是他一直遵守着他的价值观,在面对列宁娜的开放和赤裸裸的欲望时,他感到不适,先是逃避,而后谩骂并出手打她;在医院,被训练不怕死亡的孩子也受到了野蛮人的攻击。他对这套体系感到不适,但这套体系下的人都是受害者,他却对无辜的人大打出手以发泄。他还冲动地向gamma进行演说,可是他是出于想解放gamma还是只是因为自己的不适应?若是因为自己的不适应,难道不是自私吗?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美丽新世界》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的书,在各种角度都可以进行思考和探讨,推荐大家阅读!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四
这个《美丽新世界》,人人在可控范围内幸福着,从小被剥夺了种种权利:自由独立的人格,自主选择人生,拥有情感,激情,欲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权利。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们就像经过调控,有序的机器,来维持福帝社会稳定的运作。他们只需要一点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范围内的幸福。
而纵观现代社会,他们缺少的那些,我们都没有被剥夺,但我们有好到哪里去吗?
当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沦为了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有意志,又有谁想奔着受苦受难去?越是认清这个社会与现实就越学会妥协忍耐。
这是骨子里刻着的奴性与顺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则,自我意愿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与妥协的基础之上,仿佛生来就要这样。
那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高声反对之歌的'苦行僧注定孤独。往往被无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观的人当成了异类。
你愿意这样吗?你还要些什么?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五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六
终于读了《美丽新世界》,非常喜欢。
一开篇关于世界的设定就震撼了我,从细胞伊始,我们的一生就被决定好了。阿尔法可以接受教育,未来是领导和控制各个层面的大人物,他们自信张狂;厄普西隆则是最底层,从细胞的分化阶段就面临着草率的处置,他们畏缩怯懦,仿佛群居的动物。
反乌托邦作品,第一是很容易去和其他作品比对,比如谈到对性爱自由的提倡,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抵制固定伴侣,让我想到《来自新世界》,因为政治人生其他层面的极度不自由,所以鼓励性爱自由;比如对民众的控制,不同于《一九八四》靠恐惧、惩罚,《美丽新世界》更有种《娱乐至死》的感觉,让我们在莺歌燕舞中踏入死亡。
第二是让我开始反思现在的生活,细思极恐。比如小说中从细胞开始固化的阶层,现在又何尝不是;比如对消费主义的极力提倡,“新衣服比旧衣服好……”多像“你衣柜里永远缺件××”;比如对深度思考和阅读的控制,仿佛就是耳边听到的读书无用论和短平快的短视频大战。
同时,这本里还收录了作者的《重返美丽新世界》的论述,说实话有点不好读,但理论化的叙述比小说更凝练,可以作为一本必读,留着常读常新。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七
1931年,欧洲一片混乱。大萧条处在高峰期,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中产阶级面临破产,各国政府摇摇欲坠,极左或极右的思潮纷纷出笼。为了对抗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集权的政府将是必要的。
这种想法让一个37岁的英国人很担忧。他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身上,预感到一旦集权的政府上台,未来的国家机器将不再用警察和军队来维持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统治的目标将是经济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也将被改造。
他写了一本预言小说,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危险。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预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这个英国人就是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
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经济繁荣和享受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亨利·福特被视为新的上帝,他生产出第一辆“福特”t型车的1908年被采纳为新的纪元元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这样推理:人类认识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享受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同时发现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大到战争动乱,小到失恋生病————都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社会发生混乱和倒退。于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证各种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就有必要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认识到,改造社会的基础在于改造人。以前诸次社会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们对人的改造还不彻底。“美丽新世界”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四个方面彻底改造人。
(1)杜绝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建立万无一失的优生体系。人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工业过程。人类的出生地不再是医院妇产科,而是类似高级养殖场的“人类孵化中心”。为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遗传给新生儿,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车间里被创造的,身上只含有优良的基因,所有对社会稳定繁荣不利的基因都将被去除。
(2)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来完成的。如果让有才干的人去干低级工作,他势必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为社会不安定埋下了隐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让低等人去干,因为他们不会觉得在做牺牲。所以对人进行识别和分类是免不了的,识别工作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不同等级的胚胎将接受不同的培养,并且用各种手段强化胚胎之间的差别,以便适应将来不同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发育的后期,等级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头脑,然后是骨骼,这样就确保了这些胚胎无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3)只给人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等级,忠于自己的等级,这样才能避免等级之间的冲突。这必须靠宣传和教育来实现。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说教,哪怕睡眠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喇叭对着你的耳朵,低声细语,反复灌输各种教条。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现实,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会有自觉的动力去改进社会,那么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4)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必须找到办法来消除它们。最常见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性压抑,另一种是衰老。性压抑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大敌。为了使每个人性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释放,“美丽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间不再有夫妻关系,而只有性交关系。至于征服衰老,这“并不是因为要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为老年人总喜欢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给他们保健,不让他们生病,人工维持他们的内分泌,像年轻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年轻人的血液,保证他们的新陈代谢永远活跃。因此他们就不会老。”
除此以外,“美丽新世界”还提供一种安全的,叫做“唆麻”(soma),这种“具有和酒精的一切好处,却没有两者的坏处”,一旦产生了各种烦恼,只要服了这种药,就会立刻昏昏大睡,醒来以后所有不愉快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明白,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胁。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前奏。允许一个人自由思考,接触各种思潮,将是极具有破坏力的。于是,“新世界”里不允许思想自由,因为这种自由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将有可能将人类幸幸苦苦创造的物质毁于一旦。在“美丽新世界”里,各种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样被排除在外。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因为没有什么可祝福和祈祷的,人们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转而信仰亨利·福特。国家用快乐和消遣作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补。
写到这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是个极度繁华的世界,又是个人地位极度卑微的世界。人丧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为社会的附庸而存在,社会财富不仅是人享受的对象,更成为了人为之服务的主人。幸福本来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目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人的枷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赫胥黎写作这篇小说的时代,二十世纪的科学大爆炸才刚刚开始。七十年过去了,小说中的许多预言已经实现(比如克隆技术),而且人类社会的某些发展似乎也正朝着小说中的方向前进。也许现在我们还说不上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但至少《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例,不理想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
对于这样的社会,尽管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的回答也仍然象书中“野蛮人”(指来自“美丽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样: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新世界读后感悟篇八
美丽新世界是对未来人类社会,也就是乌托邦的描绘,我们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毁灭,有着无尽的享乐,一片苏摩带来勇气和幸福。不过赫胥黎的角度就是典型的西方自由民主者,他越害怕着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平等和自由在乌托邦竟然无法实现,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哲学,艺术,被束之高阁,实际上这是他从西方普世价值出发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在马哲中,社会在螺旋上升,其中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赫胥黎的乌托邦中没有矛盾,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这些矛盾都被很好的化解,且不论能不能实现,从科学上讲合不合理,从矛盾论上看乌托邦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运动是绝对的,矛盾不会应为科学,哲学的发展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