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韩寒青春读后感篇一
可能结尾这一百多页是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下呼噜看完的,一开始时的感悟和所想一下子被我吓没了……可不紧张嘛!一边听歌一边还得回朋友电话,看书都看的不专心。你的生活还是你的,不管我们产生多少共鸣,无论如何,我们的人生都不会交织在一起的。一这句话是我记下的唯一一句。
其实来看刘同这10年多半是带着来看刘同是怎样用这些年走向成功的吧。说他现在成功了,其实应该是因为他红了,他的成功应该是早就成功了。世界上只有一个刘同,所以大家都来看他这十年间的絮絮叨叨。这是我看到的他的第一本书,相信以后还会看到他的很多本。初衷是希望能带给我启发和指点,看完却觉得十年好快,不过这十多万字。
韩寒青春读后感篇二
读汪国真的诗和散文,就像是在品尝清醇的咖啡,又好像是在听轻快的交响乐,也似在听智者的心语。
汪国真的诗是透着一股清新的西洋的风味的,所以把它比作上等的咖啡是恰当的。不管是于丹读论语,还是易中天品三国,都是老茶新泡,越冲越淡。可是我相信,汪国真的诗是他独具匠心,细细研磨出来的上好的咖啡,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无法复制,每一口都是醇厚而清新。也许读过他的'诗过不了多久,就记不清具体的诗句,但是,就像品咖啡一样,喝完了,杯子空了,咖啡那清香、醇厚的感觉还是印在脑海,时刻能回味。
汪国真的诗是充满了美好的,读的时候就像是在听交响乐,一字一句在你的眼前描绘出美好的意境,即时偶尔的低潮,也是让人觉得一样的充满希望,读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汪国真的散文是智者的细语,小小的篇幅,总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凡人,但又是那样的脱俗。
韩寒青春读后感篇三
第一本读完韩寒的作品,就是这本杂文集《青春》。这部杂文集字数不多,几天就看完了,还是抽出空闲时间看的。
但是,这本《青春》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好书印象。我看过一些励志书、武侠书,第一次想读韩寒的书是听同事提起的,他是韩寒迷,他很喜欢帮韩寒说话,并向我推荐他的书,并说,如果我想看,可以把他家里的书,韩寒所著的《毒》借给我看。
然而我并未向他借。我手机里下载了一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看了。
后来,我看了韩寒的青春,觉得还挺不错的,就把它看完了。
它是一本挺奇特的书,为我的人生展向新的视角。一个80后的青年偶像作家,虽然没有余秋雨柏杨鲁迅古龙金庸那样的深刻思维,积淀的也不够,不过居然有这等才气,这等见解,不愧是大作家韩寒,中国的灵魂作家!
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热血编织对社会虚伪阴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为了中国,为了使中国更进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笔,他的文章令我们反思社会,他的文章让我们轻轻一笑。
韩寒青春读后感篇四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的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的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以上内容摘自韩寒老师最新博文《青春》,从韩寒老师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韩寒老师在富士康多名工人抛弃年轻珍贵的生命后,对这些关注并且思考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一些大多数人因为担心得罪某些利益集团而不敢说的实话,这些都很难得,很不容易。
韩寒青春读后感篇五
韩寒的《青春》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于很多社会事件,我们往往也有和他类似的观点,只是没有说出口或因为诸多原因无法说出口,而韩寒这么多年来依然坚持着观察这个世界,对一些事件口诛笔伐。就凭借韩寒多年来的始终如一,我觉得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
我和韩寒几乎是同龄人,至少都是八零后。知道他的名字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他一度很火,我记得中央电视台还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印象很深刻。节目里把他和那些所谓的三好学生邀在一起访谈,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三好都是我们人为订的标准,那些所谓的三好最后都远走异乡,谁还留在了中国。反倒是韩寒,一直留在内地。我看过他的《三重门》,那是我们那时候很重要的一本青春小说,曾经红极一时。也许韩寒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就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让我们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发泄口,帮助自己倾吐不快。
我只希望韩寒能坚持做自己,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