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六百字篇一
一直对养生比较感兴趣,但也就是了解些皮毛而已。看到老师的读书清单里有这本《黄帝内经》,回到寝室就下载了电子书来看看,当然还有一本白话文的。但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这里只写些我学习到的内容,确实也受益了许多。另:附带学习了徐文兵教授的《黄帝内经的智慧》讲座(完),吴清忠老师的《人体使用手册》(完),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未完)。
学以致用,讲女人如何爱自己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对女人生长过程的总结,所以就从这里开始学习。
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所以其实小孩儿的各个器官都是崭新的,且肾气又是最旺盛的时候,肾气是一个人活力的来源,是不容易得病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小孩儿是很容易得病的,那是因为和成人的接触,感染了成人体内的病毒,这些病菌在成人体内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成人不会得病,但是小孩儿不会,这时候就容易得病了),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它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女子14岁来例假,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12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来例假,那是因为没有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惯例来生活,晚上日落之后有日光灯的照射,这样就会导致激素的不均衡,另外,乱用药物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但却不是生孩子的最佳时期,因为自己的身体还都没长完全)。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我们所说的智齿),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所以说21--28岁是女子生育的最佳时期)。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从这里开始,女子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中医讲人讲求阴阳平衡,那什么是阴阳?《皇帝内经》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天、地、人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长都由阴阳的变化而成。其中,天和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人之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一个人来说,体表的为阳,体内的就为阴;人的手,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其实简单一句话:过犹不及。做什么都要有度。虽然阴阳是对立的两面,但是阴阳是密切相关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阴不足时,我们用阳来转阴,阳不足时,又可以用阴来生阳。阴太过了,也可以补阳来制约阴。阳太过了,就用补阴来制约阳。
阴阳平衡在女性美的表现有几个方面:气血足, 精力旺,容色靓,体型适,心情好。
女性多数都气血不足,容易出现黑眼圈,容易劳累,眼涩,痛经,肥胖等等。血气是一切生命的基础,这里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医经常用阴、阳、虚、实、血气、火等这些字来描述人体血气和脏器的状况。中医把人体的能量分为血气和火,血气指的是一个人的正常能量,火则指人体储存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透支体力时的能量来源。另外也用阴阳来代表这两种能源,阴指储存的火,阳指正常的血气。阳虚指的是血气略有不足:阴虚则是人体血气不足到需要动用储存的火:阴虚火重则说 明不但动用储存的火,而且还在大量透支:阴阳两虚则代表血气和火都已大量亏虚接近殆尽。
血气分这些等级1、健康水平 这种人各方面都很平衡,身体能抵抗外来的各种入侵,不容易得病。这种人其实很少,或许常年练气功或者瑜伽高手才会达到这种程度(瑜伽,是非常有益的运动,一方面不会过度运动,黄帝内经讲要形劳而不倦,而且过度劳累伤肝,另一方面瑜伽动作能够有效地拉伸经络,对身体循环绝对有好处)2、阳虚水平 3、阴虚水平4、阴阳两虚5、血气枯竭 (后面两项,我觉得稍微正常点儿都到不了那个程度)
其实只要知道血气需要吃好、睡好来养就够了。所以晚上10点之前要睡觉,三餐都要保证,没事儿敲胆经(敲胆经促进胆汁分泌,脾消化食物需要胆汁,如果食物吃下去不消化,和没吃一样,血气也补充不了多少)(另外,女人第一条皱纹通常都是鱼尾纹,而鱼尾纹就是与胆经有关,所以养成敲胆经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坚持热水泡脚(脚上有全身各个器官的反射区,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注意热水最好浸过三阴交)。
痛经,体寒以及久坐都会引起痛经。体寒的话熬姜枣茶喝,计量的话12颗大枣、大拇指甲盖儿大的姜块儿,切片儿,如果需要调味儿,就加红糖。久坐会导致中段淤血,这里适用瑜伽拉伸,可缓解。
肤色,是每个女人都关心的事情,黄帝内经讲肺主皮毛,所以肤色等皮肤问题多于肺气有关,肺气匀则不会出现毛孔粗大,干纹等问题。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就是说肺与大肠互相影响,(这里补充五脏六腑中互为表里的对照,心脏对小肠,肝胆相照,脾胃,肺对大肠,肾对膀胱三焦),如果肺火肃降,那么大肠也可能传导失常,导致大便困难,而众所周知,便秘又会影响人体排毒,毒素在体内越积越多,各类大大小小的毛病都会接踵而来。不仅如此,肺气不足还容易引发风疹、过敏等病症,如果肺热上蒸,痤疮、酒渣鼻、牛皮癣等症状也会不胜其扰。肺对应秋季、白色,所以要在秋季特别注意避免吸入寒气,另外山药、百合、白豆、白木耳、红枣等,另另外,戒烟和酒。黄帝内经中讲过悲伤肺所以还要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情,反面教材就是红楼梦的林黛玉了,不就得了个肺痨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3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六百字篇二
钱学森说:中医是顶级的生命科学,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原来我还一直纳闷为何世界上最顶级的科学家最后晚年基本都开始迷恋生命科学,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和钱学森等。读完此书后,才发现这些人并非是疯了,而是真的从中发现了人类不为人知的科学。
对经络和经脉周天建立后的生命奇迹的描述科学而严谨,让我受益匪浅。它纠正了我一些错误的概念,及填补我不知的空缺,让我重燃中医梦。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六百字篇三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六百字篇四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六百字篇五
原本为我回答问题的答案,我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拿来做一篇文章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当年项羽进了咸阳城烧杀抢掠,杀光了秦国所有官吏及学士,接着一把大火,烧光了阿房宫(可能是咸阳宫),也烧光了先秦时期的所有文明积累,其中包括诸子百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涉及哲学,法学,农学,兵学,建筑学,礼学,史学,文学,玄学,社会学,天文学,冶炼学,及音乐,舞蹈等等,还有接下来要讲到的医学。
上古七家医学的其中六家在这场中华文明大浩劫中永远的消失了,只剩下《黄帝内经》一部还是残卷流传下来,正史无明确说法,野史对于《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的说法有二,第一种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冒火抢救出了《黄帝内经素问》及《黄帝内经针经》两部。第二种还是这个李太医,以公谋私私藏了《内经》的翻版,这在秦法中不但是重罪,而且是要处以黥刑后罚鬼薪的,严重的要腰斩。但是正是因为其私心和胆大妄为,《黄帝内经》得以保存。有人问为什么要举族?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帛书记录,医家属于技术类所以用帛书记录的几率很低,帛绢秦汉时期是很珍贵的材料,而且不易保存,所以《黄帝内经》很大的几率是竹简记录的,足足得装满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所以举族抢救是不奇怪的。
就这样《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成为了后世医家所有的理论根据的来源不可撼动。
这里不说三国,三国时期中医是积极进步的,因为张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总结了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辗转到了晋代,出现了晋惠帝这样的百姓无粮何不食肉羹?中华文明的第二次文化大浩劫来临了。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将洛阳抢了底朝天,可怜华夏文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几百年恢复再一次毁于一旦。幸好,造纸术的发明,普及了书本,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使《内经》残卷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
时间到了唐代,《内经素问》的版本多的数不胜数,而且针经即《灵枢经》《明堂经》两部总称,早已经丢失了数百年,而且很多曲解了内经的本意。王冰站了出来,在官家民间甚至去盗墓贼手中搜集内经素问残卷,功夫不负有心人,《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出版了,后来的《素问》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就是王冰的版本基本无变化。
时间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期,高丽国节度使带着一部珍贵的医经来到大宋祈求交换治国安邦的《册府元龟》,这对于大宋来说无疑是一个亏本买卖,苏轼极力劝诫认为《册府元龟》乃是治国根本。然而宋代是一个重视医学的朝代,期间不但修著了《证类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支持王唯一制作针灸铜人等等,还开设和剂局,惠民局,真正的全民医保,也是最早的医疗保障体系。再说宋哲宗最终排除众议,换回了《黄帝针经》。后整理为《灵枢经》《明堂经》两部。《黄帝内经》三部终于以全貌示众于天下。
时间辗转到中华文明第三次大浩劫,蒙古国的迅速崛起,预示了宋联蒙抗金的政策彻底失败,蒙元在灭了金后转而以打迂回战术纵横宋全境,将宋代小皇帝以及十万军民围困崖山之上,最终皇帝携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大宋灭亡,华夏文明又一次遭遇了大浩劫,书籍尽毁,针灸铜人丢失,《明堂经》也被焚毁。据说一具铜人流失到了日本,日本东京博物馆中的针灸铜人就是王唯一铸造的针灸铜人,连同其《黄帝内经太素》(内经的一个版本,内容雷同内经,但有独到的.地方)。但日本对其矢口否认,有待考证。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就是缺失了《明堂经》的版本,这也就是为什么《灵枢经》只有穴位和治法等,没有对经络腧穴单独讨论的原因。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并非完全版。
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古代最后一个文化大浩劫《四库全书》的修订,乾隆将所有带明字眼的书全部焚毁了,《内经》的很多篇幅被改的面目全非,让内经原文本就是经历了三次大换血的情况下,再一次曲解了。有人读内经说前言不搭后语,前后意思矛盾,请不要怪岐伯黄帝,跟他们没关系。
尽管如此,《黄帝内经》依然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一千九百多年的风雨飘摇依旧没有撼动其统治中医思想的地位。中医的历史就是华夏的历史,一本《黄帝内经》书写了华夏文明的荣耀和屈辱以及血泪。
中医丢了外科,丢了伤科,丢了古推拿科,丢了祝由科,以及那些问世了还没得以传播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医书。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重大变故的历史何其文献地位,历史地位及学术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