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一
元末农民起义是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著名的口号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口号和黄巾起义一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
元末农民起义,读者的视线一般被朱元璋义军所吸引。明朝的创立就成了推翻元人统治的代名词。因此那段战国时代的主流历史有很多重要的篇章被遗忘。朱元璋加入濠州义军,当女婿,成头目,独立一军,下采石,得浙东文人拥护高筑城广积粮,鄱阳湖大战,灭张士诚、方国珍,北伐大都。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但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军很少和元军主力作战。鉴于他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故不把他列入英雄榜。
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第三个就是它是最成功的一次北伐,其他各代大都是南征,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而且还建立了长期政权。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分等级的政策已经造成极大的民怨,而元朝内部还四分五裂,争斗不止,这样的政权灭亡是迟早的事,就算朱元璋不北伐,陈友谅也会北伐,何况北方元朝内部的争斗的胜者最终也会篡权。不过这次起义军的战略还是很值得借鉴的,一开始韩刘两人用白莲教和民族矛盾做背景,声势极大,各地起义军都打红巾军的旗号,北方军一度在汴梁建都,三路北伐军还曾打到大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二
成吉思汗十三岁时,已经长成一个传奇般的少年了,他可以用歌声唤来天上的雄鹰,而用最硬的木头制成的弓,他一拉就折了。他每顿饭要吃一只羊,他每天都要骑着马去寻找远方仇人的影子。从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尔人用毒酒害死后,他的心里就开始被复仇的火焰给点燃了。一个十三岁孩子内心复仇的力量,是可以让草原上的草也感到震荡的呀。他一天天地练着草原上的武艺,马刀被早晨的风给吹得闪着锋利的光,而那张用长了一百年的松木做成的弓,已被他的手磨得光滑闪亮,上面都可以映出一个十三岁少年心中的火了。但英雄只有一颗鹰样的心,却没有一双鹰的翅膀。那会儿长得像是头豹子似的成吉思汗,已经骑坏了三匹最好的马,马是蒙古人的靴子,也是他们的命,没有了马就失去了前行的道路。而没有马的勇士只是一个空着手的人。成吉思汗的家里那会儿只有九匹很弱的家马,全家人所有的财产都在那里了。他在无奈中骑上了那匹小马,但没过几天,那匹马就倒下了。他的身体需要更强壮的马背。草原上最博学的人告诉他,有一天,那匹马会来到你的身边的,可是那匹马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复仇的痛苦中煎熬的成吉思汗开始了他最初的寻找,他觉得那马可能就在他命运的前方等着他。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一匹马,那马独自在草原上长跑。那匹马的眼睛闪动着猫眼的光泽。那双眼睛就是在夜晚也可以看清眼前的道路呀。他看到那马一直跑在风的前面,河流在它的蹄下一闪而过,没有什么可以拦住那马前奔的蹄足。他向前追赶,那马隐入了一片森林不见了,那匹马就像是一滴露水掉到了河里,失去了自己的足迹。成吉思汗醒过来后,就把那个梦与母亲月伦夫人讲了,月伦夫人是个坚强的人,她相信命运与神的暗示,她告诉儿子说,我儿铁木真,你相信梦想就去找你的翅膀,有了翅膀的男人才可以飞翔。
成吉思汗听了母亲的话,他开始寻找那匹梦想中的神马了,他在草地上一遍遍地画着那匹马的样子,可那匹马谁都没有见过,见过他画出来的那匹马的人都说那只是一个梦,不可能有那样的马的。成吉思汗走遍了斡难河周围的所有的树林,也没有听见那在梦想中出现过的马蹄声。
成吉思汗开始寻找梦中之马的时候,他的英武与魄力已经使仇人们感到了威胁,他们想趁豹子还没长大时,就让他在笼子里死去。那天,泰赤乌部落的贵族塔儿忽台带着一队骑兵前来袭击成吉思汗家。还没有还手能力的成吉思汗与母亲月伦夫人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急忙躲进了树林中。他的异母弟弟别里古台伐倒树木做藩篱,长于射箭的合撒儿在林中的空隙向那些骑兵射击。那些泰赤乌人在林子的外面大声地喊着:“我们只要铁木真出来,其他人都是我们的朋友……”那时的泰赤乌人只想把那颗仇恨的心灵中的火焰浇灭,不使他成为自己未来的威胁。铁木真在母亲的暗示下,独自一个人钻到了密林的深处。林子中绿色的叶子化成了他的衣服,泰赤乌人找不到他的身影,只好将那片林子团团围住。
铁木真在森林中躲了三天三夜,他觉得泰赤乌人可能早就走了,便想走出那片密林。然而那匹悄悄跟他出来的马匹的肚带好好的,背上的马鞍子却掉下来了,他想,这一定是上天警告我不要出去,上天的旨意我怎么可以违逆呢?于是他又在林中躲了三天三夜,当他再次准备走出森林时,一块像帐房那样大的石头却堵塞住了他的去路,他想,上天也许还是不让我出去,我的脚步走得这样的勉强,像是走在了棉花上。我只能在这里听候神的安排了。于是他又返回森林,继续在林中的叶片上隐藏。直到第九天,他觉得自己快要被饿死了,他才下定了决心走出那片森林,他想就是死也要死在敌人的刀下,像这样饿死被那些鸟儿与野兽吃了我的骨头,会使我的灵魂蒙羞的。他在自己灵魂的指引下,走出了那片森林,当他站在阳光下时,一直等着他的那些泰赤乌人就把他抓了起来。又饿又累的铁木真的双手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的身子被可耻的绳子给捆住了,那颗自己的灵魂开始流泪了。
胖子塔儿忽台命手下人给少年铁木真带上手枷和头枷。从一个营地到一个营地,巡行各处,游行示众,炫耀自己的胜利。铁木真的心在无数仇敌的注视与羞辱中流着血,那些目光使一个少年的心开始成长。每到一个营地,他都用那双愤怒的眼睛看着那些敌人,他想看清他们的欢乐与喜悦。他想,只有那些胜利的脸,可以告诉我失败是多么可怕。他看清他们,还为着以后要用他们的笑作为自己祭祀军旗的一种血礼。只有那样才可以洗清自己的耻辱与失败。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三
从万历十五年到中国大历史,作者擅于从宏观角度解构中国历史之进程,讲述自始至终中国的封建王朝就是在整理和维护以小农经济支撑起的大国,整个历史进程就是怎样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完善诺大一农村社会。王朝更替起于底层农民是否能承受赋税之重。作者从不认为中国在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有待继续学习别人观点以证实。
作者由明经济研究入历史领悟,对明清历史底蕴深厚。此一段着实写的精彩,明一代充斥着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对峙,各帝王虽性格迥异,但中国文人的气节在明帝王身上是最能昭显的,尤其理解了崇祯的挣扎,不禁感叹何苦生于帝王之家。清经历前四位帝王的耕耘,也在繁盛之际走向衰落,但不同于赵宋王朝的积贫积弱,此时的中国已于各方面落后于世界。
作者有一段话引人深思:有朝一日中国被迫改造,革命程序定要推翻几千年来之所作所为。社会习惯不重民法,私人财产有了君子不言利的习惯,又用自我抑制、对人谦让的教条阻塞正当争辩,结果只有使真伪不分,上下颠倒。有了这些复杂的因素,来日革命要将这一切清算,必定会旷日持久,也会悲痛惨切。
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国人造成的深刻影响,但是无论何时,国人在长久的汉学浸染下培育的气节和素养,支撑着这个国家长久的屹立于世界舞台而不倒,也会更长久的伴随华夏民族英勇无畏的开创新的局面。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四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4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日本弘安四年)两次出兵攻打日本,但都遭到失败,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战争结束后,日本跟元朝都没有建立起官方稳固的外交关系。但是日本商船还是经常到元朝把中国大陆的货物运回日本,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对外国贸易采取比较宽大的政策。但是文永之役以后,元朝采取了防范武装商人的措施,管理贸易的市舶司也时常有变迁,贸易统制日渐严厉,私人贸易被禁止,出入的内外船舶必须持有元朝发给的叫做公据的渡海证明书,按照货物数量进行课税。
这些方针对日本船执行的特别严格,开了后来明朝实行的“勘合贸易”制度的先例。(勘合贸易制度:勘合是一种外国君主向明王朝朝贡的凭证,由明王朝礼部制定,上盖骑缝印信,一分为二,一半交给外国君主,一半留明王朝。明朝海禁后,规定外国君主遣使朝贡时,必须携带发给的半印勘合与留存明王朝的半印底簿比对朱墨字号是否相符。)
从日本到元朝的贸易船有不少是以获得寺社营造费用为目的的,比如1325年入元的为了取得建长寺营造费用的建长寺船,1328年为了取得关东大佛营造费用的关东大佛船,1332年为了取得住吉神社营造费用的住吉社船,1341年为了取得天龙寺营造费用的天龙寺船等等。虽然他们形式上都是受到天皇朝廷敕许或者幕府派遣的,但实际都是贸易船。比如著名的天龙寺船,船长至本就保证不计盈亏,回国后向天龙寺缴纳现钱五千贯。幕府对这些为了筹备寺社建造费用的贸易船负担航行中的警备任务,防止海盗船掠夺。这些船入元的时间,是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庆元市舶司恢复以后的时期,官许船似乎是受到元朝给予的与一般商船不同的特别待遇。庆元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市舶司”是唐朝开始设立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和收取税款的官署。
在元朝和日本的交往中,禅僧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一山一宁(中国台州人,普陀山高僧,12以元使身份赴日未归。去世后被花园天皇赐以“国师”封号),清拙正澄(福建连江人,临济宗高僧。1326年应北条高时邀请赴日,去世后谥为“大鉴禅师”),明极楚俊(浙江宁波人,临济宗高僧,1329年赴日。受到后醍醐天皇和北条高时的宠信,被赐“佛日惠焰禅师”称号),竺仙梵仙(明州象山人,1329随明极楚俊一同赴日。受光严上皇和足利尊氏的皈依)等中国名僧的来日,奠定了日本禅宗文化的兴盛。通过禅宗流入日本的中国贵族教养,后来则成为了东山文化的基础。
元朝时期,袭击中国大陆的倭寇应当没有袭击高丽王朝的强烈,因为元代史料的残缺,难以知道当时倭寇的活动情况,不过根据《元史》里的部分记载和明初倭寇的猖狂行动,可见那时候倭寇也是比较活跃的。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日本船至四明港要求贸易,因为船中藏有武器,元朝很警惕日本船图谋不轨,因而设立都元帅府以严海防。这是最初见到的元朝对日本船的防备态度,是元朝第二次入侵日本的“弘安之役”后第十一年的事情。随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于定海路设立千户所,防御倭船。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日本商船焚掠庆元,元朝官军不能抵抗。作为对应措施,元朝加强了庆元和台州等地的沿海军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元朝的日本商人的活动和高丽忠定王二年(1350)以后在朝鲜半岛大逞凶威的倭寇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庆元,也就是浙江宁波附近。因为那里有“市舶司”,所以日本船是以贸易为目的前往庆元,只是在贸易不顺时才进行掠夺。
第二,倭船的攻击目标都是元朝官府。这是要求通商的日本船为了对抗通商的不利条件,或者为了对抗元朝官吏的蛮横而发生的冲突,与从开始起就把攻击目标放在粮食和人口上的活动在朝鲜半岛的倭寇本质上是不同的。
第三,从时间上看,日本人在元朝的行动要比朝鲜半岛倭寇行动激化的1350年早得多,两者应该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日本商人在元朝庆元的活动,即使可以视为倭寇的一个先驱性形态,但并不等于狭义的倭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五
在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本书,名叫《中国历史故事》,爸爸对我说:"这是一本中国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很棒的书。"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书圣王羲之从小喜欢写字,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指比划着练字,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书法家,写出了代表中华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兰亭集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爱文学,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特别是作词方面,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好词,这两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希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有才华的人,书中我最崇敬的是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首《正气歌》千古流芳,爸爸说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