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能力陷阱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爱陷阱》。
《父爱陷阱》主要讲了一个人与父亲打猎,落入陷阱,后来自己爬出来,却发现父亲就是陷阱边。他气极了。后来才知道,父亲想培养他的生存能力。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世上只有这种父爱吗?不,有许多种。溺爱、帮助之爱与严厉的爱。文中这种则是严厉与帮助的结合。
我又想到了我爸爸。他悄悄为我做了许多事,是一种无言的、无回报的爱,文中的人才明白这种爱,我也是,所以,我要好好孝敬爸爸。
能力陷阱读后感篇二
感觉本书的名字起得不好,原名:act like a leader, think like a leader更接近作者的原意。
本书教我们如何应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位、以及在瓶颈期如何突破自己。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应该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能力。想法在行动之前,但是执行力才是更重要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升华自己。
成长的5个阶段:
1. 发现差异。只有当身处变化之中,或者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人们有了更强烈的改变的想法,但仅仅停留在此阶段并不能改变现状。
2. 只减不加。如果你只是做着同样的事情,和之前保持着同样的想法是不可能取得进步的,进步源于实践。所以此阶段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去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参与不同的团队,链接更多的人。
3. 混乱迷茫。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迷茫时间,此后需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组织和处事方式,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4. 重新定位前进方向。修正方向,继续前进。
5. 内在化。我们每天的行动中,95% 是都是习惯性的。只有当我们把优秀的行动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才算完成了升华。
能力陷阱读后感篇三
在一个二手书的交易市场,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吸引我的不是《现代化的陷阱》的书名,而是他们这个系列――中国问题报告,可是只有《现代化的陷阱》这本书的一排摆在书架上,一看就知道是那种销量不太好的书,1997年出版的,现在还没买完,可是当看到那段书背后的话时,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点痛快的激动,于是4块钱就把这本书买下了,由于作者的直率,很直白地谈了中国诸如国有企业改革、圈地热等在中国很热但无人谈的问题,对这些公开的秘密作者入木三分,实有痛快之感!能看见这本书――缘分,更是幸运!
虽然书中谈论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之初的问题,但是作者对其问题的负面性的预测和警示让人信服,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身边的很多社会经济问题:腐败、道德滑坡、贫富分化、官等等,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以各种形式展现,很多今天的社会问题在当时就已经种下了祸根,可谓是必然。1997年作者写了这本书,时至今日,10年,今天我们的状况这么样?――悲哉!
我得到这本书,有点“英雄所见雷同”之感,但是我不敢讲这话,因为尽管我的很多想法虽然是自己的原创和书中之意不谋而合,但是毕竟我比她晚了10年,今年20xx年了;而且我在有些看法上很肤浅,所以看这本书更有被“闷棒”般的震撼!
在此,我佩服一个女性的勇气,敬仰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时也感受到了要做一个她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艰辛和无奈!艰辛之处在于要拿出那么多数据来揭示中国公开的秘密是多么的不容易,而无奈则在于结局的悲哀,这种结局包括作者本人的遭遇和她警示的问题的结局,只能让人无奈!
能力陷阱读后感篇四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读此书后,最大的印象有以下四点,串起来,实质就是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优势而不自禁地掩饰了自己的劣势。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但我们确实很难发现。很简单,当一个擅长羽毛球的人,面对篮球和羽毛球两种选择时,自然而然会选择参加羽毛球活动,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正因为这种“正常”思维,恰恰就限制了我们全面发挥自己本有的能力——我们的.羽毛球水平会越来越高,但也放弃了其他球类水平提高的机会。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一大陷阱,我们一步一步跳进这个能力陷阱,越来越深,一旦环境改变,我们便很难从中跳出。所以,能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做好,将短变长,那才是高人。思想上承认这点,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我们难以发现自己的短处。人们总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对事物的评判,不管是客观地看、主观地看,还是什么其他高大上的套路,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而这就必然限制于自己脑袋的知识储备,也必然会出现你认为绝对的事偏偏就出现了你想不到的结果,你认为自己没有的短板偏偏就会在事物中反映出来。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二大陷阱,所以,能主动发现甚至被动发现自己短板,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找到发展方向。
再次,大多时候,我们就算看到问题,也会下意识地找千万种理由来“说服”自己那不是问题。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三大陷阱。这种例子大概有两种,要么是一旦发现问题,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是外界的客观影响有多大、多深;要么我们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因为思维定势以及所谓的习惯等因素,大多只是会停留在意识上的承认,因为既有的各种阻碍实在难以在行动上改过。所以,能发现问题所在,还能将改变付诸于行动、敢于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前进,才算是踏上成长的道路。
最后,我们往往被根深蒂固的“先思考后行动”思维所限制。诚然,先想后干,三思而行,往往事物会更稳妥,但这仅局限于做已经确定了的事。而学习新事物、尝试做改变,则需要先行动后思考,因为只有实践过了,才知道改变后的事物趋势,否则还是在老路子上徘徊。这也是能力上的终极陷阱,如果总是以自己擅长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短板,往往转了一圈短板还是短板,因为根本上、实质上的内在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先从行动上出发,反过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若想成为一名优秀领导,首先就要行动上表现的像一个领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文秘人员,首先要多去实践再来总结。所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成长的道路就是需要这一步又一步的行动。
扬长很必要,但如何将短变长才是王道。
能力陷阱读后感篇五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情,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一直擅长那些事。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每个人都要警惕这种能力陷阱,这是一种让自己陷入温柔乡的陷阱,最终会导致不思进取,成为井底之蛙,当有新机会时我们再也跳不出井口。
这方面我很有体会,刚毕业的时候,在程控机房上班,一直做用户数据,局数据,处理障碍,也写点小程序,出去装一下电话,对我而言没有什么难度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工作环境很舒适,比父母收入还高,闲得来经常我拿起重庆商报上的招聘信息来看,也寄一下应聘资料出去。第一家日资企业,招移动业务的人才10人,只有我一个女生,以第2名的身份入围,要求辞职到广州参加英语培训,然后选派到美国培训。我就有点犹豫。一是害怕和那么多男生竞争,二是害怕万一英语培训没过关,现在的央企单位也没有了,所以就没有去。第二次招聘是广东中山邮电局招成熟人才,收到录取通知以后也是没有去,当时就是觉得中山是小局,重庆是大局,加上当时交通不发达,坐火车要两天两夜,坐飞机要介绍信,也没有去。这两个机会现在回头看都是会深刻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没有抓住。后面我一直在想,我难道要在这样的机房工作一辈子吗?工作日复一日是透明化的,从早上醒来就看得到上班下班的情况,可以一直看到退休,我不想一直做重复的工作。我就下了决心,我要到市场去。后面政企客户部应聘,增值中心应聘,我都不放过机会。最终如愿到了前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庆幸自己,没有陷入能力陷阱。市场是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写作水平,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积聚人脉能力的地方,不能正常上下班,收入指标始终高悬头顶,客户和领导都喜怒无常,需要揣摩,同事之间也是每天上演宫斗戏。每一天醒来都不晓得第二天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局面,一切都是未知,充满压力和新奇。
在市场前端的工作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决断力,判断力,抗压能力,让自己在后面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始终有勇气去进入一些新的领域进行尝试,不惧失败,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避开了能力陷阱,我们会有更远大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