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先知读后感篇一
语言是我们的需求,聆听是我们的乐趣,光明是我们的追求……可你曾知道,在19至20世纪有一个女子,她度过了87年无声、无息、无光的光阴,可以这样说,她的生命犹如在峭壁上的雪莲花,在沙漠中绽放的玫瑰,在风雪中的梅花。那她是谁呢?哦,她就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走了她理应享受的权利:语言、听力、视觉,变成了一个犹如出生的婴儿,愚昧无知。这对海伦·凯勒,一个仅有1岁半的婴儿是多么的残忍。原以为她会放弃希望,自暴自弃,甚至怨恨他人,怨恨世界……可事实说明我错了,海伦·凯勒她用生命告诉我们,她没有放弃,也没有埋怨天命的不公,而是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吸收文化知识,用坚强的毅力,热情学习一切……她的付出没有白费,终于在192017年6月以优等成绩在美国着名大学——哈佛大学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让马克·吐温称赞:“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与海伦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渺小;与海伦比起来,我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吃的苦没有海伦的多,也没有海伦的艰辛。在她的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为以前做的事,感到懊悔、惭愧。
同学们,好好地珍惜你们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不要等到错过了才叹息,把每一天看成是人生的最后一天,让自己不要造成遗憾!
先知读后感篇二
我就说为啥有的翻译组把通灵之战的选手翻译成先知,原来外国人的先知是指那种能听见神灵声音和自然沟通的【灵媒】,还有各种先知文学。而我们的先知,顾名思义,先一步知道,那是预言家啊!
这本书其实算2本,一本是《沙与沫》,是毫无逻辑联系想到哪写到哪的随笔;一本就是《先知》,诗集。当时现在都非常畅销,冰心一读觉得挺好,但是没有人翻译她就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了,翻译得还凑合,时代痕迹浓。
主要讲的是虚构了一个城市,有一个虚构的外地先知在这里住了十几年,要走了要回家了,城里的人舍不得纷纷来跟他要生活指导,于是每一篇就是各种各样的指导(可惜没有母猪产后护理指南),什么论婚姻论生活等等等等,母婴、亲子号最喜欢用的那段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就像你手中射出去的箭云云的话就是出自这里。
所有的文章都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屁也没说,宣传的就是基督教——有人打你左脸,那把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的那套,没有宗教信仰的我完全无法认同也不想理解。
最后写的那几篇,感觉先知不是要回家,虽然有船在等他,描述的感觉更像要去“赴死”。
先知读后感篇三
lin历史学习之纵横
爱是指引
最近看了《先知中国》和bbc纪录片《法国艺术》的部分内容,目前有一个猜测,拟后续进行资料收集,针对猜测进行学习,在此先把猜想列出来,希望得到各位老师们和朋友们的指导点拨,以下都是胡言乱语的猜想。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文明就像河流,有时涨,有时落,而最终他们都将汇入文明的海洋,因此,和文明相联的各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明,可以宣称自己是完全独立发展出来的。
我想,相通的是人性吧,那么不同的起源,如果最终结果都会是一致的话,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是不是并不重要?这个几个问题在最近看的《先知中国》和bbc纪录片《法国艺术》(2017)部分内容中找到了一点脉络,勾动了我的好奇心。
艺术是什么?我曾经一直认为艺术是虚无的、浪费时间的奢侈消耗,这次观看了《法国艺术》,才发现我大错特错了,艺术之于西方,就如同孔子之类的圣贤之于中国。
有人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艺术之于西方,亦是如此。我觉得这应当从西方的思想体系和我们国家思想体系的根本差别来看。
我们国家,从上至下,融贯到血脉中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劳动人民最光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国家信奉的是仁政则民心所向天下归之、仁政则国威扬扬万国来朝,我们国家有着由父母子女之间的天然血脉之爱,推衍成强联系的社会关系――君臣、师徒、门生故旧、亲朋,以及至广泛群众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君王与最底层的民众之间有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圣明的君主,也从来不缺“文死谏、武死谏”的臣子,总会有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们和青天大老爷们。这种文化熏陶,永远有想做千古一帝的圣君,带领百姓反抗压迫;永远有想做名流千古的圣贤臣子,为民请命,为民发声。
而法国的大革命,并没有产生一个政权替代了另一个政权,新上台的政权有些地方还不如老政权,民众们谁都不相信,最后形成民主共和制。《法国艺术》介绍法国的君王――蔑视群众,臣子只服从君主。是不是因为这种从上至下的态度,导致了西方的精英阶层和底层之间,天然存在对立性,且难以互信,一方蔑视,一方厌恶。至今西方影视剧中底层的小人物总是对精英阶层各种吐槽,精英阶层的影视形象常常是表面礼貌周到,内心轻视。
于此同时,规则是西方的思想体系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科学的发展遵循的逻辑思考、找寻内部隐含规则,不在此赘述,国家的治理上好像也是如此,太阳王路易十四把国家看成一个品牌来经营,蔑视民众的同时,将民众的才智看作矿产,按自己的喜好对民众进行培训和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监控来管制,通过培训来释放民众的才智,批量生产高产值的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对外输出,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本国的贸易和技术,提高本国商品的输出价值,增加国家的税收。可以看见,在君主眼中,民众并非一个个的人,而是如矿石一般的物,矿石本身毫无价值,价值全在于制度的打磨和雕琢,不需要考虑矿石的思考和情感,只要好好的被打磨就好了。
那么规则之外的,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法国品牌这个艺术,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这位大导演指挥下,全民服从制造的艺术,思想是统一的思想。而个人的艺术从来生长于民间,一如谣言和民心,随着文明而变化,也创造着文明,这也常常体现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小市民的灵魂之美,民众并非矿石,有思考和情感,因此,民众的内心思潮、民间故事或是民间艺术品,虽然不一定不符合君主的审美,却也并非毫无价值的矿石,而那些能够得到广为流传的,更常常是反应了人性的闪光。
西方的艺术,一如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圣贤,他们(它们)给民众的情感以寄托,汇聚了民众的喜爱和才智。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会以艺术为历史的重要事件,象征了一个时代的改变。西方的艺术像中国的预言一样,代表民心。
比如说,我们国家,如果发生礼崩乐坏,则是乱世之兆,如果谣言四起,则是国将有变。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作品,盛世的画作多华丽繁复,乱世将至的画作多迷乱、神秘、悲伤、忧愤,乱世里的画作多激昂愤怒,就好像我最近才觉得,毕加索的盛名不是乱七八糟的画,而是在当时的乱世里,他敢于悲民众之悲苦,将血腥、黑暗、暴力,将愤怒和呐喊,展示在众人面前,用艺术和文化作为武器直击纳粹创造盛世的口号,他敢于顶着压力创作和展示这样的作品,让重重压制下的民众们的反抗之心、愤怒之情得到共鸣,也让后世的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芒。
如果说,西方的艺术家是反抗不合理规则的斗士和勇士,那么西方的规则就是大众的普适的生活环境。规则一般来说可以让大多数人平稳的过一辈子,打铁大多姓smith,技术和技艺随着姓氏和家族流传积淀,当规则出现失误的时候,艺术家们(包括政治艺术家)百家争鸣,最终出来一个对规则的思考和调整,然后社会继续回归正常,文明经过修整后继续按规则和逻辑前进。因此规则是保障,艺术是困境出现时的出路,是创造性的尝试。
我们的则是人心、民心和规则混在一起,所以每个人都是政治家,每个人也都比较难成为匠人,比较难以成为某一个技术或是技艺的传承者,因为没有规则的环境和习惯,所以也会比较经常的经历打乱和重建,每个人都在处理着大命题,而这也恰好是一种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哪种将更好呢?
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后,法国成为了艺术的引领者,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有一种意境美,当时的学院派狠批莫奈说:“你怎么敢把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不,这根本不是画作,这就是个印象。”而实际上莫奈有研究中国画,我想他一定是感受到了水墨画的韵味和美丽,并且把这种美态融入了他的画作里。
或许这就是各个国家的文明会流入同一片文明的海洋的一个小小的例证吧,那么,思想方式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互相借鉴呢?不论古今、不论东西,只论人性。
我第一次知道莫奈是《日出》,他画了伦敦码头的日出,紫色的雾。在路易十四长达70年的统治里,艺术家们是规则的囚徒,他们被要求绘画里的每一件东西或是人物,都要按照规则绘制,人物的表情都有既定的规则要求,眼睛睁开什么程度是愤怒,什么程度是惊讶,看一幅画,可以像阅读理解一样读出人物的内心,在这种学院派的风格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之后,莫奈画了紫色的雾,大家都说他画错了,他说你们有亲自看过伦敦的日出吗?然后大家感谢他注意到了平时没有留心过的美,原来早晨的伦敦码头是淡紫色。
先知读后感篇四
《先知》和《沙与沫》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最著名的两部作品了,都是散文诗,均为冰心所译。《先知》虚构了一个名叫墨斯达法的先知,他在阿法利斯城居住了十二年,临走的时候,城中的人们问他一些问题,然后他一一回答,这些回答就是《先知》的主要内容。
《沙与沫》是一本格言书,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下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纪伯伦的诗句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值得反复阅读。
在《一千零一夜》中,道长曾介绍过纪伯伦和他的《先知》。道长说,《先知》是世界最受欢迎的三大诗人之一,其他两位是莎士比亚和老子。老子被视为诗人,大概是因为《道德经》翻译成英文后很像诗句。《先知》在严肃文学界看来价值并不太大,因为它所叙述的问题过于宏大,但是篇幅很短,给出的答案过于绝对和空泛,是一种类似于心灵鸡汤的语言风格。
但道长说,它是一本好心灵鸡汤,它跟通常所说的人生智慧有点不一样,但又不会太不一样,它对通常认可的道理有点否定,但又不会太过否定,它能让人有点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给人一些启发。
先知读后感篇五
dd从《超限战》、《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看中国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天然亲缘及现实困境两种先知
萧功秦在“5?8”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分化表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广泛共识时期已经结束。自由主义者与我这样的新保守主义者,从现实主义的对民族进步的期待出发,从对‘受虐型的民族主义’一旦走向极端将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担扰出发,主张稳健的开放,主张那怕暂时‘忍辱负重’也要融入国际秩序(更何况有的情况并非是忍辱也并非负重)。而过去的自由派中分化出相当一部分人,则在一种民族集体潜意识被激活以后,将走向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并将由此而走向封闭的国家主义,他们将成为民族主义的权威主义者;另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从新左派的理想主义者的立场出发,经由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同样将变为国家主义者。这两种人将进一步合流。”萧功秦同时预言,“如果民族主义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势话语并走向极端化,如果国内的糟糕问题将与国际的糟糕问题彼此互动,二十世纪的历史又将重演并不是不可能。”
就两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观察,萧功秦预言的“如果”正在逼近,以至于“说不俱乐部”掌门人之一的王小东在一篇小传中得意地声称:“我所认同的这股思想终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正占据话语优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表达空间则日渐局促。
“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有着天然的亲缘。这大致体现为两类:一类主要着眼“硬件”,即主要基于所谓“国家利益”而鼓吹恐怖主义;另一类则不仅着眼硬件,更着眼“软件”,即从人文角度、从终极关怀角度呼唤恐怖主义。前者的主要成果是《超限战》,后者的主要成果是《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两本著作从不同路径,直接刺激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增涨。911“叫好”则是这种增涨的.极致。
以国为本、以人为器
出版的《超限战》,提出了一整套在现代战争中弱国对抗强国的战术。作者之一的乔良说,经过第一次台海危机,“我们意识到,如果中国军队和美军兵戎相见,我们的军力不足,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战术,帮助我军取得力量均势。”这种新战术就叫“超限战”。它指的是一种超越一切界限,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战形式,既可以是军事的,如恐怖活动,也可以是非军事的,如贩毒、破坏环境、传播电脑病毒,等等。另一位作者王湘穗说,打仗讲规矩,但那些规矩都是西方定的,弱国遵守这些规矩就没有赢的机会。但如果不按常规作战,弱国就可能赢。911期间为恐怖主义的辩词,诸如弱者没有遵守规则的义务、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实际上都出自《超限战》。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