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教育读后感篇一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它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它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豆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们打交道确实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我说,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就会发现它实在是美。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美的东西。
教师是一根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都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全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走进教育读后感篇二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走进教育读后感篇三
我从书中感受到陶校长崇高的境界与高尚的情怀;从陶校长的叮咛中顿悟教育的真谛;从他的教育故事中体会爱的深沉与执着。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我必须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浇灌。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经为顽劣的学生大动肝火,曾经为想方设法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彻夜难眠,曾经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陶校长的教育故事,我手不释卷。
《蜻蜓的故事》告诉我:教师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爱满天下。这样做才能唤醒和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让孩子们的心灵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爱,不是宣泄内心的不快;也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而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具体的帮助。
时间在指缝间流逝,我的教育故事出没在这浅浅的平淡里。这些故事就如璀璨的珍珠,点缀着我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平凡的教学生涯变得有滋有味。
“世有解花语,凭谁解花语”?我自己都渴望被别人赏识,难道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不渴望被我关注吗?他们趴在办公室窗口“窥探”我的时候,那种奇妙的割舍不掉的情分从小心翼翼的“窥探”开始了,突然,旁边老师呵斥一声:“回班读书去”。他们一起推搡着跑回班去,这种初识的情感幽淡如芷兰的清香,蔓延着浸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一年时光,慢慢地在消逝中沉淀。你会惋惜地发现所有的热情和激情都在这匆忙中消失殆尽,那种第一次初识的感觉已经模糊了,因为工作任务的繁重,更因为那些不听话的不喜欢学习还经常捣乱的小家伙们,我开始心情烦躁,变得不耐烦了。他们不再是我心中的“芷兰”,不再那么纯净和洁白无瑕。我越发觉得自己委屈。在课堂上,我提出很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一个孩子站起来后,无论我怎么引导就是不开口说话,此时,我想起家中正在发烧的宝宝,心里甚是焦躁。然后,我瞅了他一眼,说:“你坐下”。课后,我深刻反省,在课堂中我只是宣泄了内心的情感,而忽略了所有学生的感受,耳边总有陶行知声音回荡:你今天爱学生了吗?爱是悉心,不是咆哮。接下来几天,我发现一直拥戴我的小子居然上课不注视我了,任我怎么旁敲侧击的提醒,他都提不精神来,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要做的就是弥补我的过错,让他重拾信心。此后,我的目光一定会扫到他那里,有时我会对他点头示意,我开始抓住一切机会赞扬他。一个多月后,他到办公室背《二泉映月》的片段,我提起上次课堂中发生的事,真诚向他道歉,并激励他上课大胆举手发言,他声音洪亮的说一声“哦,老师下次我还到您这背书”!然后开心的跑出办公室了,自此,他每堂课都会把小手高高的举起。
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博爱、慧爱”的教育走进课堂。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该有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发现他们身上被掩饰在弱势后面的优势。爱是相信,相信这些孩子的明天会同样美好;相信精心培育的种子终究会发芽;相信“顽石”也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相信一切生命力量都会散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教育读后感篇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教育读后感篇五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