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窗前的树读后感篇一
有幸读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林徽因在书中说:“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其实,我们并不是把自己永远关在窗子里。自打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了。
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窗子以外的生活,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你羡慕,想亲近;坏的你疏远。是的,窗子以外的生活有他们的色彩。我们欣喜地用几扇小窗把自己锁在躯壳深处:“再也不用劳心费神啦!”有时,我们装扮自己的身体,以为躯壳是我们的全部;有时我们拼命往肚子或大脑里塞什么,以为塞进去的`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真正找的却早已夭折在儿时飞翔的梦里。
用我们自身的优越条件,就可以打开我们的窗了,很显然,说了我们怕别人听不懂,不接受。世界必定无视所有无视自己的人。走出世界,快到窗外面的世界中去看看吧,为我们的所想去奋斗。
窗子以外的事,有些我们看了,悟了,也不见得明白。何必明白,专心走自己的路就好。我们也许会说,有时我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窗外的事,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去思考,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认识。
窗前的树读后感篇二
《草房子》一书讲了校长的儿子桑桑到油麻地小学学习知识时发生的一个个平常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学校里,秦大奶奶本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小学,但她还是无怨无悔地以差点牺牲生命为代价救了一个孩子。第二次,她又永远躺在水中,只是为了救一个南瓜。作者也许遇到过像她这样的好人才写出来的。
这本书中的语言幽默风趣,书中有一个比喻是:桑桑仿佛是一枚枣子,被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肉,现在成了一枚无用的枣核被人唾弃在地上。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示出当时的情景和桑桑失望的心情,一箭双雕!
《青铜葵花》讲了女孩葵花先丧母后丧父,又被青铜家——一个贫苦家庭收养,大家十分善良,但那只是一个小村里的小人家,有了葵花后日子更苦了。大家遇到了许多苦难,但都乐观应对,都挺了过去。
书中的比喻十分精妙,例如,把青铜家比作一辆破马车——虽破,走得慢,但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真是唯妙唯肖!
如果说书是精神食粮,曹文轩的作品就是精神面包,让人有无限的联想……
窗前的树读后感篇三
热且漫长的夏天,街道上每个人都像一部白动制雨器,汗滴如雨点般流淌着,一刻也不停息,真怕流成河,把整个世界给淹了。我拖着沉重的身体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走着,在拐角处,我发现了一个书店,名为“圆梦书店”,在书店名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您的梦,我们负责,我们将圆每个人的自日梦”(梦想)。这家书店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我望了望里面琳琅满目的书籍,稀疏的店员,还有一台立式空调,那空调吹出的凉爽气息,我仿佛隔着一层玻璃也能感受到。我追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其中的一位店员向我走过来,很热情地问我:“您是我店的第一位寻梦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我很客气地说道:“不用。”随后我就在凉爽的书店中随便翻阅起来。
第二章“无法浇熄的热焰”,就像一只活泼的袋鼠,蹦蹦跳跳地向我述说它所听过的故事;第三章“暖流中的船”就像一只可爱的萌犬,动着尾巴向我述说它所听闻的情义......编者特意在这本书中酒入了四味瓶和颜料剂。三十二篇文章酸甜苦辣、各颜各色、趣味无穷、感触颇多,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蓝色的酸味瓶《重年的鼓》,是法国作家法朗士所写。之所以说它是蓝色的酸味瓶,是因为蓝色是海的颜色,是天的颜色,它包容万千,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既有对鼓的喜爱和成为鼓手的讨厌,又有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的苦涩,更有对父母的爱和爱的怨恨。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鼓”这个线索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前文作者苦苦哀求,望能得到期望已久的鼓,父母却因吵闹始终不给作者买它的希望梦寐以求的鼓,希望之火愈燃愈小;后文作者的父母因要出行给作者买了一个小声的鼓,刚刚有了希望,但希望往往是失望的开始,所以另一个噩耗悄悄降临,而且来得那么急促,没有丝毫预兆。以前因希望满足而开心、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已随泪水的滴流而消逝,心里难免有酸楚之感。手受伤了,有创可贴;心受伤了,可怎么治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的梦,丑陋的小矮人,奇怪的器具,古怪的声音,骨稽的舞蹈,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读下去。前后小矮人对作者的做法的对比,示了作者对母亲的依赖和想念,更示了作者父母的自私和无情,重年世界往往比成人世界要天真、没有私心,他(她)们只有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希望和无止境的欢声笑语。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吧!毕竟每个人只有唯一的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毕竟这世上没有时光沙漏,可以使时光倒流。
窗前的树读后感篇四
这讨厌的阴雨天气打乱了我一天的.行程,我爬上高高的书柜,想在那里寻觅我的伙伴,“砰”的一声,一本书从书柜最高处掉落在地上,我拾起后,走到书桌旁,开始翻阅……,在翻阅到杨振声先生的《书房的窗子》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我在这阴雨天气中得到了享受。
让我感到新鲜的是,书中书房的窗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完完全全有作者的妙笔所构想的,但它是那般活灵活现、美妙与和谐。在东西南北窗中,最得宠的要属北窗,正当我纳闷为何是北窗的时候,作者说:“北窗放进的光是那样的清淡而隐约。”哦!原来如此,作者说过,他不爱“强烈的光”,因为强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想不透,压迫我们的性格,作者还爱“隐约的光”、“反射的光”、爱“晨光之熹微”与“夫落日的古红”,因为它们委娴、清虚可爱、满目清晖。其间作者还用了温暖的字眼向我描述了雪的反光。一番恬静的滋味在我心底油然而生。作者独到的眼光与写作手法,让不起眼的北窗充满了希望与美好。
在作者笔下,月光使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而整个世界因为月光的魔力而富有情思。
不仅这样,作者的心中还构想出一堵对窗的粉墙,古朴中透出怜爱,而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是一种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不会”扰乱你的运思”的清光,窗外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几许灵性,可爱光芒,典雅古墙,灵动疏竹,一切都融合的那么自然。
作者心中书房的恬静,富有情趣,虽然现实并非如此,但作者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巧妙的空间想象力。读着,读着,一张清晰的书房结构图呈现在脑海中,不仅使书房窗子的布局井井有条,并且丰富又不奢华,简单又不失情调,,在对光度影响态度的问题中,又教会我“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砌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的确如此啊,文艺本来就要源于内心才能演绎创作的精髓。
看完本篇文章后心情豁然开朗了许多。我也终于从脑瓜里淘出一个词语莱总结看后的感受了,那就是“舒服”。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作者以书房窗子的怜爱之情,让读者轻轻松松便感悟到后便置身于作者想象的情景之中。
让我用陈亮的菩萨蛮词来结束这篇文章。
“玉钩双语燕,宝砚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清。”
窗前的树读后感篇五
前几天,我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见面会,在那里,我见到了我梦寐以求都想见的作家,比如余秋雨、梁晓声、肖复兴、秦文君老师等。但令我比较惋惜的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曹文轩老师却没能来到现场,因为他正参加《草房子》第一百次印刷的新闻发布会。
我是曹文轩老师的忠实书迷,他的每本书我几乎都读过。书中没有那些难懂的、拗口的大道理,相反,每读一篇文章,都感觉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让人酣畅淋漓,却不失一丝感动。我个人非常喜欢曹文轩的文章,每次读他的文章,总能从中感悟到什么,文章并不是大白话,而是以最真挚的情感呈现在大家面前,看过后,快乐不断,却令人感动。按我看来,曹文轩老师的一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孩子般的纯真语言,记录孩子的故事;二是用他那种大人学者般的口吻,来引发大家对问题的深深思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在让我钦佩。
记得我第一次读曹文轩老师的书就是《草房子》,读第一遍时,就被里面的众多人物所感染。如桑桑的调皮天真、活泼好动、但在最后也终于认识了生命的可贵与美丽;杜小康在经历了家庭条件的堕落与人格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之后,仍然不卑不亢,微笑面对生活;秃鹤在被大家几番嘲()笑、自己的几度幼稚之后,也悟到了人生的尊严,做人的自尊等等。这些被曹文轩老师塑造的人物真可谓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当再读第二遍时,我看到了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最朴实的气质,处处透露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让人忍不住继续往下读。童年的快乐、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思考,才让曹文轩老师完成了一部部精妙绝伦的书。
因为有梦想,所以被感动。感动就像一条线,而曹文轩老师的每一部作品就像一颗颗珍珠,线串起珍珠,感动连接每一部作品。愿这些作品就像阳光一样,时时刻刻照耀着我,让我将这份感动长久的延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