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娱乐至死有感篇一
文化正处于一个由文字为中心向由形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将真实世界进行分类排序重构缩小,实现毫无关联理念的跃迁,让人类不需要直面新闻中的事物,而是不断的同自己对话。“媒介即隐喻”
我们使用工具用来了解自己,如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者思想,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但在解读文化中的象征时,也要疏远某种信息形式。“媒介即认识论—共鸣”某种特定的说法、扩大的隐喻,有能力越过原本的语境延伸到未知的社会空间,获得普遍的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结构。
『隐喻的方法』通过对印刷业和电视等的比较揭示信息社会实质,思想的新工具诞生会达到一种平衡,有得必有失:印刷业:在现实中重新创造过去,并启发想象,对象本质是客观世界。书籍报刊是现代人对智力的理解的源头,能够促进理性思维,有利于广泛的文化教育。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出思辨能力,排除干扰,提取信息理解意义,分析归纳后解决现实问题。
电视电脑互联网等:具有表演性质,提供纯粹的娱乐是好处,糟糕的是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符号环境消解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一些假信息起到蒙蔽的作用(广告商展示的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消费者的恐惧与梦想)。无需积累、论述、任何故事观点都要以简单易懂方式出现,让表达的价值降低了。
观众们从中提取情绪,割裂注意力,支离破碎的时间被占用,旁观与笑声取代思考成为进行判断的基础,构建了人们的认知。信息网络使统一美国话语变为可能,代价是成为一个“社区”中对彼此除表面外一无所知的陌生人。信息过剩不能引导有益行动,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真正的联系,而与此同时,我们将面对丧失社会与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
比如,将严肃的民意测验变成一个新闻,投上一票后,你依然对你自己制造出的新闻无能为力。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儿语,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文化危在旦夕,毕竟很少人能为享乐而悔恨。
读娱乐至死有感篇二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前言和第一章里面基本上都已经阐述完毕,剩下的各个章节基本上都在展开了来讲,无外乎是对自己观点的一些论证。我看这本书主要看每一个章节里面最后一两段,相比于前言和第一章带给我的新鲜感,基本上没有太多新意,作者啰里啰嗦举例子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读起来比较乏味,也不是太感兴趣。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前言里面引用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面的观点: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我们的文化成为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第1章第9页: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总的来说作者推崇印刷术时代,读书给人带来的思维逻辑严谨性,完整性,而反对电视化时代,为了迎合娱乐的需求而过度碎片化,不利于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维持,反而可能导致退化。
而现在又有了新的命题,因为已经从电视时代转向了互联网时代,更进一步转向了智能手机时代,自媒体时代。信息极大地丰富,人人都是媒介,娱乐化趋势更加明显,普通人的时间和关注力成为争相争夺的资源。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终将沦为各大传媒公司的奴隶,逐渐在他们营造的“娱乐宗教”的氛围中迷失自我!
读娱乐至死有感篇三
读此书受两件事推动,其一,前不久由于工作提前看了《青你2》首期的样片,此前我下意识地与过于大众的娱乐保持一定距离,但此次浸入让我于乱花丛中迷了眼,我震惊于商业性或者娱乐性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团体选秀在现阶段几乎象征大众娱乐的顶峰。
其二,在本周《歌手·当打之年》中,周深凭借二次元神曲《达拉崩吧》夺得周冠军,看片段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激情转发,随后心中却涌起一阵悲哀,在一个主打音乐的节目,音乐性在娱乐性前毫无还手之力,是谁的不幸?我试图从本书中找寻答案,本书作者对于印刷机到电视的剖析,加深了我对于媒介之影响的认识,并催化了我对于人类可能在无意识葬送文明活埋自己的忧虑。
即使作者也尝试提出了解决方案,但在我看来皆是不可行的,是对于娱乐这件核武器的小米加步枪式回答。况且,电视娱乐一切的功能尚未消减,互联网这条凶猛万倍的野兽已成功接管牢笼,成为操控一切的老大哥。我们该何去何从,回溯到过去的文字表述时代是否是保守的倒退?人类集体的未来在哪里?我之个体的未来在哪里?对极有可能成为娱乐产业的一砖一瓦的我而言,价值在哪里?又该如何反抗?互联网更是逃不开的媒介,我需要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读娱乐至死有感篇四
一个商学院,连续两年,每年都有一位企业家学员去世,都是心脏问题导致的猝死,且他们都是在运动中去世的。我就问他们的老师,在去世之前的那段日子他们在做什么,答案是,都是在公司即将上市的时候去世的,去世的头一天晚上,都是应酬到深夜。
这就是答案了,整日劳累,心脏不得休息,然后在深夜应酬后,白天再剧烈运动,则心脏不堪重负了。我的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睡眠呢?这个问题,我就没法回答了。我只说我的观点,多赚点钱,多升一级的官,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而身体亏乏,失去健康,甚至导致疾病,那才是最重要的大问题呢。
有的人说,睡眠那么长时间,是浪费生命啊。其实我觉得,在阳光温暖的夏日午后,或者在外面大雨的时候,或者冬日飘雪的时候,您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上一大觉,也是享受人生啊。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睡眠的时间一点点向后推迟,比如夜里有各种活动,歌舞升平,这会导致睡眠时间变晚,而一旦躺倒床上,又开始看手机里的朋友圈,关心大家都吃什么了,去哪里玩了,结果又是熬夜。
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凌晨两三点还发微信的人,这都是背离健康习惯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坦率地讲,现在的年轻人,从中学开始就熬夜,小时候是为了学业,上了大学以后是为了追剧,经常有年轻人说,自己会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一看就是一夜。现在,我所见到的年轻人中,能够保持正常睡眠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这样的人,我估计在农村都少见了。我把话说得严重一点,其实,在很多身体不好的人的生病原因中,睡眠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原因。现在身体不好的人很多,有的人一咨询问题,就是诸多的身体不适,甚至能写满一张稿纸。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情绪和压力等等,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休息不足的因素在其中。
有一个在企业做高管的朋友咨询过我,他身体失调很严重,常常感觉疲惫不堪。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体质的失调是有的,但是,他如果继续每天这样劳累,无论服用什么药物,无论采用什么治疗手段,都是无法恢复的。
所以,我就建议他白天不要休息,要持续忙碌,要感到疲劳,然后,每天晚上七点钟睡眠,睡到早晨七点钟,无论能否入睡,都躺在床上休息,不要想单位的事情,保持充足的睡眠。等身体恢复了,再恢复到每天正常的睡眠。
结果,三天后,他就说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简直像是“脱胎换骨”一样。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现代人,欠觉,缺乏睡眠太多了。这种缺乏睡眠的状态,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了。我们现在对此习以为常了,岂不知,这样对健康的伤害很大,是什么药物也弥补不了的。
国外,对于睡眠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睡眠实验室,研究人员尽量阻止受检者进入睡眠达数天之久,结果受检者都诉述头昏脑胀,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烦躁不安,易发脾气,表情呆滞迷惘,有时甚至沮丧、压抑,出现自杀念头。个别人还会出现幻觉,如听到别人在和他说话,看见奇怪的东西等,有时出现多疑、敏感、老是疑心别人想害自己等,和精神病十分相像。
最近,又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披露,说睡眠是大脑清理废物的时间,原来,白天我们思考,大脑会产生很多废物,到了夜里,脑细胞会把这些废物排放到细胞之外,而脑脊液开始流通,把废物清除出大脑。我觉得这个研究是比较合理的,这可以解释为何如果我们不睡觉,就会头昏脑胀了,因为大脑里面废物太多了。
只要药是对症的,第二天清晨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无论是治疗内外科都是如此。所以,有的药物,我白天让患者服用是为了维持,而我最看中的,是晚上的那次服药。甚至有的时候,药物是否对症,我就看一天,晚上服用,早晨见效了,我就判断为对症,如果早晨没有改变,我会开始重新思考的。
读娱乐至死有感篇五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