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先知的读后感篇一
lin历史学习之纵横
爱是指引
最近看了《先知中国》和bbc纪录片《法国艺术》的部分内容,目前有一个猜测,拟后续进行资料收集,针对猜测进行学习,在此先把猜想列出来,希望得到各位老师们和朋友们的指导点拨,以下都是胡言乱语的猜想。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文明就像河流,有时涨,有时落,而最终他们都将汇入文明的海洋,因此,和文明相联的各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明,可以宣称自己是完全独立发展出来的。
我想,相通的是人性吧,那么不同的起源,如果最终结果都会是一致的话,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是不是并不重要?这个几个问题在最近看的《先知中国》和bbc纪录片《法国艺术》(2017)部分内容中找到了一点脉络,勾动了我的好奇心。
艺术是什么?我曾经一直认为艺术是虚无的、浪费时间的奢侈消耗,这次观看了《法国艺术》,才发现我大错特错了,艺术之于西方,就如同孔子之类的圣贤之于中国。
有人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艺术之于西方,亦是如此。我觉得这应当从西方的思想体系和我们国家思想体系的根本差别来看。
我们国家,从上至下,融贯到血脉中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劳动人民最光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国家信奉的是仁政则民心所向天下归之、仁政则国威扬扬万国来朝,我们国家有着由父母子女之间的天然血脉之爱,推衍成强联系的社会关系――君臣、师徒、门生故旧、亲朋,以及至广泛群众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君王与最底层的民众之间有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圣明的君主,也从来不缺“文死谏、武死谏”的臣子,总会有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们和青天大老爷们。这种文化熏陶,永远有想做千古一帝的圣君,带领百姓反抗压迫;永远有想做名流千古的圣贤臣子,为民请命,为民发声。
而法国的大革命,并没有产生一个政权替代了另一个政权,新上台的政权有些地方还不如老政权,民众们谁都不相信,最后形成民主共和制。《法国艺术》介绍法国的君王――蔑视群众,臣子只服从君主。是不是因为这种从上至下的态度,导致了西方的精英阶层和底层之间,天然存在对立性,且难以互信,一方蔑视,一方厌恶。至今西方影视剧中底层的小人物总是对精英阶层各种吐槽,精英阶层的影视形象常常是表面礼貌周到,内心轻视。
于此同时,规则是西方的思想体系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科学的发展遵循的逻辑思考、找寻内部隐含规则,不在此赘述,国家的治理上好像也是如此,太阳王路易十四把国家看成一个品牌来经营,蔑视民众的同时,将民众的才智看作矿产,按自己的喜好对民众进行培训和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监控来管制,通过培训来释放民众的才智,批量生产高产值的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对外输出,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本国的贸易和技术,提高本国商品的输出价值,增加国家的税收。可以看见,在君主眼中,民众并非一个个的人,而是如矿石一般的物,矿石本身毫无价值,价值全在于制度的打磨和雕琢,不需要考虑矿石的思考和情感,只要好好的被打磨就好了。
那么规则之外的,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法国品牌这个艺术,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这位大导演指挥下,全民服从制造的艺术,思想是统一的思想。而个人的艺术从来生长于民间,一如谣言和民心,随着文明而变化,也创造着文明,这也常常体现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小市民的灵魂之美,民众并非矿石,有思考和情感,因此,民众的内心思潮、民间故事或是民间艺术品,虽然不一定不符合君主的审美,却也并非毫无价值的矿石,而那些能够得到广为流传的,更常常是反应了人性的闪光。
西方的艺术,一如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圣贤,他们(它们)给民众的情感以寄托,汇聚了民众的喜爱和才智。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会以艺术为历史的重要事件,象征了一个时代的改变。西方的艺术像中国的预言一样,代表民心。
比如说,我们国家,如果发生礼崩乐坏,则是乱世之兆,如果谣言四起,则是国将有变。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作品,盛世的画作多华丽繁复,乱世将至的画作多迷乱、神秘、悲伤、忧愤,乱世里的画作多激昂愤怒,就好像我最近才觉得,毕加索的盛名不是乱七八糟的画,而是在当时的乱世里,他敢于悲民众之悲苦,将血腥、黑暗、暴力,将愤怒和呐喊,展示在众人面前,用艺术和文化作为武器直击纳粹创造盛世的口号,他敢于顶着压力创作和展示这样的作品,让重重压制下的民众们的反抗之心、愤怒之情得到共鸣,也让后世的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芒。
如果说,西方的艺术家是反抗不合理规则的斗士和勇士,那么西方的规则就是大众的普适的生活环境。规则一般来说可以让大多数人平稳的过一辈子,打铁大多姓smith,技术和技艺随着姓氏和家族流传积淀,当规则出现失误的时候,艺术家们(包括政治艺术家)百家争鸣,最终出来一个对规则的思考和调整,然后社会继续回归正常,文明经过修整后继续按规则和逻辑前进。因此规则是保障,艺术是困境出现时的出路,是创造性的尝试。
我们的则是人心、民心和规则混在一起,所以每个人都是政治家,每个人也都比较难成为匠人,比较难以成为某一个技术或是技艺的传承者,因为没有规则的环境和习惯,所以也会比较经常的经历打乱和重建,每个人都在处理着大命题,而这也恰好是一种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哪种将更好呢?
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后,法国成为了艺术的引领者,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有一种意境美,当时的学院派狠批莫奈说:“你怎么敢把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不,这根本不是画作,这就是个印象。”而实际上莫奈有研究中国画,我想他一定是感受到了水墨画的韵味和美丽,并且把这种美态融入了他的画作里。
或许这就是各个国家的文明会流入同一片文明的海洋的一个小小的例证吧,那么,思想方式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互相借鉴呢?不论古今、不论东西,只论人性。
我第一次知道莫奈是《日出》,他画了伦敦码头的日出,紫色的雾。在路易十四长达70年的统治里,艺术家们是规则的囚徒,他们被要求绘画里的每一件东西或是人物,都要按照规则绘制,人物的表情都有既定的规则要求,眼睛睁开什么程度是愤怒,什么程度是惊讶,看一幅画,可以像阅读理解一样读出人物的内心,在这种学院派的风格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之后,莫奈画了紫色的雾,大家都说他画错了,他说你们有亲自看过伦敦的日出吗?然后大家感谢他注意到了平时没有留心过的美,原来早晨的伦敦码头是淡紫色。
先知的读后感篇二
一、假先知
焦躁于铁笼外准时腾起借夜色藏身
像那些人一样像过时一样竭力展露
霜雪覆草的异样安宁
寒潮之末欲望最南端你所站立的位置
风袭异乡落一地枯黄拾不起的积淀
去冬未褪的潮红收敛了暴戾
涌入行云的刺角灯火通明里异化的温情
灵光一片银镜日夜翻转偶尔照出你
人群中匆忙流逝着的步容
不言自明的修饰声光味触觉里异常亲切
未有不可知不可见不可臆想的痛苦欺骗于你
未来之主此时的奴隶
延展或挤压拉长抽丝的'时间米粒列成线
光谱曲乐而来的和声流成历史之河沙石磨着棱条
再诧异南国海滩润泽过后的质感
二、在凡间不在路上
齑粉状灵感愈合的启明星昭示:黎明
焦躁翻涌着扎堆求生的一团臭虫:自清
远处不远处耀眼的华灯初上:舟楫
咧开嘴袭面而来的恭迎画舫:类似
车流如织:轻轨一纵一横丝线般作着茧
亦步亦趋:翘首远望的鸭群竖耳聆听
垂在柳树脚下的夕暮是未完成的梦
相思在心中郁积雾气凝华而清脆如冰
不关心不注意不以为然:眼睛常被蒙蔽
自然延展自然进化和择优:所以心扉紧闭
“很高兴认识你”那么多的面孔中每天会晤
某一天会不再相逢所以多说一句“认识你很高兴”
先知的读后感篇三
dd从《超限战》、《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看中国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天然亲缘及现实困境两种先知
萧功秦在“5?8”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分化表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广泛共识时期已经结束。自由主义者与我这样的新保守主义者,从现实主义的对民族进步的期待出发,从对‘受虐型的民族主义’一旦走向极端将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担扰出发,主张稳健的开放,主张那怕暂时‘忍辱负重’也要融入国际秩序(更何况有的情况并非是忍辱也并非负重)。而过去的自由派中分化出相当一部分人,则在一种民族集体潜意识被激活以后,将走向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并将由此而走向封闭的国家主义,他们将成为民族主义的权威主义者;另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从新左派的理想主义者的立场出发,经由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同样将变为国家主义者。这两种人将进一步合流。”萧功秦同时预言,“如果民族主义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势话语并走向极端化,如果国内的糟糕问题将与国际的糟糕问题彼此互动,二十世纪的历史又将重演并不是不可能。”
就两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观察,萧功秦预言的“如果”正在逼近,以至于“说不俱乐部”掌门人之一的王小东在一篇小传中得意地声称:“我所认同的这股思想终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正占据话语优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表达空间则日渐局促。
“刚愤的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有着天然的亲缘。这大致体现为两类:一类主要着眼“硬件”,即主要基于所谓“国家利益”而鼓吹恐怖主义;另一类则不仅着眼硬件,更着眼“软件”,即从人文角度、从终极关怀角度呼唤恐怖主义。前者的主要成果是《超限战》,后者的主要成果是《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两本著作从不同路径,直接刺激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增涨。911“叫好”则是这种增涨的.极致。
以国为本、以人为器
出版的《超限战》,提出了一整套在现代战争中弱国对抗强国的战术。作者之一的乔良说,经过第一次台海危机,“我们意识到,如果中国军队和美军兵戎相见,我们的军力不足,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战术,帮助我军取得力量均势。”这种新战术就叫“超限战”。它指的是一种超越一切界限,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战形式,既可以是军事的,如恐怖活动,也可以是非军事的,如贩毒、破坏环境、传播电脑病毒,等等。另一位作者王湘穗说,打仗讲规矩,但那些规矩都是西方定的,弱国遵守这些规矩就没有赢的机会。但如果不按常规作战,弱国就可能赢。911期间为恐怖主义的辩词,诸如弱者没有遵守规则的义务、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实际上都出自《超限战》。
[1][2][3][4]
先知的读后感篇四
经文:帖后2:3;约二10-11“人不拘用什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帖后2:3)“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约贰10-11)
作者:张明德作者单位:刊名:天风英文刊名:heavenlywind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先知的读后感篇五
《先知》看完后才知道是一部科幻片,还是一部末日题材的科幻片。片子下到电脑里面有段时间了,一直没都没看,早先对这部片子感兴趣是因为这部片子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而我喜欢看他的电影。
看完后的感觉,首先让我想到是好几年前的一部末世科幻片《天地大冲撞》,结尾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最后都和有矛盾的家人和好了,让等待末日来临后一起over了。不过感觉《先知》在最终末日特效的表现上耐看些,毕竟现在的电脑特效水平比以前高很多嘛,《先知》最后引入外星人一说到是有点意思。
关于外星人拯救这一说,总感觉有些不合情理,既然能让一些小孩子幸存下来,那么难道就不能让更多的人幸存下来,并且看影片中外星人的飞船还是非常大的。
另外,外星人的飞船很华丽,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