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贵人的思想读后感篇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王振刚老师的著作《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单单是题目就深深地震撼着我"贵人",顾名思义,就是能辅助你把一切事情做成功,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人,被称之为"贵人"。生命中的贵人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的生活中、生命中,如果经常遇到贵人的相助,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是对我们教师职业多么高的定位。
轻轻翻开书的扉页,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的序,让我走近了王振刚老师:17年的工作经历,99年中师毕业,班主任,语文教师……这样的字眼让我倍感亲切,这样看来97年中师毕业的我和王老师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了,可是《工作智慧:班主任成长记录》《快乐玩作文》等一本本的专著让我汗颜。没有骄人高起点、没有过高的学历,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成功起来?这本书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这本书的世界。
夏日的清晨携一本书出门,明媚的午后开启我和孩子们畅游书海的大门,静静的夜晚品味书香的韵味,这些与书为伴的日子是那样的惬意与舒畅,终于又一字一句地读完了一遍这本书。如果说对一本书第一遍的浏览是在兴趣的趋势下进行的,那么这一遍的品读更是让我有了一些自己感悟,细细地阅读着,字里行间感受着作者的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力求做到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本书从"班级管理奠定生命的基础;班级活动,展开生命的翅膀;教育评价,指引生命的方向;家校共育,绽放生命的光彩;师生同写,记录生命的成长"这五大方面诠释了班主任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建立,为幼苗的成长提供了良性的土壤。本书中的作者用自己的切身实践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的航标,从塑造班级灵魂、搭建班级平台、建设班级阵地,以及小干部的培养,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与成长的历程,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班训、班规、班徽的制定都是来自于学生应用于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行为,真正做到了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级平台的搭建"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振刚老师利用网络媒体开通班级博客,并依托班级博客凝聚力量,形成精神支柱,为学生、教师、家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成长平台。
王老师坚持在班级中开展"教育演讲",传递正能量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说教相信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在做,可是真正做到长期地系统地坚持是何等不容易。临近期末总有学生产生倦怠心里,有些小毛病总也改不掉。我借用了书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鹰的启示》讲给了孩子们听,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着小家伙们。
鹰的启示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严重的阻碍它的进食。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它必须努力飞到一处陡峭的悬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地方,在那里要呆上150天左右。首先它要把弯如镰刀的喙向岩石摔去,直到老化的嘴巴连皮带肉从头上掉下来,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以新喙当钳子,一个一个把趾甲从脚趾上拔下来。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把旧的羽毛都薅下来,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它冒着疼死、饿死的危险,自己改造自己,重塑自己,与自己的过去诀别,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
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也要向鹰学习。当我们自身出现了错误,必须像鹰那样,将它狠狠地抛弃掉,这样我们才会获得重生,获得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与过去的缺点诀别,努力学习新的本领,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
我抓住时机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受到哪些启发。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达成一致共识:对于我们身上出现的错误,不良的习惯,必须狠狠地将他们抛掉,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才能像老鹰一样获得重新飞翔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这个故事以及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建议孩子们当作一个问题去考考家长知不知道一只老鹰的寿命是多长,它是如何获得重生机会的。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第二天的.交流课上,他们兴趣盎然地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他们从故事的内容谈到了给爸爸妈妈讲解时的情景,俨然就是一节自然而然的说话课,看着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想到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也许现在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是肤浅的,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鹰的启示》会一直伴随他们前进。
美丽的三尺讲台就是一方广袤的天地,它孕育着幼苗的成长,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贵人的思想读后感篇二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讲述了美国教育家汤姆逊老师如何教育她的学生泰迪,使之从一个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最终成长为一名博士的故事。这个故事读来令人感动,给人以启迪。
当今社会有两种呼声,一种是当今的老师真是累;一种是今天的孩子真是不好教!对这两种呼声,我曾经很是赞同!因而,我抱怨过,牢骚过!但听了高老师的故事,我有了新的认识!的确,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但作为教师,最需要的就是静气,因而我们一定要摒弃浮躁!如何具体去做呢?高老师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写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就意味着不能放弃一个,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和智慧去哺育每一棵幼苗,为他们创设适宜成长的环境,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这既是每一个学生享有的权利,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此时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相信我也会像高老师那样,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真正做到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
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看似不经意的言辞就将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伤害。就像高老师所说,当我们某件事或某个问题处理的不好时,学生就会把腿伸直,干脆不学了。虽然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但我们不能那样做啊!
因而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拥有阳光的心态!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同时我们还要精于研究,摸透孩子的性格特点,用完善的人格魅力,深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以及更细致、耐心的品行来熏染学生!相信只要我们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份内的事情,我们就会更好的超越自己,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更多的乐趣,我们也终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贵人的思想读后感篇三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记得多年前的深夜我合上《活着》那墨黑的封面,满口尽是苦涩,眼泪汩汩而出。福贵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活着》是一本让人沉重的小说。福贵说: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追忆故人,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我很想知道一个人要有怎样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撑他在绝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站在命运的对立面,不屈不挠地活着,以平淡素净的姿态过完平凡的一生。
“以笑的方式哭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便是福贵的一生了。一次次的死亡,早已让福贵千疮百孔的心麻木了吧?在他平静地叙说这一次次的死亡时,内心又有多么大的悲痛,我无从可知。他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平淡的叙述中,我不敢想象,若换作是我,我该怎样活下去,怎样笑着活下去。
经历的越多,感悟的就越深。我想,福贵一生的悲惨不是他一个人的,而属于那个不成熟、大病初愈的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人人自危,为生存而担忧,福贵便是那个时代不幸的代表,而他却在那个不成熟、不理性的时代里好好活着,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他在真正而真实地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我知道黄昏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活着》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轻轻地叙说着一朵素净的花开在绝望路上该怎么生存。
与你相遇好幸运。
贵人的思想读后感篇四
原创:周丽芬广东省张媛媛名师工作室
作者蔡礼旭老师以一颗真诚无私的爱心,将自身深入中华五千年教育智慧的心得,以及多年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明明德”’,就是完善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德能、福分,圆满的恢复,自爱;“在亲民”,爱人、爱学生、爱生命当中的有缘人;爱自己跟爱别人做到圆满了,“明明德”和“亲民”做到了极点,就是“止于至善”.
如何是“一生的贵人”?人为什么会尊贵?人因为存心而尊贵、因为行为而尊贵,而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尊贵。
在幼儿阶段就把做人做事态度,深深扎在孩子心中,这一生他就是幸福的人。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事实上,孩子也是父母贵人。因为有了孩子,才深深地体会到为人父母更要努力学习,认真实践,成长自己,影响他人。
我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为得天下人”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礼记。学记》的一句很重要的经句,也是教育的核心点。
“长善”就是要善于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并精心加以培养和呵护,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救失”,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为人师的.本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这个“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好榜样,古人教育我们处事要厚道,要表现出学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把“师生如父子”从我们身上做出来。
书中提到曾经有一个中学的校长,他很感叹说:“现在有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舍本逐末。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求成,那都变成功利。这位校长做了一个比喻,他说,你把一个蛋放在咸水里面,一个星期以后它变成什么?咸蛋。但是你把它放在甜水里面,一个星期以后它变成什么?甜蛋。那是自热而然的。所以,教育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人之初,性本善“,师长讲,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坚信孩子本初是善良的,每个人开窍的时间不一样,静待花开,教育是成全人,不是放弃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知为圣贤弟子者、知为圣贤学生者,然后可以为人师。我们要当自己父母、自己师长、自己圣贤祖宗的好弟子,才能够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愿此书被更多的人传阅,让更多父母老师们受益,孩子受益,家庭受益,更多的人受益。愿一个又一个”贵人“的出现!
作者:周丽芬
贵人的思想读后感篇五
哈姆雷特的悲剧来自他的家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迷失归罪于年轻时的放浪,而福贵的悲剧却只能由“时代”这一莫须有的替罪羊负责。
看福贵这一生,他有什么选择呢?苟且、屈服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因为他们就从未昂首活过,所以他们即使低下头颅也得不到廉价的怜悯。从他父母到儿孙,没有一位是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斗争而献身,而都以良民的身份横遭不幸。他们的死亡没有光辉,但生命却没有污点:妻子死于疾病,儿子死于医生的媚权,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工程事故,孙子苦根更是因一晚豆子饱胀而死。追求着最低限度的生存,是福贵一家人数十年所坚持的唯一信念。他们拥有中国农民最坚强的内心,也拥有中国农民最仁厚的宽容,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一次次无孔不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劫难。
中国农民——广义的来说——具有选择的勇气和智慧,也具有无法选择时的坚忍甚至顽固。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福贵熬过了内战、饥荒,他们在尘土与贫穷中生儿育女。但这种坚韧向上的努力并不能最终挽救生命,并不能躲避社会的疯狂。
福贵的悲剧,是最彻底最无解的悲剧:假使他没有输光家业,他将死于人民的审判;假使他不将凤霞出嫁,凤霞必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假使他不为孙子炒上那碗豆子,苦根也许会和有庆、凤霞一样死于另一位庸医之手吧……世界没有给他们安排活路,死亡恰恰是按部就班。
世界广阔,然而不属于他们。国民政府吞没的是和平,三年饥荒吞没的是生命,__吞没的是秩序。时代夺走穷人的褴褛衣衫,最终让底层人民一无所有。在他身边,龙二、春生、大队长,又有哪一个的结局比福贵幸福?他们丢尽了颜面,最终死灭,经常是比凤霞、有庆死得更迅速。
余华的语言简洁有力。他将事实简单地概括,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冷峻而精确。从第一页到最后一段,那些灰色的文字,由平淡走向残酷,从岁月的铁栏杆后——我们仿佛已经忘记了栏杆背后并不是虚无的黑暗——露出血丝的眼睛。那是一代农民的血泪史,他们为城市人、知识分子和政客的差错买了单。他们没有超脱的能力与智慧,不存在逃避的可能。
就这样,他们成为没有转折、没有希望、没有文献与石碑刻录的悲剧。虽然农民为历史进程做出的牺牲可歌可泣,但却并不能够被传颂。历史的真过程太惨烈,假使全部拿出来,恐怕要崩断我们松弛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