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一
当我刚刚开启我的阅读的时候,暑假就来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好机会啊!我来回穿梭于书店的各个书架,忽然发现了《意林》的影子。
其中,我拿起了一本《意林》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系列的书。我随意翻了翻,有一个题目完全把我游散的目光吸引住了,那边是——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我想,现在的我应该也处于叛逆期间吧,那我该好好了解一番了。
我像珍惜流星那样珍惜文章的字字句句,像穿针那样琢磨每个词语。原来,叛逆的孩子是这样的啊!自己做的,自己认为是对的,往往会被别人误认为差生。
文章讲的一个男孩,由于在叛逆时期,成绩糟的一塌糊涂,迫不得已转校。去到新的学校,他被同学们冷落,被老师们列入了差生的名单。有一天,他帮助了女同学摆脱歹徒,于是重新获得了同学们的爱戴。
我特别赞同本文的最后一段总结,对啊,“坚持个性,但也别忘了敞开心扉。”我能体会,叛逆的孩子最为孤独,最为寂寞。他们之所以坚持自己的意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旁人的关注啊。
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理解孩子的叛逆,可能会认为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了,或者,只是一种无理取闹的方式,根本不用去在意这个变化。反而,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愈加变坏。
读完文章,我深深地吸一口气,真令人深思。轻巧简洁的语句、细腻的语言却也能让人深思呢。
叛逆,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会将持剑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挡在空无一人的门外。
文章的意义,只想告诉那些包括我的叛逆的孩子,不要太过于执着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别人的看法。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二
近期,我读了《意林》一书,其中有一篇《疯女人的清醒一刻》最令我感动。
这篇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女人正和自己的三个儿女一起看电视,她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喂猪,便走出了房子,这时,她发现屋檐上的灰尘不停地落下来,便准备过去看个究竟,谁知房子就如同化雪一般往下陷,她怔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几乎马上就要晕倒,她立刻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三个儿女还在房子里,她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不能晕倒,还有三个孩子在废墟下面!”为了救孩子们,她大声呼喊救命,但是那天晚上,她的丈夫出差了,邻居们也都外出了,即使她喊破了嗓子,回答她的也只有凄凉的夜色,她感到无助,感到绝望,这时,她在废墟前蹲了下来,用双手不停的扒着废墟,她知道她是在与孩子的死活做抗争,泪水不断地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鲜血也不断地从手上流入泥土,最终,他将三个孩子救了出来。
母亲就是这样,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她们总是挺身而出保护儿女,即使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她们也要保护孩子,虽然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是母亲却是坚强的。”正是如此,女人和男人相比较,女人必定是弱小的,可是,当自己的孩子身处险境时,第一个帮助他们的是谁呢?是在平日里弱小的母亲,这时她们已不是弱小的,而是坚强的,促使她们变得如此坚强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母爱!
母爱的力量是可以救下孩子们的生命的,而我们大家这些孩子们难道不应该去感恩她吗?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三
高考,也许是很多人一生当中比较难忘的经历,至少对我来说是一段黑暗的时光。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情景和心情我也有过,最难受的不是课业的沉重,而是来自老师、父母,还有自己不断带给自己的压力。在我看来,高考并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灵的战斗,能够战胜压力的人不管最后的分数如何,我觉得都是成功的。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四
曾听过一位愚人讲的故事。一个旅人在路旁看到很多怒放的鲜花,他一边走一边采。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到薄暮的时候,将近路程的尽头,他看到一朵巨大的奇怪的花,在暮色中分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抛失了手中的花,奔驰已往,但他的脚步却因跋涉的委顿而显得有些极重繁重。他终于赶到了那朵花的面前的时,那朵花曾经繁茂了,他绝望的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一片一片的失了下来。
人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正由于有了有数个遗憾,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如此精美如此美丽。稍不经意的一次回眸,满眼往事中最令人难忘和念念不忘的注定是曾经有过的些许遗憾,就像我们常常遗忘的夏季的洗浴,而记着了难捱的燥热,遗忘了夏季树挂上的棉絮,而记着了冰冷的冷漠。每一个遗憾倒给我们的都是凝重的思索,每一个遗憾留给我们的总是流年的冲动。重要的是不要由于一次遗憾,而忘却了我们人要风雨兼程的行旅。
今天我看了一书,名叫《绍兴名人故事》,内里多数是一些励志故事,如:《狱中斗敌》、《坛子避蚊》、《当效周生》等。但对我感悟最深的,还是周恩来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念书!出自《当效周生》。故事讲了:十二岁那年,周恩来脱离家乡,离开沈阳,前来接它的大伯对它说;“万万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去完啊!”“为什么呢?”周恩来问。“为什么?中华不振呐!”伯父叹了口吻,没有再说什么。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周恩来背着,约了个要好的同砚进了租界,内里果然和表面大不相同。突然,从警员局门口授来了吵闹声,他们连忙赶了已往,原来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去世了,她原想中国巡警局给她讨回公正,可是中国警员不但不帮妇女反而帮外国人。周恩来这才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寄义。
周恩来回到学校后一直在neonsigns想:为什么那里可以住外国人,而中国人却不可以住在neonsigns那儿?那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题目使他决定亲身去看个究竟。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五
苗金利老师说过:“学习不像看美国大片一样要忍得住板凳上的寂寞”
我想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跟他一样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但我相信我可以,每个人都可以!
梦想终将实现!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六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特殊的力量征服了。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好看的,只读了一遍,好看的,就读了两三遍。不过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两条河不同的命运》了。
这篇课文向我们大家讲了: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土地十分的肥沃,水草也十分的鲜美,为了给庄稼浇水,农民们在田野里挖了两条河,一条是大河,一条是小河。开始的时候,大河和小河都很认真的劳动着,让两岸的庄稼长的很好。可是有一天,大河忽然想去看看大海,它不想呆在这里辛苦的劳动,于是,大河离开了。而田野里的小河,依然耐心的给庄稼浇着水,不久后又比大河更大了。最后,坚持留下来的小河、不贪心的小河,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有梦想是没有错的,想去实现梦想也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能荒唐的,不顾一切去实现梦想。在要去实现梦想之前,要知道你可不可能实现梦想,实现梦想要做好哪些准备,怎样才能实现梦想,离梦想还有多远,这个梦想对你是有益还是有害... ...
而小河,虽然没有梦想,但它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使过的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它也过得很乐观,很快乐。不会去抱怨时间的慢长,不会去抱怨世间的不公平,它像一个很普通的人一样,照样快快乐乐的活着。
尽管小河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它做的认认真真,获得了大家的赞扬,小河也成功了。大河却心高气傲,不脚踏实地,老是想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失败了,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道路上。
有梦想是对的,但不要盲目的去实现!
读后感的名字好听篇七
《吾国教育病理》的读后感
一、愤懑
郑也夫先生是性情中人。
书的前言,开门见山便是这样一句:“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读到这句我就喜欢了。
书后的作者介绍中有这么一句“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这一定是夫子自道。在这“边缘人”的宣言中,有一股藏不住的豪气,配上那一副身板壮实的照片,足以起我之懦。
作者对于人格独立、英雄气概格外珍视。本书附录《精英史观与平等追求》中明确表达自己“笃信英雄史观”。第十四章写“行政专权”,如“气概”、“豪气”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这一章中,作者引述了好几个故事,有些是老生常谈,却依然令人动容:韦祖思因对赫连勃勃“恭惧过礼”而有辱国士之尊,反而被杀;蔡元培为坚持人格独立从北大辞职;胡适就任中研院当场反驳蒋;苏联诗人在宴会上以部长为陪衬;《左传》记太史们为“崔杼弑君”而前赴后继;哥大教授拉比回敬总统说“您才是学校的雇员”。大约是作者本人身在高校,感同身受之处颇多,因而这一章格外具有“书愤”的意味。
好,把上面的一些关键词放到一起——愤懑,边缘,英雄,独立,气概,豪气。郑也夫先生之所向往,也就大致可以明白。教育是培养人的,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什么人呢?取上面的反义词就可以了——麻木,主流,平庸,从众,懦弱,泄气。当然,病症还不止于此。
二、“放”
本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分流”,下编为“放权”。我通篇读下来,感觉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放”字上。我想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它。
第一,管理者的放权。
本书的第十四章是很特别的,前已述及,其标题为“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作者自言“这是本书中最好理解、理论上最无挑战性、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篇章”。虽是如此,却也打开了我的眼界。如果教育可以由政府办,也可以由团体办,由个人办,那该多好。放权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提供”多样的教育,而非“规定”唯一的教育。不同宗旨和理念并存,社会有多元的需求,个人也能有多元的选择。
作为个人,我自己没有脱离过“大一统”的教育体系,以前做学生,现在做老师,真是无比沉闷,无比压抑。我不敢说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对”的,现有的教育模式就是“错”的。但我相信,一个健康的、多样的教育生态之中,当有如我者的一席之地。而现实却很可疑,很悲哀。
第二,教育者的放手。
本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分别讨论“知情志”、“兴趣”、“创造力”,得出的结论恐怕要让积极负责的教师们茫然。
作者研究知情志,认为当代教育重知识、轻情志,这不新鲜。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认为情商很重要,而情商如何获得?作者的结论是“给孩子更多的空闲时间”。普遍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使孩子在“意志力”方面得到极好的训练,但实际上这种意志力是“他控”,“离开了外部力量是不可持续的”。
作者研究创造力,认为“谁也不知道潜在的创造力是什么样子”,刻意培养创新人才,往往适得其反。创新者是脱离常规的,而在过度的干预中,原本有创造潜能的少年,会“被修理成正常人”。中国当下的教育,正是创造力的摧毁者。我极喜欢这样一句话:“创造潜力是脆弱的东西;而积极的努力不是有益无害、大不了白干,而是为害的可能性颇大。”
读这几章的时候,不由感叹深得我心。本书运用的是学理,我依靠的是经验和感受,而结论竟是高度一致的。
前次月考作文,选了赵鑫珊的两句诗为材料:“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而吊诡的是,我们以这种方式去考察学生,亦属网鱼。有人写了深思明辨的文章,却因为没看见“记叙文”三个字,得分只能不及格。
上学期的家长会,一位资深教师明确表示:在学校,“我就是抽他们的那根鞭子”,同时劝告家长在家里也要把鞭子拿起来。我不愿举鞭子,所以很不受这位资深教师的待见,见其来告学生的状,开口则“你们班”,我一个头就变成两个大。
第三,受教育者的放开。
本书的上编以“分流”为主题,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作者举了曾国藩、张謇、蔡元培、毛泽东等家庭的例子,认为“家庭分流”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不靠制度约束,而自发、自然地形成了分流。比如曾家“纪”字辈兄弟,一部分外出科考,一部分留守持家,还有人皈依科学。作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长心态失衡,从而毁了“家庭分流”的传统,使得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了“学历军备竞赛”中去。
据我所知,心态好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是有的,传统的力量并没有彻底消失。在群体躁进的情况下,个别的声音湮没无闻,但他们是有力量的。而且,人从来不是被动的。我对“求诸己”的学问深以为然。
我想把“放开”这个词,当成是受教育者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什么是放开?就是尽力放开手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为“分流”做主。实际上教育活动中的真正主角,甚至是唯一主角,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我常常对学生说,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外面昏天黑地,但并不是一无可为的。尤其,以精英自许的优秀学子们,该有一点这样的心气。人云亦云,趋利而动,博得一个社会认同的功名,获得一份令人艳羡的收入,这样的人不是精英。在学历竞争中胜出,这只是掌握命运的诸多方法之一种,而且不见得高明。
这个寒假,有个学生去南京参加了“模拟联合国”,回来写了一篇随笔,其中有这样的话:“闭幕式结束时,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模联了。原因很简单,我不适合。……去了南京以后,我才知道,有些路,你不走就永远不知道不该走。要不是当初鼓起了勇气走,我到现在估计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渴望,却不敢迈步,为这条本该走到一半就回头的路耽误了对其它道路的探索。”——我很欣赏这种真诚的退却。这何尝不是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我们从来只教人前进,不讨论后退。
三、军备竞赛
本书中有“学历军备竞赛”这个提法,很有见地。
我本来以为所谓教育,无非是教和学,而二者之中,又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这其中有“管”什么事呢?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管”和“被管”,几无剩义。我们要求的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我们办的不是学校,而是军队!
有趣的是,“军事化”的招牌,还很能为吸引优秀学生加分——我所处的学校就是这样。虽然与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学校的运行模式、老师的工作形式、学生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个更极端的比喻,谓学校是监狱,学生是囚徒,而教师就是狱卒。我现在手执教鞭,确实常常有种做狱卒的幻灭感。
之所以学校搞成了军队,可能还是与社会有关。一位兄长给我的信中提到,这是一个“军功爵制甲首多者受上赏的社会”。我感觉甲首多者“受上赏”可能未必,我也不太了解。但无甲首者自卑不安,有甲首者亦惟恐其少,人人奋发,而人人自危——这是真切可感的现实。我身处学校,感到教师、学生、家长,都被裹挟在这种奋发且焦虑的状态之下,无节制,停不下,很多时候是互相为难,互相折磨。
比较典型的,大约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