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的谎言读后感篇一
春天之所以美丽,因为它驱散了所有的寒冷和黑暗,把生机和希望带给人间。
一帮加入兵团的少年,炸铁路,杀军官,他们的队伍有人被杀有人被抓走但却越来越庞大,在赶往集中营的路上他们逃出来了,胜利就在眼前。
战斗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活下去。
孩子眼里的战争是什么样呢?出于本能的对这个国家的爱,对自由的向往,对正义的追求,这些孩子,如一张白纸一样还没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好好告别就加入了兵团,旨在破坏纳粹分子及反动组织的行动。
这些瘦弱不堪,脸颊稚嫩的孩子必须学会托起手枪杀人,开始就不能停下,必须时刻警惕,必须承受被抓进集中营的严刑拷打,乘上那辆通往地狱的列车,看着同伴陷入绝望失去生命,又必须始终拥有希望,“我们的付出都是为了法国更好的未来,我们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联军很快就要登陆了,活下去”。希望是最好的清醒剂,无论饥饿还是血肉模糊的环境始终知道自己是谁。
哦,是谁呢,早在第一天加入兵团就放弃自己的名字了,用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不幸牺牲那就是生命的终点,有幸活着迎接胜利那就是如梦的几年,一段不怎么美却深刻的梦。
历史书上的战争总是数据,多少万人丧生,多少土地一片废墟,电视里的战争大场面的交锋和特务的随机应变。
我们必须独立,不害怕吗,不孤独吗,不渴望吗。与家人分隔,必须做好永别的准备,与同伴尽量分开居住,独立行动,对喜欢的女孩必须克制,感情可不是什么好事,暴露之后容易为保护彼此出卖使命。我们还在上学的年纪,被家人和学校庇护着,几十年之前就有这么一批同龄人在为世界和平努力。
孩子的角度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那是对战争最初的痛恨,最简单的反抗,最纯粹的行动,我们要去做,什么也不想,要战斗。
多残忍的战争呀,让天真的孩子被迫成为刽子手,杀过的人都忘不掉,那双手还是会颤抖,被迫提前长大,却被那些麻木的大人出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那些大人,你们睁开眼吧。
经历过战争的民族都极度热爱和平,我们宁愿多次警告别人的挑衅,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不是我们打不过,只是我们不忍让两个国家无辜的人民颠沛流离,我们的人民能衡量自己的幸福,一切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上的,刀剑无情,炮火无眼。
美丽的谎言读后感篇二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通过微信读书看的,作者简介:吴晓波,男,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创始人。
这本书是吴晓波先生从平时创作的500多篇散文精选汇编而成。其中有对企业发展史的解析和思考,也有对当今社会各热点的点评,还有对女儿教育的思考,另外此书的封面就是吴晓波先生女儿的照片。
人的一生就是浪费生命的一生,至于你是想把它用在哪里,是一种选择。而我们每个人都想过着有意义的一生,那就选择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而好玩的事情又是那么地少,为什么不把生命浪费在好玩的事情上呢?那什么才是好玩的事情,吴晓波先生没有给出答案,我想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也各有不同。
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以前看到美国的一篇调查。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开始各自的人生。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都是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抱怨那个不给他们机会。
所以,我觉得应该有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把生命浪费在奔向目的的路上。结合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把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做好,不管是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事情,该做的就要尽力去做好,依稀记得研究生毕业时,导师说过的话:“工作中有时候不一定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也不要抱怨,还是全力以赴去做好,不要付出就想得到收获,重要的是自己要成长"。踏踏实实的工作,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即使是普通,平凡的一天。我想肯定能体会到过程中的美好。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就足够了。
美丽的谎言读后感篇三
醒来时已是艳阳高照,一眼看见的是昨夜通宵读完的吴晓波新作,也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香氤氲,熏冶着我倦了一周的心绪,在有限的空间里给我匀出了长卷般的思绪。每回读他的作品,都有顿悟般的畅快。
6年前,第一次看吴晓波的作品,是他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两卷。那一年,为了应试,除了法律专业课外,还要应付八竿子打不着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没日没夜。开句玩笑,那时,我不仅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更是“不辞镜里朱颜瘦”。但《激荡三十年》还是吸引了我。比对着这部着作惊涛骇浪般的叙述背景,我常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快感。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中国人经历的年月,是激荡澎湃的。三十多年国家经济的运行史以及诸如“八大王”、年广久、李经纬、褚时健等经济人之经历的惊、奇、险、喜,足以让每一个翻阅这段历史的人刻骨铭心。为此,我宁愿割舍些许宝贵的备考时间,在熄灯前“偷”读。读得感慨,便在日记本上写了句“人就是这样,一旦恋上,便义无反顾”。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信念:若有恒心,仍然可以改变自己,有机会创造时代。日后,在读他的“大败局”系列时,这般体悟与感受,更加鲜明与强烈。
这些年,毫无悬念地,我把吴晓波的书都看了。久而久之,我很敬佩这位拥有一座小岛和数千棵杨梅树的财经作家。因为,一位敢于尝试“治岛”的知识分子,他的理想想必是宽大的;一位愿将岛上的杨梅和养的鸡与友人分享的中年男人,他的内心应是富足的;一位从新闻记者过渡到财经作家再成长为出版人的职业人,他的志趣无疑是多元的。
这些年,吴晓波的时评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多发表对当下经济运行状况或若干经济现象的看法。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于今年5月写了一篇《疯了》,直抨当时的中国牛市:“在这样的资本狂欢中——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所有试图置身其中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将成为受伤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必大家都体验到了这猴市怪相。
而吴晓波,依旧继续他“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的生活状态。逐名逐利之人随处可见,甚至是年轻人,他们会穷极一生的时间去追金逐官。这里,从《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摘几句:“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真好,这样的“侥幸”,实在让人羡慕。
美丽的谎言读后感篇四
6年前,第一次看吴晓波的作品,是他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两卷。那一年,为了应试,除了法律专业课外,还要应付八竿子打不着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没日没夜。开句玩笑,那时,我不仅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更是“不辞镜里朱颜瘦”。但《激荡三十年》还是吸引了我。比对着这部着作惊涛骇浪般的叙述背景,我常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快感。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中国人经历的年月,是激荡澎湃的。三十多年国家经济的运行史以及诸如“八大王”、年广久、李经纬、褚时健等经济人之经历的惊、奇、险、喜,足以让每一个翻阅这段历史的人刻骨铭心。为此,我宁愿割舍些许宝贵的备考时间,在熄灯前“偷”读。读得感慨,便在日记本上写了句“人就是这样,一旦恋上,便义无反顾”。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信念:若有恒心,仍然可以改变自己,有机会创造时代。日后,在读他的“大败局”系列时,这般体悟与感受,更加鲜明与强烈。
这些年,毫无悬念地,我把吴晓波的'书都看了。久而久之,我很敬佩这位拥有一座小岛和数千棵杨梅树的财经作家。因为,一位敢于尝试“治岛”的知识分子,他的理想想必是宽大的;一位愿将岛上的杨梅和养的鸡与友人分享的中年男人,他的内心应是富足的;一位从新闻记者过渡到财经作家再成长为出版人的职业人,他的志趣无疑是多元的。
这些年,吴晓波的时评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多发表对当下经济运行状况或若干经济现象的看法。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于今年5月写了一篇《疯了》,直抨当时的中国牛市:“在这样的资本狂欢中——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所有试图置身其中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将成为受伤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必大家都体验到了这猴市怪相。
而吴晓波,依旧继续他“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的生活状态。逐名逐利之人随处可见,甚至是年轻人,他们会穷极一生的时间去追金逐官。这里,从《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摘几句:“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真好,这样的“侥幸”,实在让人羡慕。
美丽的谎言读后感篇五
那天,在网上搜索教师必读书目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教育和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题目吸引了我,其次作者罗素是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静下心来,怀着好奇,认真拜读。.。.。.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还有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所以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