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是园丁读后感篇一
从未站在凉台上倾听他的足音,狂热的心不知如何使它平静;
从未被他用恋的渴望感应;
从未感受像歌一样单纯的情……
因为我害怕,害怕那只是沙翁心中的轰烈,害怕那只是泰戈尔
笔下的幻想,害怕那只是触手即破的泡沫,害怕那只是遥不可及的星……
飞机投入白云的怀抱,除了那段长长的飞机云,留给白云的就只有缠绵后的空虚;
流星划破天空,任凭地上的人极力挽留,它也改不了转瞬即逝的本性。
热恋的人们,随着时间的冲涮,总会分开。
是否本该如此?
是否天长地久,纯洁永恒只会在诗集中出现?
又是一颗流星。是否又有一个失意的人在哭泣?
一次旅行,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天安门广场,在一股青春活力后面。爷爷搀扶着年老体衰的奶奶,即使在家里时少不了斗嘴,可是,他始终是她的依靠,她始终是他时刻关注的惟一。
在幽静的公园,在靠背椅上,一对老夫妻在休息。他们轻轻地说着话,轻轻地,生怕打破这份平静。不像初识时的害羞,不像热恋时的热烈,但是,,仍然存在他们中间。
原来,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甜言蜜语。
飞机总要飞向目的地,流星总要坠地。
它们的离开只是因为它们不属于此地。
真正的,就会持久。
那不是触手即破的泡沫,那不是遥不可及的梦,那不仅仅是流星般的瞬间美丽。
平静的,自然的,或许,那颗属于自己的流星会悄悄降临。
就像人生一直在前进一般,泰戈尔的诗也一直在行进中。流浪者、旅人、乞丐,亦或是诗人、苦行僧,一直清晰的烙印在泰翁的诗中,在不经意间出现,又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个渐远的背影。
《园丁集》是泰戈尔的另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生命之歌”,它更多地融入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诗人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保有一定距离,并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思考,使这部恋歌不时地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阅读这些诗篇,如同漫步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里,一股挡不住的清新与芬芳,仿佛看到一个亮丽而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美好,使人与不知不觉中体味爱与青春的味道。
诗集以细腻的描写为世人展现着爱,以深富浪漫色彩的描述歌颂着自由的爱恋和纯粹的爱情。
诗人虽回味着那只有青春时才会悸动的心情,却又不沉醉其中.以理性的视角将这部恋歌般的诗著点上哲理的火焰。清新的格调使人景融会合一,让人不自觉地就会深入其中,仿佛可以体会到一股股清香扑面而来,犹如亲历了那些青春与爱恋的情景一样。
认真阅读《园丁集》中的诗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种种美妙动人的爱情场景,体骏到男女恋人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和心态,领悟到关于人生探索的寓言和哲理,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泰戈尔在人生道路、爱情生活方面的探索和追求。所以,《园丁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读了《飞鸟集 新月集 园丁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这竟是泰戈尔的名言名句与生活道理编成一小段故事而拼起的自传体诗集。
从浅湿地读,泰戈尔的这些名言名句中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从常见的花草到那人们心中所顶礼膜拜的神,再到精神意境。用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见现象而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
书中没有一长段一长段的故事,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悬疑剧情,取而代之的,却是一行行清楚简练的、细读中闪着金光的句子。
这些句子是多么容易迷惑你的眼睛,曾经令许多次翻开书的、满怀希望的我大失所望,便将它归置在书柜的“黑名单”中。
直到这个暑假,当我第n次翻开这本书,开始耐心地细读它时才发现,这里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一座座埋藏在尘灰中的金矿;这里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值得你细细品读。
品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就像在开采金矿,在深深的土层中找到它的闪亮点;品读这本书,我就如同在品尝一杯好茶,只有再读再阅才能品到它的悠远绵长。
我没有再像往常那样读一次两次便失去了兴趣,反倒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品,让书中的道理与思想如雨露般滋养我的心灵。
我是园丁读后感篇二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
我是园丁读后感篇三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我是园丁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是一位承担隔代养育孩子责任的奶奶。她以双重身份,介绍了孩子的天生学习家能力,也反思了当代盛行的教养方式。书中有一些内容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父母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能发展。
边看边学
孩子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以复杂的方式将信息与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或其它人也是一种教育。
边听边学
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会对他人说话的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
边玩边学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幼时的玩耍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假装促进建立反事实思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他人。玩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意外。
边练边学
学龄前孩子尽可能探索各种可能性,婴儿和最聪明成年人一样擅长探索式学习。学龄孩子像更小的孩子一样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和技能娴熟的成年人在一-起不断尝试和犯错的独特循环中互动时,他们会学得特别好。
家长要调整思维,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问什么。成为一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比成为以为直接教导式照顾者更有价值。成年人不需要为孩子构建知识,而是建造一个支架,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给孩子安排更多的学徒训练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学校经验。书的译者后记写得很好,这是一本从育儿内核出发的书,当下的我们,确实把太多注意放在外层上了。
我是园丁读后感篇五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园丁与木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 ,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