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1.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3.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4.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5.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6.《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7.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8.精选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9.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0.学校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在拜读了《为真学而教》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做好调查,以学定教。
做到以下三个不教:
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做到了这三个不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多学。
二、把讲授变为探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在现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摸索、体会去理解新知。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摒弃“满堂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探索、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深化。
三、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等待。往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卡住,这可能正是他们思维效率最高的时刻,这种思维结果会留下最深刻印象,如果老师启发得当,全班同学也会进入一个高度集中的思维过程。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在学习上,过程和答案同等重要。
四、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
以往的课堂,我们只是让学生做好“听”的角色就行了,认为你听好了自然就学会了,但现实与愿望总是有差距,总有那么多的学生看似一个很好的听众,却学不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经过“少教多学”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做好上面几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要比老师去总结效果好的多。
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现为真学而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的愉快,让老师教的轻松。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读冯卫东院长的这本《为“真学”而教》,真是内心惭愧很多也思考很多。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谐的发生。
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问题。教育不仅仅在于灌输给孩子知识,唯恐知识量的不足,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短缺,在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之间,应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如何真正促进学生有效的,优质的学习,如何去衡量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有没有真正的发生,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的“获得”会给我们参照和考量。教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这些都会告诉我们是否是真学和真教。
我们需要真学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会转化成教育的动力,提升教育行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展示和表现出来,化思想为行动力!
其次,真正的认识真学,就必须了解“假学”,追问假学情形,问为什么,寻找根源,打假归真。
最后为真正的教学而行动,践行有效的“改课”举措。
教师课堂上应激发情意,充满让学生想学的能量;要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自觉,在学会中会学;理解倾听和倾听教育;发生经历,展开“让学”路程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的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改造问题,使学习深入,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提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用好错误,鼓励再学的信心,鼓励学生认真的犯错,犯值得犯的错;注重玩与动,努力驱动学生玩动,走向乐学胜境。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冯卫东老师提出为“真学”而教,学生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他切换到教的视角来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读了他提出的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收获颇多,整理如下:
一、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能理解孩子的。冯卫东老师认为光了解还不够,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从此出发“想验”(想象性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的更多的是今天教学内容是什么,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提醒自己,不时的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己“度”人。就像冯老师所说的适当稚化自我,才能立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明天的事情今天做,这种现象会经常发生,尤其到了初三,上学期会为了赶进度,把下学期的内容提前到上学期来讲,为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可是,我经常会发现,赶着教的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还经常容易忘记。读到冯卫东老师的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的目标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就没太在关注之中,才认识到自己只顾赶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冯老师反对过快的教学,赶进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再讲究效率。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当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不能只看到“高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三、“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我也经常是认为多讲点更好,万一考到了,我还没提过,就是“我”的所以很多时候,会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冯卫东老师指出,“明师”教学,内容多少则要合宜、得体。多到什么范围,少到什么地步,不能一概而论,要考量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恰当判断,进而有效预设,妥善实施。
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教学若是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的学习也就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学就更加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更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