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祖母的读后感篇一
讲真,万万没想到这并不是一本期待中的育儿“工具书”。没有手把手教你用什么词汇和孩子说话,但是却深耕亲子关系的土壤,去滋养它。和孩子交流技巧可能只是从这片土壤里结出的果,土壤肥沃自有甜果子,土壤贫瘠,纵使再懂技术也是枉然。
我的孩子很平凡,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平凡,正如他平凡甚至不如平凡的父母一样。我会急躁会焦虑会……但这些“不如平凡”也让我有机会观照自己与他相处时的本心,观照自己是否放下了自负感是否保持了觉醒。
请读它,如果你做好了放弃对这本书技术层面期待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愿意让身边那个看起来幼稚懵懂的孩童做你实现觉醒的小导师。
祖母的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借了三本类似的书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本书是我想看的,于是都借回来。当认真看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是本好书。
说它好,是因为我能看懂,能看到心里去。这本书,和我上次分享的那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点类似的形式,不会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实例展开分析,指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说到孩子心里,孩子才会认可。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个个人精,根本不听家长忽悠,如果只是画饼,或者只是哄骗,根本行不通。比如小伙,我就完全唬不住他,还经常就被他教育了。
与其斗智斗勇,还不如实诚些,真诚对待,用心沟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孩子们别看心眼多,但内心仍然是善良的,能够看出对方的真诚,当发现我们是真心的,自然会把我们当朋友了。
继续说这本书,每个案例感觉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自我安慰:自己没有书中那么严重吧!?没有那么差劲吧!?(请注意:先感叹号再问号,有点心虚。
但是,看着看着,心里开始打鼓,隐约觉得似乎每条都有接近的点。我,能够对号入座的,就是下面的图片,尤其第二条:父母也要自我成长。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替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过度焦虑时,就应该自省:我是不是对自身有什么不满?这条就是在写我,没错,就是写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当年成绩不够好,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才导致现在的各种不顺畅。所以,就要求闺女一定要成绩好,一定要上好大学,有高学历,以后可以不用,但是必须得有。于是,我的焦虑,成功转嫁。而闺女在这种焦虑的逼迫下,其实成绩受很大影响的,这个时候的我,不但没有给他提供帮助,反而高强度打压。
这种情况下,她怎么可能舒心?怎么可能有心学习?怎么可能成绩好呢?!还好,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上次写出自己的焦虑来源,就已经释然了,孩子不是逼出来的,是靠孩子本身的自驱力,只有自己想做了,才能坚持,才能做好。
依然想跟小妞说:读书,真的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等过去了再后悔,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小妞。最近,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有经验有感触的亲们,欢迎沟通交流。我们共同分析,共同进步。放心,我会绝对保密。
祖母的读后感篇三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词汇。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给读者阐述了3000万词汇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父母语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费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费的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3、轮流谈话: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的效果跟踪,让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了神奇的发现,就是患儿的智力、阅读、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不取决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贫穷,而是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是分析逻辑是主观,作为研究者难免会有些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过分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讲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他的丈夫是一名儿科医生,在20xx年为了救两个被卷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于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小孩在挣扎,立即去帮忙是无须争论和犹豫的。他是一个小儿外科医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就要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一项准则,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使自己丧命,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挣扎。
文章说,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父母,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后来,唐纳德被称赞为英雄。最后我想说,无论如何感谢这对有爱的夫妻。
祖母的读后感篇四
《放飞水母的女孩》是一个伤感的故事,苏西的好朋友弗兰是被水淹死的,然而苏西固执地认为弗兰水性好,不会被淹死,她是被水母蜇死的,从此“水母”就如同恶魔一般缠上了她,让她变得郁郁寡欢了。
妈妈知道苏西得病了,请了一位“长腿医生”为她治病,苏西尝试着摆脱心中的苦恼,和医生说话,努力和别人交流。几个星期后,她可以正常与人对话了,但是她的心情一直很低落。
为了让苏西走出心灵的阴霾,变得勇敢起来,妈妈送她去演出室,参加“坏蛋和英雄”的游戏。当妈妈要离开时,苏西感到害怕,紧拉着妈妈的手。妈妈望着苏西,鼓励她:“试一下,行吗?就三百秒。三百秒过后不行的话就打电话给我,我去接你。”苏西这才点了点头。
演出开始了,苏西很紧张,但她努力地坚持着,很快的,她成功地坚持了三百秒,苏西觉得自己放松了点,然后激动地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在电话里表扬了苏西。从那以后,她就变得开朗起来了。
苏西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逃避是不行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战胜内心的恐惧,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夏天来临的时候,我看到别人在水里游泳,心也痒痒了,要妈妈给我报了游泳培训班。
我坚持尝试了一遍又一遍,从憋5秒,到憋10秒,再到吐泡泡,苏西的坚持一直在默默地提醒我。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成功地学会游泳。
苏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心中“水母”的纠缠,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迈出一步,寻找更好的自己。
祖母的读后感篇五
原创:裴裴
前天完成了第一本纸质书籍的阅读:《父母的语言》,原英文题目直译为《3000万词汇》。推荐家有0-3岁宝宝或准备要宝宝的宝爸宝妈读此书。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听樊老师讲的,恰巧我的积分够换这本书便直接兑换了。
作者是美国一名做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外科医生。她开展“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的起因来源于她的两个患者给她的启发。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聋,都在7、8个月时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最初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几年后却有着不同的手术效果。在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孩子就读正常公立学校,能和朋友和家人开心相处或打闹,他的阅读水平完全达到了三年级水平,年龄与水平相符;一个只能就读特殊学校,只能说一点点话,比画几个最简单的手语,她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未来令人担忧。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两个孩子在三岁前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作者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语言环境差异如下图。
孩子潜能的开发离不开其早期所处的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既然如此珍贵,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呢?作者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tune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交流(talk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轮流谈话(take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第4个t,turnitoff,关掉电子设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医生的原因,我觉得她是个超级严谨的人,每一个观点和研究都给出了例证,而且不只是例证那么简单,还要确保其科学性。因此我有时读起来会感觉读读读却没读出去多远,就像走路一样。这时候我又重新听了遍樊老师的音频,重新梳理了一下继续读。真的是听读相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下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读罢我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儿子的期末考试,没有和其他孩子比考了几个一百,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和不足。人生,很长。我想我可能要把《终身成长》列为我的阅读书目了。
在读到书末作者致谢部分时,才知道有那么一幕:作者的三个孩子在海边玩耍,作者的丈夫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看到海中有两个男孩在挣扎,她的丈夫便奋不顾身地向男孩走去。后来,两个男孩回来了,而她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留下爱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她的丈夫被称为“英雄”。作者做“3000万词汇倡议”就像她的丈夫在面对那两个男孩时一样,看不得别的孩子在挣扎。夫妻俩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再回头看作者的这本书,文中没有丝毫失去挚爱的悲情,有的只是对天下父母们的真情呼吁,还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呼吁,这又是怎样一种大爱?大爱的背后又蕴藏了多少她的家庭中的小爱?向作者致敬,向她的丈夫致敬,向她的研究团队致敬。
读书,改变生活。不到一周的时间,“裴裴读书会”有38人加入,有13人开始读书打卡。2019,一起努力。
祖母的读后感篇六
书里主要是写了我们从小到大,爸爸妈妈是怎样关怀我们的,又是怎样疼爱我们的……
我爱不释手地看着看着,激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被书中的感人的故事吸引住了。看了书中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我的心。
我真正体会到:能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人是爸爸妈妈;能供我们上学的人也是爸爸妈妈:能生我们的人还是爸爸妈妈;能抚养我们的人是爸爸妈妈……想自己往日常惹爸爸妈妈生气,真是不应该,在这里,我向爸爸妈妈说一声:“对不起!我以后会孝敬你们的。从今天起,把自己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让你们每天见到我脸上常挂笑容。”
我现在深深地明白:父母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我今天读了《感恩父母》这本书,每则故事都很感人,其中几则故事能催人泪下,我看了有些哽咽。
上述,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