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篇一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力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繁荣。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本文将在阐述好的教育的内涵和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和思考,提出一些对好的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段:好的教育的内涵和要素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育人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好的教育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第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第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第四,注重社会实践、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段:自身实践体会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体会到好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和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和课程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天赋,通过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更好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优势。
此外,我还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通过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和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段:对好的教育的看法
在我看来,好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目标导向、个性化、有机性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好的教育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好的教育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和课外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生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第五段:总结
好的教育是一种育人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验,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在好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建一个目标导向、个性化、有机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社会实践和人文关怀,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人们需要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也需要我们去追求和实践。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篇二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读后感]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篇三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篇四
这个星期五,老师让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内啃完这本《爱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人,他们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贝蒂。
卡隆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欢卡隆。有一些爱欺负人的坏小孩不喜欢卡隆这样爱保护人的人,因为卡隆一直在保护弱小的、可怜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个爱和同学一起分享图画卡片的班长,爱帮助同学,功课也很好,无论是算术、作文还是美术,总是第一。他还会剑术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很善良、爱乐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如果没车还好,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有车,洛贝蒂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脚却被车子轧在车轮下。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篇五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脉络清晰。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美术没有良莠正误的客观标准,学生不会因为画不像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从。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安排合理?
在美国小学美术各年级学习阶段要求中,从学科体系出发,注重学科要素,按线、面、体、色彩、明暗、肌理等划分,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同时规定了每个学段要了解的艺术家。例如1—2年级,保罗·克利、夏加尔、梵高等;3—4年级诺曼·罗克威尔等;5—6年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围绕一个画家,做主题单元性课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
中国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美国从学科体系出发,各自的划分和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划分阶段的。年龄的不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在儿童发展的涂鸦期,更多的是一种混沌的线条积累和重复;处于图时期,则表现为一种省简、夸张和孤立的“形”的排列;到了写实期才表现出对客观自然的意向,追求具象、自然化的安排。在儿童美术向成人的具象美术发展中,众多的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都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以及阶段的划分。如麦卡德、赫伯·里德、罗恩菲德等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体上的趋势是差不多相同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详细客观,从线到面到体,从主观到客观。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术课的开放性增强,我们也不单单只是框在了各个学习领域中,讲求综合性学习。从上面提到的儿童美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三种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存在于各个学段,但在各个学段各有偏重。抽象美术和意向美术相对于具象美术更适合低段的学生,如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中国写意绘画、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而需要客观理性、讲求复杂详细的具象美术相对地更加适合高段的学生,如古典绘画、现实主义美术、自然主义美术、超现实主义美术等。一些形式法则,如平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以及多样统一等都会在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中有不同特点的反映。三种美术教育相辅相成,意向和抽象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具象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创造性、生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不给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