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医学论著和论文的区别篇一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除了“爱的教育”,“教学做合一”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陶老先生说过:教学要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重视教给学生许多学习方法,放宽解题的思路,促进空间想像,训练求异思维等能力。平时,我也一直以这些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锤炼。而且信息时代,新经济,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一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那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人。我们教师应深深懂得陶老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广泛地开展阅读活动,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一堆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孜孜不倦地探索,二要靠虚心刻苦地学习,学习以往从未接触过的新东西。
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医学论著和论文的区别篇二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儿科;素质教育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合格临床人才,这就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的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应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及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就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浅谈如下。
一、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认清医疗形势,改变服务观念
(二)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举止得体、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体现了一个实习医师的良好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职业形象。提倡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可见语言交流在与病患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雅观自然的姿势、轻柔娴熟的动作配合友好、和善的表情,都会令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舒心。以良好的形象面对病人,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信任感,这样也才能在患者中树立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学会倾听,把握技巧
倾听,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儿科,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度着急、紧张的父母,因此,学会倾听就变得极为重要。多听家长说几句,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检查、医疗费用情况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患儿病情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是诊治患儿的第一步,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当然,在倾听中一定要把握技巧,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三、培养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体现在医患关系方面就是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群体,且儿科病情变化快,家属关注度很高,很多家属过分紧张、着急,医患沟通中如果缺乏耐心,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作为儿科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作为教学医院,应加强管理,通过教学、讲座、学习竞赛、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塑造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同情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业务技术上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还有工作时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有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同时,新的形势要求医生必须转变服务观念,讲究服务艺术,特别是善于为患者着想,将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融会在诊疗服务中,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赖,树立良好的形象。目前,医学教育已进入到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因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许佩群,许双虹,罗坚,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3):
医学论著和论文的区别篇三
“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我读《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一篇文章《以教人者教己》感受最深的一段话。话语简单,字里行间却有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在这里我只浅显的想到了几点,愿能与大家共勉。
首先,“为教而学”。教人是永远都需要学习的,要不断的学习。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前几天,在二年级语文练习册上出现这样一道题:要写出四个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所在的国家以及主要成就。这道题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能说出四个科学家的名字,但他们所在的国家不一定能说对,作出的主要成就也很难说全。学生说不出怎么办,只能由老师来指点,那么老师就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正确的而且是全面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四个科学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会比较全面。现在的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时学生的知识量比老师还要多,那就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我,提高修养。也需要我们有相当的智慧和学识分清是非曲直,洒扫应对取舍,否则何以教那飞快进步的‘他人’。
还有一层含义我想“教人”应该是自身先做出榜样。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只有把自己做好了大家才会听你的,信你的,如果你不提高自我只会发号施令,不久就会失去教育的力量。所以要“为教而学”。
其次,“以教人者教己”这句话也适用于学生,蕴含着深刻的学理。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级推行“一帮一”的学习方式,一个好学生辅导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好学生为了能辅导好差的学生,自己必须十分努力地学习,才能去教其他同学,这对于好学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动力。同时好学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知识学得更扎实。“以教人者教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在求知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体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以教人者教己”这句话很简单,但它里面的内容太深了,实践起来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体会、思考、验证和锻炼,以能达到“教人者教己”的境界。
医学论著和论文的区别篇四
这本是一本他点评四位人类学家的毒舌小书:列维斯特劳斯、马林诺夫斯基、本尼迪特、埃文斯―普理查德的民族志。重新翻开这本书,翻译很是糟糕。但是开篇他对写作者(writer)和作者(arthur)的区分,再次点醒了我。
格尔茨在书的标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他在《文化的解释》里就有描述过人类学家的工作是什么:
我们从我们自己对调查合作人正在做什么或我们认为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解释开始,继而将之系统化。
人类学著述本身即是解释,是第二和第三等级的解释。所以,民族志并非事无巨细地把现场发生的所有事情完整记录下来,它是包括人类学家对对象行为的阐释,好的解释总会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本质深处。
这也进一步牵涉到格尔茨的“深描理论”。
福柯在《何为作者?》里提到作者是“话语实践的创始者”,写作者是“具体文本的生产者”。格尔茨作为一个出了名的毒舌人类学家,直接在后面吐槽:除了前提结论和思想以外,我基本赞同这篇文章。
医学论著和论文的区别篇五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体味,对已经把握的药物见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故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把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故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