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书籍读后感篇一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咱们握握手,管老师跑了那么多地方,要找到一个姓管的同学,有多么难,你知不知道?所以请你把手握得紧一点!(握手)师:你不仅姓管,这个名字比管老师,管建刚,不知好听多少!管老师就是没生个儿子,要是我生个儿子,一定叫管弦乐。
师:我想认识的第二个同学,也是她的名字吸引了我。姜莱。姜莱在哪里?(找到学生)你是姜莱?你就是我们的姜莱?师:请问一下你的将来想做什么?生:我想当警察。
师:你喊他的名字,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我的将来,如果我学习努力的话,我的将来就是一片光明;如果我学习不努力的话,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和平凡人。
师:首先,普通人和平凡人是现实的;第二,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那是最好的!我非常欣赏她,当她喊道别人名字“姜莱”的时候,她想到的是自己的将来,自己的伟大。
师:姜莱——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每一个人,当你喊到“姜莱”的时候,就像她那样,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梦想。
师:我想认识的第三个同学姓蓝,好像是叫蓝伊宁。(找到学生)你真的姓“蓝天”的“蓝”,“蓝颜色”的“蓝”?师:姓“蓝颜色”的“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有没有姓黄,“黄颜色”的“黄”呢?师:有没有姓白?中国姓里有没有姓白的呢?生:有。
师:有没有姓黑?生:没有。
师:错了,这个名字很好玩,姓也很好玩,姓白的姓黑的都的。姓紫的,说不定也有。师:我还想认识几个名字,梅兰婷,吴鹿野,林嘉强,应该是个男生吧!尽管那个发型有点„„余坦悦。
一、好题欣赏
师:你看了这题目,就知道他写什么吗?生:叠被子
师:可是他不讲叠被子,他讲,读——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这些作文的题目取得真好有些同学的题目就不咋的!他做的家务是拖地,他的作文题目就是——生:《拖地》。
师:他做的事情是洗碗——生:《洗碗》。
师:他做的事情是叠被子,他的作文题目就是——生:《叠被子》
师:不要忘记这些好题目背后的作者,一起念——生:林彦辰、吴鹿野、林嘉强、姜莱、余坦悦师:以后给你的作文起题目,就应该这样动脑子。
二、好词欣赏----时代感强的词
师:这次读大家的作文,不仅让我发现了这么多的好题目,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让我吃惊的好句子,让我吃惊的非常棒的字、词。
课件:原来衣服就是这么洗的,貌似很难……
----陈佑
师:陈佑在哪里?你来读——生:读句子
师:方隅在哪里?我很喜欢这两个句子,因为这几个词(课件点红“貌似”),念。生:貌似师:“貌似”什么意思?生:好像的意思。师:对。
生:相似的意思。
师:对,就这个意思,不说。
师:猜一猜,管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这个词?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以前还没创造出来。
师: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吗?你12虚岁,你爸爸是不是很老?生:是的。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老?生:还行。
师:把你爸爸抛开,你说你妈妈还可以,那你为什么称他老妈?生:因为这样子就会有种亲切感。
师:这个老妈并不是表示妈妈老,是不是?老爸也并不表示爸爸很老,是不是?读„„生:老爸、老妈。
师:告诉你,管老师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叫爸爸该叫老爸,叫妈妈该叫老妈。我估计如果我叫了老妈,我老妈会狠狠揍我的。这是你们这个时代的词,是不是?生:是。
师:写作文应该像陈佑那样,用你们这个时代的词。你脑子中还有没有些这个时代的词?生:神马。生:浮云。生:星座。生:给力。生:杯具。师:还有餐具?生:杯具。生:有木有。
师:记住,写文章要用上你们这个时代的词,别人一看,才知道,哦,你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师:王彦然在哪里?你来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碗是我洗的。”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王彦然生读句子。
师:采访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哪个词你写得很得意?生:写满了。
师:怎么,人家都不说,你说了干嘛?生:还有“迫不及待”。
师:你觉得“迫不及待”比“写满”还好吗?你来生:我觉得“写满”更好
师:你这个词,怎么来的呢?生:我老爸告诉我的。
生:一口吃下去,结果我的“迫不及待”变成了应该要冷静。师:他说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你会怎么说味道不好?生:一口吃下去,我为自己的“迫不及待”付出了代价。师:这句好,不错。
生:一口吃下去,我的心情从“天堂”降到了“地狱”。师:也不错,都给你们打90分。
生:一口吃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地有这么糟糕。师:90分的句子。你来!
生:一口吃下去,我“热情的火焰”被浇灭了!
师:写这样的句子真好,可是,比你们更好的!把眼睛睁大,特别是小眼睛更要睁大。谁这么有才呢?这才女在哪里?刚才男生不服吧?传说中,女生比男生的作文好。人家才女就是才女,一起读,来!
生:小得比老鼠还小。
师:老鼠的眼睛你那么仔细地看过?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笑起来几乎看不见了。师:笑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吧?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站在远处看,不知道它是睁开的还是合上的。
师:我宣布,男生胜利!因为,睁大你的小眼睛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写文章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里?你要写出这样好玩的句子,让所有看到你句子的人都为之发笑,要崇拜你这么有才的。写文章,你写的时候,美妙的语言出现得越多,越快乐,越幸福。把它当作作业来做的人,越痛苦。恨不得跳楼。
三、用词细思量----词语的节奏美
师:你要考虑那么长时间,管老师就要考虑你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的。师:林彦辰,你读。
师:我尤其关注这些,请大家从“被子”这个地方开始读。(生按要求读)
师:要问和郑梦婷一样的问题,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5个字5个字;这儿一个,那儿一个,4个字4个字,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得之?(无意得之)
师:很好,这两句话特别清楚,对得那么工整,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我们班无意得之得的那么好!然而有些同学就不是无意得之,他们出了点小事故。出示:“嘻唰唰,嘻唰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地板,很惬意吧!师:我觉得这句话里,要么去掉一个字,要么加上一个字。你来!生:我觉得应该去掉最后面的“吧”字。
师: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不在痛处和痒处。生:它没说是谁一边擦地板。师:那是我给省略的。(提示学生关注红线部分)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着”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地板。师:如果要去掉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生:一边哼着小曲的“着”。一边哼小曲一边擦地板。
师:这样子写就不是无意了,就是故意的。如果你能这样故意的话,你的文章就会经常出现刚才那么美好。这个同学也是无意的,但是他的无意就出现了麻烦。你看出来了吗?出示: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弄脏了——生:悲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少了个“被”字。师:上面有“被”字啊!
师:谁说能的?你来得一下!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师:没有“我把”的。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加上去就不对称了。
师:你把它改成一样的不就对称了吗?变成“我的苍蝇”。生:苍蝇是有生命的,是它自己的。师:你很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忧的是我把桌子弄脏了。师:可以,当你故意去这样制造的时候,你的语言会渐渐渐渐走向富有对称富有节奏的美感。师:以后要写文章要有这么一点点故意。
四、诊断“连词病”
师:你们写好的作文有没有修改?生:没有。
出示:我装作没听见,只见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可无论我怎么刷,衣服上那一片脏兮兮的油渍始终未被刷去,依旧顽固地停留在那儿。师指名姜启越读。
师:姜启越这样的话在班里作文里面我找了好久,像这样的话实在太少了。属于稀宝。为什以呢?因为我在我们班里的作文里看到的大部分不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并师读:我先装作没听见,然后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接着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最后还是没有刷去。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在写做家务的时候,用了“先”“接着”“然后”这样的同学„„你用了吗?(连问5名学生,都说“好像用了”)师:咱们来看看。师板书:
出示:我小心翼翼地拧开煤气灶,慢慢地放上水,盖上锅盖。师:我就在想,难道学做家务就一定要用“先”“接着”“然后”吗?我就发现,这句话就一定要用“先”和“再”吗?读(学生齐读出示的句子)师:通吗?(连问4人“通吗?”)师:再来!读。生:我先烧了„„师:有个“先”,我的耳朵还可以。读----生:我烧了一壶热水,倒进水池里,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师:你开了个小差。你来读。生:略。
师:这句话你这样读通不通?生:通。
师:谁说不通?
生:我觉得不通。没有连贯起来。
生:我认为“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在“挤”和“一”中间加一个“了”。师: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先”、“再”上。
接着
然后
最后)
师:连词和关连词一样,是文章的胶水。胶水的味道好闻吗?生:不好闻。
师:胶水是化学物品。胶水用得越少越好。你连词用得越多,文章中的胶水味越浓。用多了连词,不该用的用了连词,这就是你写作文的一个语言的病。师板书“连词病”
师:不止这么短的可以去掉,长一点的,用了很多很多连词的都可以去掉。
出示: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接着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最后牛肉炒青椒出锅了。师:有哪些连词?生:有“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同时”。师:完整地说一遍。师:咱们把它们都去掉。
生: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把这些连词去掉以后,这个语言就变得干净了。师板书“干净”
师:发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里有不少连词,请你马上拿出笔来改一改。生修改句子: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修改。
师:好了的同学去掉之后读一读,看通不通。
生齐读改好文章:只见周谊拿出一袋面粉,舀出两勺(略)
师:去掉之后通吗?顺吗?去掉之后就更通更顺。这就叫语言的美。干净之美。记住这是我们语文里的一个病,(“连词病”)一起读。闭上眼睛背。
师:不到迫不得已,不用连词,不用语言的胶水。没有连词的话,真的很精彩。出示:“哗、哗、哗”,我使劲地甩动着被子,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被子已经干干净净的了。我双脚成马步,双手拿着被子,一甩,哈!被子终于变了模样,从皱巴巴变成了平缓缓,这真象人们坐电梯——可能比电梯快,来得快呀!指名陆珏瑶读片段。
师:没有一个连词吧!通吧?顺吧?美吧?
五、寻找小插曲
出示:不知是手太滑还是衣服太滑,风衣掉在了地上,我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手刚好拿住一只袖子往上一拎,我一个重心不稳,往前趴去。眼看就要撞上前面那块大岩石板了,我把手往前一挡,谁知,它又借住了弹力,反弹了回来,眼看就要来个四脚朝天了,“啊”我尖叫了起来。大概过了一秒钟左右,我“安全”地着陆了。指名王舒艺读片段。
师:读到这里,听到一个“先”、“接着”、“然后”吗?通吗?顺吗?美吗?你懂了,就是真美,如果是不懂,就是臭美。
师:这段话真好,不仅没有连词病,更重要的是她写了一个做家务的小插曲。(板书:小插曲)
师: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碰到类似的小插曲呢?说说看,生:刚擦过玻璃,又有灰尘了。
生:晒衣服,领口太小了,套不上去。生:被子太宽,难折。
生:地板上都是泡沫,滑一跤。生:用洗洁球擦碗。生:打蛋,蛋掉锅里了。
六、放大小插曲
师:寻找小插曲还不是最大的魅力。魅力还在于“放大小插曲”。板书(放大小插曲)
师:王舒艺是怎么放大的呢?(出示红线部分)你们读,我来计时。(学生读文,师计时)师: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一秒钟的事情,你读了45妙,放大了45倍。一定要有这个功夫----放大小插曲(学生读)
出示:我右手拿起刀,左手扶着西红柿,手不能扶的太多,也不能扶太少,切的时候不要太犹豫,要干脆果断。师指名余坦悦读。
师:有没有开始切啦?还没切呢!已经写了两行半了!怪不得她的作文能写到800多字呢!出示:我轻轻用手指在蛋糕上点了一下,软软的,像是一个微型的蹦蹦床,你按下去,一放手它有弹回来。
师指名王诗雨读,其他学生不停地做点蛋糕状,数次数。
师:你那个不叫点,叫戳。生:60次。
师:这叫马蜂窝了。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本领,读生:放大小插曲。
七、模拟小插曲
请刚才读文的几名学生起立。
师:王诗雨有一个重要的本领。写了980字。
师:是不是很期望他们公认他们放大小插曲的秘诀?生:看作文书。
师:洗衣服有很多元素,一边洗一边想怎么写作文。
师:是不是真的很难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请教他们,应该请教另外一个人。生:作文书。
师:列夫*托儿斯泰(出示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列,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损失。师:他有三本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你知道什么叫世界名著吗?生:就是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的著作。师:这种解释叫故名思意生:世界上举世闻名。
师: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名呢?首先第一条必须这个作者已经死了。第二,至少死满30年,他的书还在不断地流传。你知道列死了多少年了吗?到今年101年。我们来看看它中文版本有多少?(看中文版的封面《战争与和平》)
师:问谁,问他。我来讲一个列的故事。怎样让更小的细节,揪出来。有一天,列在书房里写作。女儿突然听到书房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爸爸就很害怕,爸爸从来不养狗的,是不是有野狗闯进来了。女儿一看,正看到列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叫和爬。女儿就问:爸爸干什么这样子啊?列就说我正写到一条狗走和叫,于是我就模仿这条狗走和叫。就是这个故事,你悟到点什么东西?生:要经过亲身的经历。
师:没有一个人会变成一条狗去经历的!对不对?于是他采用一个什么办法?生:模仿。
师:模拟。你只能像狗一样,爬叫,感觉到他的状态。
师:放大小插曲不是观察得来的,是模拟,是虚拟。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王舒艺讲的更小的动作。
师拧开了水杯的盖子。
师: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看着我一起来虚拟一下。你假想你面前有杯子。(2次)师:你发现了一个什么动作?生:扭。
师:开了又合上又反方向,是不是动作更多了?生:老师握住瓶子。师:哪只手。生:左手。
师:看活生生的人。(再看师演示)师俯下身子。师:你也做一做。生:弯腰
师:这不叫弯腰,这叫——生:俯视。
生:寻找小插曲,放大小插曲。
师:回家后改作文,看看你的作文里有没有生:连词病
师:再看看有没有生:小插曲。
师:这个故事一定要生:寻找小插曲。师:再像**一样生:放大小插曲。
师:放大并不一定要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去生:模拟。
师:模拟地去做一做。回去就这样改自己的作文。记住改作文甚至比写作文更重要。师:下课。
教学书籍读后感篇二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其中对于有效教学设计的准备性因素的研究,即教学前要对学生特征、教学内容、教师自身、教学辅助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特征的分析。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对于教育者来说,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首先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生、更好地有效教学,我首先研究了心理学流派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
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曾经一度影响了美国心理学界半个世纪。他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他的经典论断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而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这种否定意识,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用的环境决定论,否定了人的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之相似的,是经验论的另一个代表洛克,他的“白板说”认为,人类在没有感觉、经验之前的心理状态就象一张白纸一样.上面没有任何字迹.“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此,洛克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很高,肯定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把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但是,他夸大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明显不是万能的。
古希腊神话的典故中,有一个著名的“普洛克路斯特斯的床”。说的是有个非常残暴的强盗,绰号普洛克路斯特斯。希腊语“procrustes”的意思是“拉长者”、“暴虐者”。他开设了一个黑店,拦截过路行人。他特意设置了2张铁床,一长一短,强迫过路旅客躺在铁床上,身矮者睡长床,强拉其躯体使之与床齐;身高者睡短床,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来的腿脚截短。由于他这种特殊的残暴方式,人称之为“铁床匪”。后来,希腊著名英雄提修斯在前往雅典寻父途中,遇上了“铁床匪”,击败了这个拦路大盗。提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令身体魁梧的普洛克路斯特斯躺在短床上,一刀砍掉“铁床匪”伸出床外的下半肢,除了这一祸害。按其形象意义,这与汉语成语“削足适履”、“截趾穿鞋”颇相同;也类似俗语“使穿小鞋”、“强求一律”的说法。
教育也是一样,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把学生的个性砍掉,全部改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学习者,更不是学习机器,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使两者协调发展,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人,对于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不然学生做的只是应付。这对学生来说,学习不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带有自己基因的种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他自己强大的基因内核,这个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性格、个性、气质,甚至是智商,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将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人。当然,后天的教育、环境也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关键事件会对学生个性、气质的塑造有决定作用。所以,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远比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直接、更有效、更稳定。
所以,对于高中老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朝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发展了十多年的,已经在家庭环境中的`影响中成长十多年的、个性气质和性格即将稳定下来的成年人。而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有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灌输和影响,以及对学生不当行为的批评和纠正。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又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强烈的控制欲。规定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控制学生很容易,但是,控制不是教育。
我们总是希望学生遵守规则,踏实学习,勤俭自强,心无旁骛、最好是门门功课都优秀。我也曾经对那些上课不听讲,作业从不做,成绩一团糟,懒惰散漫,胸无大志的学生感到焦虑甚至愤怒。总是从自身出发,或者从一个“好学生”的角度去看学生,认为学成就应该学习、思想、能力等方面都优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愿望、立场强加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自我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总是或者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发展自己。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敦促也好,鞭策也罢,甚至是责罚都只能是引导学生,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而不是具有决定作用。教育是否引能够起他内心的改变,乃至行为的改变,都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心。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应该是改造人,把学生打磨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教育而应当成就人,按照他本来的样子去培养。高中的教育不应当再是挑选适合(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应该是做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应该是成就人,把学生培养成他本来的样子。就像一个小树,我们能做的是扶植他、栽培他,他只能长成一个树的样子而不是变成一朵花。无论是可做栋梁的直木还是歪脖子树,都是生命,都是风景。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强调成功而忽视了成长,尤其是学生内心的成长。真正成长不是长成我们要求的样子,或者我们眼中的样子,而应该他长成他自己的样子。我们太强调成绩和排名,而太少顾及学生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我们要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养他的过程。
教学书籍读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利用闲暇之时拜读了由吴小玲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一书。本书旨在教会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全书一共分为九章,逐一详实地讲述了:走进课堂教学设计;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精心做好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与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九大版块的内容。
本书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详细地分解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分为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反思几大步骤。每一部分都是理论结合了实际生动的教学案例,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参考性强。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借鉴价值。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否则就是像打一场毫无准备的仗,必输无疑。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能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对于第九章作者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重在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个观点以及书中所讲述的有关:“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本书我更是深有感触。
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情景,的确能提高教学效能”,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创设情景主题。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
由此,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效能的目的。
教学书籍读后感篇四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生命是充满趣味而生动多彩的,相应地,研究生命的课堂也应当充满着探究的热情的氛围,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生物课堂上往往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探究,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让课堂氛围显得压抑枯燥,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以创新的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设计,积极设置多样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生命课题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一、以科学实验设计情境
常言道:读万遍不如做一遍,很多事情在亲自动手做了一次后,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获得很多之前没有的体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都十分强调实践,而在生物学科中,课堂上最常见的实践活动就是生物实验。通过做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直观立体的知识情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关的知识。因此,以科学的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到“种子的萌发”这部分的内容时,在讲课之前,笔者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了两个培养皿,其中一个装着已经发芽的种子,另一个则装着没有发芽的种子,让学生自己观察两个培养皿,让他们比较一下两个培养皿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观察来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比起直接给学生罗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这种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最终获得结论的实验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能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知识背后形成的原理,也就说我们常说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会更有效果。
二、以恰当的问题设计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上一两个恰当问题的抛出,可以瞬间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的投入到探索思考的活动之中。因此,在生物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的技巧。例如,笔者在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思维性,激活课堂的思考氛围,就在做实验的间隙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植物进行遮光?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先将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的作用是什么?你们知道哪些鉴定种子内储存淀粉的方法?这样几个问题在实验的间隙提出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原本平静的思维状态打破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之间开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不但清楚地了解了本次实验中各个环节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三、以生活实例设计教学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中,且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体,因此,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常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个优势,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结合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将你认为对于生命来说最重要的六种东西列出来,然后再从你列出的最重要的六种东西中,把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东西逐一去掉,直到你认为不能再去为止,最后再请几位学生来说明一下自己这样去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并将它们同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的.连接,也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课本上理论知识。
四、以认知矛盾设计教学情境
根据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出乎自己意料的事物和观念往往会存有巨大的兴趣,并且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鉴于这个心理特征,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容易与学生常规认知出现矛盾的问题作为情境素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情境对学生心理的冲击,提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茎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为什么却被有些植物用于繁殖呢?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常规认知相冲突,这个问题一提出,势必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又比如,在讲到消化和吸收时,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腐蚀性极强的胃液没有将胃本身消化掉?这些违反学生常规思维的问题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一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然会表现的更加积极投入。总之,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为出发点,努力设计出最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功能,促进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教学书籍读后感篇五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作文中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引用式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或现成的诗文题记,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让读者 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的语言修养。
一学生在作文《我的美丽乡愁》中引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题记: 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此作题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未阅读正文之前就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张力。
二、交代式
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使读者能迅速角色。一学生在作文《母亲河》中写的题记为: 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普存爱心的母亲。
题记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真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令读者动容。
三、诠释式
借用题记,对文章题目内涵作的诠释,让读者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如陕西一考生2000年写的《多彩的幸福》,其题记为: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 生活如歌,美妙动听; 生活如酒,芳香清醇; 生活如诗,意境深远; 生活如梦,绚丽多姿。
题记,美不胜收,作者运用博喻诠释出幸福的多样性,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的语言功。
四、点睛式
用题记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在点题中为行文定向,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的体味。如吉林考生2003年写的《血浓于水,理大于情》,其题记为: 像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
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着对事物的判定。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怎样?
作者借助题记予以形象、贴切的描述,既为全文的写作内容规定了范围,又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五、悬念式
用题记创设富蕴悬念的,吸引读者,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湖北一考生2002年写的《五悔的选择》,其题记为:
作者在题记中设置三个悬念,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生发迫不及待阅读文章的感觉。作文题记的多种多样,远不止这几种。作文中精心设计好题记,能使文章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