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持之以恒论据名言篇一
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贪玩,不用功读书。有一天,他到野外游玩,见到河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用力磨着。李白很奇怪,就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一边磨铁棒,一边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所感动,向她深深行了个礼,回家发奋读书去了。([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明]陈仁锡《潜确类书》)
持之以恒论据名言篇二
前一阵子,日本知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的作品在美展出,有朋友去逛过之后,大失所望的表示:“这就是大师的作品吗?和一般人拍的作品没什么两样吗?”
相信这也是不少人对于部分艺文创作者被尊为大师,感到疑惑之处!
作品明明看起来很普通,为什么会被称为大师?
以森山大道为例,他最常使用的相机,其实是一般人也会用的傻瓜相机,而我个人以为,其作品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构图等技术性的面向,而是他本身做为摄影师,经年累月不断地在街头不断不断地大量拍摄所累积出来的经验厚度,这些东西贯穿累加起来的东西,才是森山大道作品的力量。
就像天天在报章杂志上写文章的作家,作品不可能永远保持高水准,人或多或少会碰到低潮或身体不好的时候,此时就算能坚持写作,作品水准也无法和平日的水准下相比。
从单篇作品的水准来看,一般人或许可以写出超越这些天天在报章杂志上刊登稿件的专业写手,然而,如果要一般人也和专业写手一样,天天周周月月年年的不断、不断地写,长期稳定地供稿给报刊杂志,无论阴晴圆缺,你家生小孩还是亲人生病,总之没有任何理由就是要不断地写,恐怕能够做得到的人就少了许多。
运动员也好,音乐家也罢,作家、摄影师…都一样,专家达人的强韧之处,专家与业余的差别,不在个别作品本身,而是在能否长期持续地,不断反覆做同样一件事情,保持一定水准,还能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简单的事情持续做,就不简单,专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说穿了秘诀也只有一点,持续不断反覆地做同一件事情,务求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纵然偶尔有失误或低潮,但渡过之后,却可以再攀高峰,且继续持续不断地做着同一件事情。
持之以恒论据名言篇三
20世纪60年代,一位韩国青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心理学。日常闲暇时,他常常到学校的茶座去听一些成功人士们闲谈,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学科的学术权威以及一些在某些领域创造奇迹的天才们。
久而久之,这位韩国青年发现了一个让他很难明白的现象:这些成功者们幽默风趣、轻松自然,对自己的成功也认为是顺其自然的事,而非有些名人所叙述的那样,成功跟“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莫非,我是被蒙骗了?那些人只是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我们这些还没有成就的.人?”韩国青年疑惑不解。
这个题目勾起这个心理学生特别大的兴趣,他随即进行了深入且实际的研究,最终表明,他没有错。1970年,他的毕业论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被其导师——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视为心理学界的新发现,并宣称这将在全韩国引起巨大轰动。
确实如此,没过几年,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发展畅销了。它不但鼓舞了许多正在奋斗的人,还惊醒了许多对“成功”二字不敢奢望的人。而其作者,那位韩国青年,后来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坐享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之职。
由此可见,上帝赐予我们的智慧和时间是足够我们获取成功的。只要对某一项事业感兴趣,并于实际中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发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获得成功,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但是如果不去做,将永远不会知道成功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目的。选定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终会明白,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总是坚持就会胜利。
持之以恒论据名言篇四
唐朝杰出的书法家怀素年幼时当和尚,见庙堂里陈列着无数书法精品,就立志练书法。而使他深感苦恼的是因贫穷而买不起纸张,于是他就种了许多芭蕉,用阔大的芭蕉叶代纸,并因而名其所居为“绿天庵”;他又找了一块木板,涂上漆,用树枝在上面写字,写了擦,擦了写,时间长了,木板也被擦得凹了下去。而被怀素写秃的笔更是不计其数,一枝一枝越积越多,堆得高高的,他把这些用秃的笔埋在一起,并风趣地称之为“笔家”。由于勒学苦练,怀素成为流芳百世的书法家。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他的《自叙》《苦笋》等字帖。
持之以恒论据名言篇五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