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抄加读后感篇一
闭上眼,走进大门紧闭的高家大院,《家》中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久久挥之不去。它触动了我心中的漩涡,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四角天空的大院演绎着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高家的这个大家族中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由此,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在这里产生。
首先浮现眼前的是高家长孙觉新,可以说在这部作品的七十多个人中他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了。我们可以看到五四精神对他的影响终究敌不过旧思想旧文化对他的荼毒。因为他的“不抗主义”,他失去了自己与表妹梅的爱情,迷失了自己的青春,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被害者。在家族的压迫下他没有反抗,当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的由头让瑞钰离家生产的时候,他是痛心而不舍的,但他依旧没有反抗,结果酿成了瑞钰在外惨死的悲剧,就这样他再一次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他的怯懦与“随和”让他成为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在我们旁观者眼中,他是可恨可气又可怜的。
与觉新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思想的是另一个突出的人物——觉慧。如果说觉新是水,他软弱、逆来顺受,那么觉慧则是火,激仰热情。“我是青年,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以这样的话告诉所有人,他要以自己的姿态活出自我,追寻幸福。“他不是一个英雄,很幼稚,用丹东的话来说是——大胆,大胆,永远大胆”这是巴金对他的评价。的确,他是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在他还没离开之前,他积极地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反帝反封活动,他将祖父交给他的书抛向大院,书架上摆满的却是《新青年》《新潮》这样的书籍。他猛烈抨击着封建家族,冲破着封建等级的观念,并且爱上了丫头鸣凤。他曾说过:“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绝不是我。”所以在鸣凤死后不久,他瞒着高家人,告别二位哥哥与报社的朋友后乘船离开了。
之后映入我们眼中的便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女性——梅、瑞钰、鸣凤。端庄的梅因为觉新而抑郁离世,贤惠的瑞钰因家族的争斗悲惨而终,善良的鸣凤也在觉慧的爱与主人的压迫下去湖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她们虽然地位不同,却都逃不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迫害。这些女角的悲剧让人们不禁去想中国女性就该这样了吗?对于她们的命运我是无比痛心的。
除此之外还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等等。他们无一不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也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这部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结局都震摄了当时青年人的心灵。并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它也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
睁开眼,从《家》中走出来。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也昭示着青春的可爱与美好,正如巴金常说的“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这本书融入了巴金的情感,代替了巴金宣扬和倡导了人道主义精神,成了旧中国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摘抄加读后感篇二
早就听说《正面管教》这本书非常好,是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我带着盼望之情翻看这本书,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通读下来,果然让我受益匪浅,真的是本好书。
“和善而坚定”这5个字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说到“在和善而坚定之中,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许多家长把“和善而坚定”,看成了非此即彼的两个词。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骄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小孩,对自尊的挫伤等,其实简单来说,和善就是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可以赢得孩子,让孩子得到尊严,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而坚定确实让我们尊重自己,并尊重当时情形的需要,减少赢了孩子而带给孩子的伤害,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了和善,和善和坚定才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是对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还没有更多的自我见解。
回想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做法离正面管教还有些差距。我们班的三个孩子因为上课表现好,我上课的时候许诺奖励给三个人每人一本作业本,可是作业本还没有发到。这三个孩子手里我就发现放在桌子上的作业本被撕了一半,我非常的生气问是谁干的,没人承认,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那个男孩的名字,我问那个男孩他才承认下来,我非常恼怒要给他的爸爸打电话,那个男孩默默的掉着眼泪,抽噎着这种无言的抗议,让我愣在那里,班主任老师说,这样的孩子一定要通知家长,这不是第一次,这孩子喜欢捣乱,上课也不认真听,可是看着孩子因为哭泣良久而胀红了的脸,让我觉得不忍心很难过,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这个孩子无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对于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好好管教呢?我想起了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话,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后来我有意无意的关注这个男孩,发现他有的时候上课表现的特别积极,他对同学也特别的热情,突然觉得以前总是关注他的不好表现,对他的一通批评,甚至让全班的学生笑话他,这是一件多么伤人的事情,也许以后我可以多在他身上花费一些心思,对他有更深的了解,给他更多的关爱,这样反而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让他担任一些语文活动的主要角色,给他更多的机会让他展示自己,当然前提条件是他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并且努力的把话课堂活动中的对话学会融入角色表演。或许这样的尊重让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在以后的课堂中,他总是努力的做好我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每节课的内容总是倒背如流,它的改改变让我为之一震,也让我明白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育孩子需要忍让,需要智慧,更需要尊重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不能一味的生气,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犯错误的原因,至关重要,在教育犯错误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有错必改的原则,不能骄纵他们,不然会积少成多,错上加错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先做好自己,并且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事情,与孩子们彼此尊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那么我和孩子们的相处一定会充满爱和快乐,促使我在教师道路上始终温柔而坚定的走下去。
摘抄加读后感篇三
活着,虽然朴实简单,但它赋予了生命一种责任,一种在于世的担当。因为活着,所以我们积极去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得忍受并且接受不同的命运,或苦难或幸福,都是活着的一部分。在爱与痛的交织中,在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始终都应坚强地活着。因为活着,生活就还没有走到尽头,就还有希望。活着之于人,是重要的,是根本的。
现实中也有不少人经历着富贵的“苦难”,类似的是。他们也曾经坚强的活着,不同的是,他们曾经在心理上崩溃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最后,希望的稻草,给予他们为生命运行的气息二努力对抗的勇气,重新用坚韧诠释活着的美丽。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爱,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伴随。当死神让我们最后一次回眸人生时,平静而从容地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
活着,也就有了盼头,活着,也就该珍惜,因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摘抄加读后感篇四
在这个寒假,我渎到了冰心写的《繁星·春水》这本书。
这本书是由许多一节一节的小诗组成的,所谓散文诗就是要散嘛!当然了,我很难看出这本书到底是要写什么。但诗人用词精美,简洁,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作者以简练的文字,写出自己一时的思想,而反应出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诗中的许多活都能引出我的无限暇想与深思,在深思中愈变得更加有趣。
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瞥么?这段虽没有直接写出生命,但最后一句让我突然觉得生命的意义值得我去思考。人,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上。有的平平凡凡,有的一无是处,有的光茫璀璨,但在人世间的嚣喧中,谁没有轻轻地离去?无论怎么样,生命终究会归零。何不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留在这世上呢?就像第十节一样: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啊!
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是啊,人需要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静静地思考,可在一生无数的嘈杂声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思考过呢?唯一的答案或许就在儿童的纯真里吧。
歌诵儿童吧,除了儿童,谁有那么纯洁的心呢?让我们像冰心那样,怀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为明天而奋斗吧!
br/>br/>br/>摘抄加读后感篇五
我知道。我看到了这故事,也许是在撒哈拉的沙丘迷宫里窥见的,也许是在一百公里外的河滩,也许在穷困者的帐篷里、撒哈拉威人的白房子顶上、西班牙的国家旅馆后厨,或者更多地方。但我清楚得很,是谁带我走进了沙漠。是陈平,三毛,执拗于对自由的追逐却从不缺少爱与陪伴的幸福女人。
我们相识于《等待》,诗里满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对三毛的悼爱······“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我只当这是一段忘年恋的陨断,不过自此,我便追随她,和她一起走进了撒哈拉沙漠,自恃聪敏地倒要看看是怎样的故事,竟能动容文坛。
甜尽了三毛的爱,终有那天,荷西带着万分的宠爱和牵挂沉进了海底。海是神秘的,也许正如他深爱的三毛,他这是彻底地潜进了爱人的心里去。
撒哈拉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我从未去过。我不知道。
摘抄加读后感篇六
心自由而人善。
三毛和荷西,逃不开的话题。
两个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样自由的心,同样善良的人,同样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举动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这个男人如此疯狂,令我敬佩,一股脑的冲劲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赏的是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学习来一步一步,亲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旁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规的目标,可是,谁又在乎呢?荷西不会,三毛不会,我也努力不会,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为远方。
正如三毛所说,她是幸运的,在每个人都只能活过一种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过好几种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惊险惊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开,甚至生死也当做寻常,的确,一切皆有因果。
我们看完这书都应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场里转一圈,沙漠里晃半生,或是游刃有余于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乐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于你,不后悔足矣。
当然,我们都有亲戚朋友,还会接触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诚以待,也都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人生交叉的那一点,其实也是美妙难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