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燕的日记读后感篇一
看到马燕的故事,觉得很神奇,也很感动。故事要从2000年左右说起,一个在中国贫穷小山村的小女孩因为在日记里表达自己对上学的强烈渴望,吸引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捐助,重返校园。
或许这样神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只有足够强烈的渴望才能创造奇迹。
从五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小姑娘,日记中流露出她对读书和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还有她深深的感恩之心,所以才会如此幸运,因为这本《马燕日记》,她重返校园,还帮助了很多像她一样的女孩子。
说真的,我们的条件没有她那么艰苦,想想她,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为了自己渴望的生活而努力。
《马燕日记》的第一部分是小学生的流水账,几乎都是日常琐事、生活点滴,看到第二部分,才明白是到了亮点,这是初中生的手笔,不再是单纯的流水账,更有文采,也更有思想。而看到马燕上大学,走出国门的部分,才真正看到了精彩之处,她能更详细的描述她的心路历程。
虽然这个女孩出生在贫瘠的农村,条件艰苦,但因着她强烈的渴望,不仅没辍学,反而能感召到爱心人士为她助学,甚至靠日记出版的版税供养她整个家庭和其他失学儿童。
命运对她是残酷的,出生在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但同时命运又是垂青她的,因为即使是现在,出国留学对普通人而言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是10年前。或许只有在你努力拼搏后,上天才会真正给你收获。
越到后来,我越能体会到她的感恩之情,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且特别的单纯,只有读书、学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没有其他的功利心。文中她因为不停被记者采访影响到学习而心生烦恼,只想安静读书。甚至在录节目时被主持人反复问到她的想法时,没有其他,就是读书。
而且让我也有一种感受,虽然马燕生活贫穷,但实际上她是沐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外,由于读书是由好心人士捐助的,她收获了无数善意、真诚的爱;在家里,她也收获了父母的爱。
虽然因为经济贫穷,她的父母也时常争吵,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我还是能感受到她父母是非常相爱的。因为她妈妈会因为爸爸牙齿不好说自己只喜欢吃骨头而把吃肉的机会让给爸爸,而爸爸其实明白妈妈的心思,所以即使是一块肉让他先吃,他也只会吃一点点,然后把剩下还很大块的肉都留给妈妈。她妈妈性格要强,爸爸生性木讷,但是每次争吵时都会让着妈妈。
我觉得一个男人并不会因为性格的原因选择退让,而真正让他这么做的理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爱,马燕的爸爸很爱她的妈妈。即使是在那个包办婚姻的年代,她父母的结合也有爱的成分,所以相爱的父母也能给到子女足够多的爱。
所以我觉得马燕是幸运的孩子,收获这么多的爱,哪怕成长过程中经济是窘迫的,但是精神是富足的。这一点非常可贵,也让我体悟到一点:养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是金钱,而是爱。我们真正能够给予孩子的,除了金钱,还有很多。
看完这本书,深深的感动,她的故事就像传奇,虽然她的日记能被自己的妈妈送给外国记者,甚至能被出版都是偶然事件,但是她的努力和从未停息的渴望让这些变得必然。
从未停息的渴望,永远都是最强的动力。特别佩服她,这样一位勇敢、坚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女孩,祝福她的人生越来越好!
马燕的日记读后感篇二
最近几天,应儿子的要求抽时间和他一起阅读了一本《马燕日记》的书。读完这本书,感触颇多。马燕出生在宁夏山区的一个女孩子。由于家庭困难,上小学以后就辍学在家,这期间,她将在新的生活点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她的日记给人真实,文章里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很大的篇幅,甚至有的只有一句话,但是她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这本日记,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西部大多数农村家庭女童渴望知识的真实状况。作为一名家长,在读完这本书后,感到有许多东西在我们的今后教育小孩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我们教育小孩有时未必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在提供较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的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好作风。
马燕的日记读后感篇三
马燕是宁夏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她上小学时,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并梦想重返学校。当她第二次面临辍学危机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法国《解放报》的驻京记者韩石(彼埃尔·阿斯基)在宁夏西海固采访时发现了她的日记。日记讲述了她的日常生活,她对上学的渴望,面临辍学时的担心,辍学时的痛苦,和她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韩石将日记整理后在巴黎出版,“马燕”这个名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
马燕非常爱学习。在她辍学的时候,她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一想起校园里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她非常不愿意辍学,非常向往学校里的学习与生活。
在韩石把马燕的日记整理出版以后,马燕更“忙”了。由于有许许多多的人关注她,记者的采访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上课时都有记者来采访。然而,为了其他贫困儿童,马燕不得不旷课来接受采访。虽然她接受了在上课时的采访,但她心里是极不愿意的。她在日记中是这么写的:“耽误课是我最不开心的事,希望再有事,最好别叫我耽误课。”
马燕的家庭生活非常艰苦。马燕的爸爸、妈妈穷得只能到宁夏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采集“发菜”来维持家庭成员的生活。要知道,那里的气候是非常恶劣的。因此,马燕的妈妈经常旧病发作,身体很不好。
非常有爱心。当韩石把马燕的日记出版以后,法国一些中学生感触万分,纷纷给马燕寄去了一些学习用品和钱。马燕得到他们的帮助以后,又把钱捐给了其他的贫困儿童,帮助其他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马燕很坚强。在她很小的时候,曾经下了场很大的雪,她父母都不在家,她们姐弟三个和她70岁的老奶奶去背雪,把一个井都背满了,因此,她家那一冬没有缺水。
妈妈读后感:
含泪读完了孩子推荐给我的《马燕日记》,和孩子一起接受着爱和感动,感动于马燕对读书的无限热爱,贫困没有摧垮她对知识的渴求和企盼,使她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积极进取;感动于马燕妈妈为孩子的艰辛付出,困难没有压倒这个没文化女性的意志和精神,虽然疾病缠身,却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艰辛劳作,执着地供养自己的三个儿女读书;更感动于国际友人对马燕及“马燕”们失学儿童的无私帮助,大爱无疆,在大家的帮助下,许多像马燕一样的失学女孩重返校园,爱心,使这个世界更加灿烂美好;最为感动的是马燕有一颗感恩之心,她能把自己的收入无偿地捐献出去,帮助他人,这便是爱的良性循环。
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分享情愫,同感动,共成长。
马燕的日记读后感篇四
大家有没有看过《马燕日记》。可我相信只要读过的一定会深受感悟的。怎么样有兴趣吗?那我就告诉大家马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吧!
马燕从小就想要读书可因家庭困难而不能像其他孩子们一样坐在教室里高声朗读。因此写下了一篇不太长的文章《我想读书》。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一件事。我就说,妈妈你有什么事就说出来把!别憋在心里,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说,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我就睁大眼睛望着妈妈,您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老农种田都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粮食是没有收获的。妈妈接着说,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顾不过来的啊!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哪我俩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儿能念书,女孩就不能念书呢?妈妈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学,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
我想上学。妈妈,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待在学校里学习,读书哪该多好啊!
虽然马燕没有用华丽的词句来修是文章。她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痛苦,马燕想要读书都不能,可有些同学让他读都不读。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好机会,长大了来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燕翔洞导游词范文
《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关于燕的成语大全
盐淹燕眼绕口令
一个“燕脂”解人难
茶马古道导游词范文
“我与燕大的故事”征集启事
“巴渝名家问云燕”征文大赛启事
马燕的日记读后感篇五
《马燕日记》中的马燕,家里有爸爸、妈妈、马燕和两个弟弟五口人,马燕的家乡是在宁夏贫困的山区,贫困的家庭再加上重男轻女,三年级辍过学的马燕又面临即将辍学的命运。但是马燕仍不向命运屈服,努力学习,坚持写日记,所以马燕的成绩总是数一数二的。
马燕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每个星期要走很远的路去学校,连一元钱的车费也不舍得花,都是和弟弟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学校里经常饿着肚子学习,丢了一支钢笔,都觉得很伤心。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马燕刻苦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她们家的命运。
虽然马燕的故事离我很远,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孩子。以前跟爸爸回老家,看到那里的孩子从上学那一天起,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几里地的学校去上学,每天要在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来回好几趟,遇上下雨、下雪天,就得使劲推着自行车。学校里夏天没有风扇,冬天没有暖气,小手小脸都冻烂了,只有语文和数学,没有英语、美术和音乐,虽然不像马燕那样艰苦,但和城市的条件没法比。
可我自己,窗明几净的`教室,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玩着心爱的玩具,读着有趣的课外书,还时而去吃肯德基,时而看电影,与马燕和农村的孩子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但是我却不知道珍惜,上课时和同学老说话,不注意听课,课后也不认真复习,还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东西,丢过的铅笔和橡皮不知道有多少呢,就连钢笔都不知道弄坏了多少支了,妈妈为此批评我,我觉得妈妈真唠叨,一支铅笔也就几毛钱。以后我要向马燕学习,改掉我的坏毛病,珍惜我所拥有的,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