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三步跨栏教案篇一
本节课中,本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我在本课的`导入阶段,我通过改变复习题的运算顺序,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呈现本课例题,将学生从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新知中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与冲突,使学生迅速地迸发出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更是一个尝试探究的过程。我让学生尝试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从中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运用一些错题来分析,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来进行讲解错误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并且总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节课上的节奏我觉得太慢,混合运算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多的习题,同时在练习设计类型丰富、层次合理,做得还不够。
三步跨栏教案篇二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6030=1800(米)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步跨栏教案篇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
三步跨栏教案篇四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是围绕着“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本文在写法上是通过叙述“我”的一次上网经历来介绍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和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并用:可以( )可以( )还可以( )进行语言训练,这一环节做到了读练结合,这样做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因此效果不错。
但我忽略了用课件演示(如何查阅信息、收发邮件……),这样学生的认知就不够深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使课堂效果更实效。
同时电脑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玩电脑中的游戏,画画图,看看片子。针对社会上上网玩游戏过度的情况,我却没有能借这个机会去引导他们,其实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网络的优势,要让它为我们服务,合理地使用电脑,让它成为我们的朋友。
三步跨栏教案篇五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写的是“我”家上网了,父亲介绍网络的一些情况,然后母亲带“我”上网,让“我”了解了一些网络的基本功能。
在学习完生字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文章大意。学生说出了这些。
我总结说:“总之,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上网的一些事情,是吗?”学生说“是”我说:“那课题完全可以叫《我家上网了》啊。”顺手把这个题目写在了课题的下面。结果学生纷纷叫起来:“不行不行。”
我说:“为什么不行啊?这明明就是一个意思的啊?”
学生说:“课文的题目把上网叫“信息高速路”,表达了作者对网络的赞美,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我总结:“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而我写的那一个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对吗?”
学生又说:“课文的题目用上了“信息高速路”,写出了网络的作用,是查信息的,不是玩游戏的。有人专门用网络玩游戏,是不好的。”
还有学生说:“课文的题目写出了网络的速度很快,因为高速公路就很快。”
还有学生说:“课文写的“信息高速路”用到了比喻,把网络比喻成高速公路,很有意思,吸引人的兴趣。”我总结:“这样写一下子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都想看看,这个信息高速路究竟是什么,所以这个题目比老师这个平淡的题目好得多。”
学生都乐了。
我们分析课文中所写的网络的作用,学生找到了
1、可以看动画(学生谈到了还可以看电视,还可以跳过广告,不过比电视的速度慢),
2、可以看体育新闻,动物天地,科技博览,音乐欣赏,
3、发电子邮件,跟人联系,
4、可以查阅资料……总之是应有尽有。发电子邮件还环保。
学生说到“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说明网络的作用之一是可以跟人随时交流。我没有单纯否定,问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然后说理由辩论。最后总结出这不算是一个作用,第3的联系就是交流的意思。所以联系就是交流的近义词。
让学生提问的时候,他们都说没有问题了。所以我把书上提出的问题抛了出来,“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
学生一开始不太了解从哪个方向去想,纷纷抓住了第3点可以联系。
我说咱们先想想,小村庄有什么特点?
孩子说了:“地方小,人少。”这个显然没什么脑筋。
也有孩子说了:“小村庄人离得近。书上说了一封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就好象小村庄隔壁似的,喊一句就听见了。”
还有的说:“买东西方便”等。很有意思。
课讲到了这里其实就可以结束了。我还当真要结束。李雪峰提出来说:“老师,刚才说的这些特点其实只是一部分,网络还有很多作用。”并用课文为证。
我突然发现,我竟然把课文的最后一段完全忘记了。——这什么老师啊?
不过话说回来,谁让它最后一段另外一页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