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劳动必要性论文大学生篇一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3~6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要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塑造和提升幼儿劳动实践素质的责任义不容辞。幼儿劳动实践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中心幼儿园近年来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幼儿劳动实践素质教育的“最优解”,实现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各年段、各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年段、班级学期劳动计划,同时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打通劳动教育的落地渠道,全面落实幼儿劳动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素质教育;实践探索
本文试图通过呈现本园在幼儿劳动实践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既对同等类型幼儿园提供参考和借鉴,也能从实践总结中进行思考和反思,进一步改进未来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活动形式、课程实施环境和课程具体内容等。
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是劳动素质教育的一大维度。幼儿最初的劳动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是劳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幼儿时期独特且必需的教育内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一)创设劳动素质教育环境是保障
幼儿劳动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劳动实践技能的训练、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生活态度的获得,还需在规范有序、安全适宜、真实自由的环境中切身体验和积累形成。因此,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并渗透劳动素质教育的真实场景是必要的保障。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充分渗透日常活动操作的方方面面并培养幼儿自主参与的责任意识,在本园的环境创设实践中,老师们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劳动公约。小班以老师为主进行设计,中班实现师幼互动绘制,大班则由同伴商量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图文并茂地制作生活活动操作流程图、班级生活常规遵守规则图,并张贴在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通过提示进行自主观察学习。具体而言,小班洗手间张贴如厕步骤图,盥洗室张贴漱口步骤图,饮水区张贴喝水流程图,活动室动手区设有“我会穿衣服”“我会穿裤子”流程图;中班寝室设“学习折被子”示意图,墙面设“照顾植物”示意图、值日生工作职责示意图等;大班则在阅读区设修补图书方法示意图,在劳作区设“学习系鞋带”“学习编辫子”示意图等。
幼儿園大环境对幼儿劳动行为习惯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参与班级劳动公约的制定,是调动幼儿在环境中的主体作用的表现;将生动形象的流程图、示意图作为环境创设的主导形式,是发挥墙饰、标识的隐形教育功能的体现;将洗手间、盥洗室、饮水区、寝室、阅读区等作为劳动教育引导的主要场景,是对劳动教育空间的充分扩展和利用。因而在环境中渗透劳动素质教育能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技能操作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我的规则我做主”的观念,并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帮着做”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及为集体和他人服务的意识。
(二)在生活环节中渗透劳动素质教育是基础
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使得幼儿的劳动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适时的、必要的、短暂的、轻松的劳动,但却未必能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和坚持长久的行为习惯。而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背景,在幼儿最易触达的、最熟悉的、贯穿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环节中辅以劳动实践素质教育,能使幼儿更易理解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在无形间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坚持和责任感。
为此,本园尽可能地开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幼儿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区域里实现劳动技能培养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在午餐环节,教会小班幼儿正确使用勺子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将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位置,自己漱口擦嘴;教会中班幼儿愉快进餐,专心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正确使用餐具(中班下学期用筷子),餐后主动整理餐具,收拾食物残渣,轻放椅子;教会大班幼儿会用筷子在规定时间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自己整理桌面,把骨头、残渣倒入垃圾桶,会擦桌子。通过阶段性的引导学习,使幼儿养成文明进餐的好习惯。
又如在午睡环节,引导小班幼儿在午睡前自己穿脱衣服、换睡衣睡裤、脱鞋袜换拖鞋,并初步学习整理,将衣物放在指定位置;引导中班幼儿独立有序穿脱衣服脱鞋袜,并换睡衣睡裤拖鞋,折叠好放在指定位置;引导大班幼儿迅速有序更换睡衣睡裤拖鞋,并将衣服鞋子整齐放在指定位置,有秩序上床。起床后,小班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穿衣服、鞋袜,并将睡衣睡裤拖鞋放在指定位置;中班幼儿能自己独立有序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叠好衣物放在指定位置,并初步学会折被子;大班幼儿能迅速穿好衣服鞋袜、系鞋带,并按要求将被子叠整齐,整理好床铺。根据幼儿年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技能要求,引导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自理能力。
劳动素质教育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过程,在生活环节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是最基础的途径,也是最高效、最持久的途径之一。同时,劳动教育与生活技能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劳动实践素质能在一日生活的场景下高效提升,幼儿也能在劳动实践中反过来学习到生活技能,形成细致、广泛、深入的相互影响。
(三)户外活动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延伸
劳动教育并非局限于具体生活环节的各项操作,应打破劳动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思维藩篱,丰富幼儿培养劳动技能的形式,强调幼儿获取劳动实践经验的多样性。其中,户外活动就是劳动素质教育的一种延伸。为了实现日常生活教育与户外活动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拓展劳动空间、增加实践机会;也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在减轻保育员和教师的工作的同时训练幼儿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自觉并独立完成自己所需,本园在户外活动教学中增设劳动教育环节。如每天在晨间户外体育自主游戏时,每班在操场各个角落增设一个衣架,让幼儿根据运动前后的需要,学习自己增减衣服,并自己将衣服挂在衣架上;幼儿每人每天自带一个水壶,运动中根据需要自觉按需饮用,游戏结束后幼儿要将自己的衣服、水壶自己带回班级放在指定位置。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劳动条件,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增强了幼儿的劳动能力。
培养幼儿的集体服务意识,提高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另一维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总目标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值日生工作是幼儿在园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值日生工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其次,其也能使幼儿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推进“值日生”劳动实践活动以培养劳动技能。每天坚持开展幼儿值日生活动,通过制定值日生轮值表让每一位幼儿每周至少有一次机会担当班级值日生,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值日生工作任务表,可以持续性地培养幼儿劳动技能。
比如:小班以图片的形式体现任务项,让年龄较小的幼儿通过形象的图片一目了然地认知工作任务;中班通过师幼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表的制作,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图文标识明确值日生的工作职责;大班则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自主讨论商量值日生工作职责、任务分工,并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同时,各年龄段的值日生工作也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制定不同的要求,如在午餐环节,小班的只需在餐前分发餐巾纸、餐具,餐后收拾盘子、杯子、摆放椅子等;中班餐前增设擦桌面,餐后增设收拾骨碟、整理桌面等;大班餐前增设分菜盘、分水果,餐后增设扫地板、整理班级物品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幼儿会开始尝试性、探索性地进行各项生活自理活动或家庭劳动,从中感受自身的力量,获得存在感。在这一重要的成长时期,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有效的引导及合理的培养,不仅能使幼儿劳动素质得到提高,还能加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也能促成其为他人服务的集体意识的形成,而服务意识的养成还能进一步推进劳动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首先,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当代幼儿劳动素质教育也应一直秉承“凡是儿童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的教育思想,坚持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将劳动技能学习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户外体育活动、点心、午餐、午睡、如厕等环节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同时拓展劳动素质教育场景、丰富劳动素质教育方式,将劳动素质教育渗透至除日常生活外的其他活动中,通过早谈、区域活动、游戏等活动,让幼儿通过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自我管理学习,使其在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有序的环境中体验“我能行”,实现实践锻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其次,开展劳动素质教育活动也需循序渐进,进行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引导,让幼儿由“为我服务”养成“自我服务”,进而学会“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幼儿劳动素质教育需注重从幼儿的興趣出发,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分阶段地练习。合理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幼儿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而通过劳动服务自我、服务他人以及与同伴协作劳动,则能使幼儿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体验劳动的快乐,从而爱上劳动、实现良好循环。
一直以来,本园通过长时间的探讨、研究、实践、复盘、守正创新、再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劳动实践课程。通过一以贯之的劳动教育,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劳动经验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素质。
劳动必要性论文大学生篇二
学校开设劳育课让我懂得了劳动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底层的劳动者并不让人瞧不起,他们每天都付出辛勤的劳动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劳育课改变了我的劳动观念,帮我树立正确做人生观、价值观及一个人对一份工作应有的态度。劳动教育能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培养一个人的生存本领,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学会劳动,学会怎样干活。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要想适应环境人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那股顽强的劲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劳动中锻炼出来的!人必须学会吃苦,如果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事无成,从古自今无论哪一位取得成功的人,他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重大科技新成就的出现本身就离不开辛勤的体力劳动,所以劳育的展开是必须的。
经过劳育活动,我们有艰辛的付出,也有劳动后的回报,我们付出的是体力上的汗水,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升华。欧文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恰是劳育活动,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真切与深入的理解。劳育期间,我们每天从事的'都是整理书籍、打扫一类简单的劳动,在这些岗位做的事情都很小,也很琐碎,需要耐心和认真,可能很多同学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总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有在每件事情上的认真负责精神,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做事情干工作的良好品质。
劳育活动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联系到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我们需要靠双手来创造生活,需要靠技能来创造明天,因此更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劳育使我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社会上的压力,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不要像以前一样轻视劳动。劳育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劳育活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做人的态度。劳育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新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劳育活动是我们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又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我们岂不“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应该像彩虹这样丰富多彩,不仅要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的劳动、活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习性,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寓知识于劳动之中,多实践!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与世隔绝,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竞争激烈,各个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都很高的,劳育活动恰巧给了我们一个锻炼身心的机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次劳动,一次成长。很感谢学院为我们安排劳育活动,使我们得以在劳动中逐渐成长。这一阶段的劳育活动,更增加了我在以后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了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劳动必要性论文大学生篇三
人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实现自己尊严和价值,去发挥和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让人类从野蛮低级转化到文明的高级,从以前的人治人的社会发展到法治社会。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人权制度也在随着不断完善,现今尊重人权和保护自己合法的人权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根本目的。故此,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是要经过劳动法律法规来实现实施的。我国第一部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越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出台积极体现出了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人权的保障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进展。
从广泛的程度来看,人权与人权保障牵连到诸多方面,比如,法律、道德等,那么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人权与人权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上相互的关系谈以下此问题。
我们大家人人都会要求自主、自由,还会要求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舒畅,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都是认得本性所来决定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就要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去加以改变,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历史阶段,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发展,只有在法律的改变下,使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超理性与和谐。
只有靠法律来保障与维护我们大家追求的利益都和他们的利益又很的关系的(马克思)。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人权就是要受道德支持的,在现今的生活中,人权的利益必须只有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所规范的法规才可以得到保障。什么样的群体一个人,会享受到什么样的人权,那么怎样去确定与保护人权呢?那就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的并且我们还要借助于国家的意志去实现。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的方式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得到认可。因此说,我们所追求的人权就是法定的群里和义务。人权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就如马克思说过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律本着人类权利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要为人权的实现为使命。人权的保障是我们国家法律的重要事情。在现今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的国家早就以核心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系为纲要。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权保障体系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与法律人权离不开的,因为它是人民人权的保障书。故此,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主要是以保障我们劳动人民人权的保障体系的子系统。
一般的来说,理想的人权与法定人权的实现是处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那么就会受到社会法律、经济等限制的。人权分为:应然权利、法定权利与实然权利三种,这三种的人权的本身也是在相互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劳动人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方面才可以的。
(1)商品市场经济的情况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2)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物质发展得越快就越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越高,同时劳动人民想要实现人权的性能就会越大。
(3)社会法制等规章制度要点的重要性。法律是人权的主宰者,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让其保障人权的法律实施。
(4)劳动人民人权意识的水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劳动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劳动人民不会使用自己的权利或是从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种表现就是对权力的放弃,所以劳动人民要做到主动去争权利,并且提高对法律、对权力的认识,去实行民主,拿起合法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而努力。
总之,劳动法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保障满足人们的`实现,那么就标志着劳动法成功的实现了人权的保障,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互利的,两者的彻底实现是不现实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去保护保障人权,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要先实现人权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止,例如,公共利益上的等。但是从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人民的权利起到了很大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劳动法也在随之不断地改善着,也在不断地适应到新的人权当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法律的人权保障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好,劳动法也会对劳动人民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完美。
[1]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j].比较法研究,2009(06).
[2]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辨析——兼评我国企业劳动规章法律制度[j].北方法学,2009(03).
劳动必要性论文大学生篇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作为培养人才,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如果所培养的人才,社会责任感基础薄弱,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可能颠覆民族、国家的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个院系,其中1家高职和9家本科院系,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年级为大一到大四,其中共青团员355名,党员55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从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如下。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在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责不起来――无法负责”;“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没用――负责任没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是吃亏”。这些都是对责任感的肢解和歪曲。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重点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2.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许多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很少。调查显示,对“你入党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只有50%的人选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48%的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而2%的人选择“为了个人荣耀”。
3.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择业方向时,有24%的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有24%的学生选择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有15%的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或国外工作,而只有10%的学生希望自己到西部工作。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
二、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党组织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从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入手,才能发挥出高校党组织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作用。
1.舆论引导
一种积极的代表历史潮流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舆论是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推动社会生活的积极变化。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联合校园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网络等现代社会舆工具,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积极的利用社会舆论巩固大学生已有的责任行为,使这种行为逐步强化为行为习惯,这样,基层党组织通过创造强大的优良社会舆论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认识与责任行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
2.环境熏陶
高校党组织需要树立环境育人理念,环境是“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路径,也是很有效的育人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形成优良的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道德评价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使人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成为主流。这样可以把校园软、硬环境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出来。
(2)优化社会大环境。高等学府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党组织积极主动地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所在城市的党委政府加强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建比较自由活泼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心情舒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承担全面责任。
3.强化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提供制度保证。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把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并辅以相应的赏罚机制,是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必要制度保障。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责任认识要想不断巩固,必须与一定的制度约束相结合,与一定的赏罚机制相结合。这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
4.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实现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园文化活动、旅游、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献血、义务劳动、家务劳动、为希望工程捐款,智力扶贫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这些活动每个学期都进行,大学生自觉自愿参加,这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大学生的激情、青春朝气与活力,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根本路径。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认识了国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磨炼了意志品质,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伟大,科学技术的重要,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为国家尽忠,为家庭尽孝,为他人尽爱,为社会尽责。
5.典型引路
典型诱导法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大学生提高责任认知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本质上是仰慕、向往英雄人物的。先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非常现实、十分直观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是激励鞭策大学生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园媒体中开设了“工大人风采”等栏目,专门用于树立正面典型,报道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人物。因为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所从事的活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通过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使大学生们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效仿。典型诱导法将抽象的道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和仿效,具有形象生动和可接受性的特点,是高校党组织应该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好方法。
6.自我教育
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仅通过外部教化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这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实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投入,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
三、结语
作为高校党组织,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完成人生目标的转变。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探索,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以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即培养出“德才兼备”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3):43.
[2]杨笑卉.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9,(5):332.
[3]曾庆璋.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j].南方论刊,,(7):32.
劳动必要性论文大学生篇五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进取参加劳动。胡锦涛同志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经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当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我。劳动中,我明白了许多自我的不足之处。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团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团体的温暖和自我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我。而此刻,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景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能够起到必须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构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并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终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齐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仅有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我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仅有自我体验了才会明白。自我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仅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经过自我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我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一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所以,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必须要让父母过上幸福欢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当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进取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