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实践报告的实践计划执行情况填篇一
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将哈尔滨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适宜”的奋斗目标和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局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三大需求旺。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左右,连续15个季度增长速度超过13%,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8%,削减水、气污染物排放0.53和1.5万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50%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0,同比提高20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发展日趋协调,支撑条件得到加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大灾之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7.5亿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增加值增长17%,机械、医药、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第1000架erj145支线喷气客机在哈交付使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黄金周以及哈洽会、制博会、糖酒会等一批大型展会相继举办,会展、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8%。扩权强县,加大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东北区域“4+3”合作模式得到加强,东北亚区域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逐步升级。大顶子山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苇亚铁路全线贯通,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三环路哈阿立交桥等工程开工建设,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调整改造步伐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稳步提高。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稳步推进,预计国家批复资金申请报告的46个工业国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占总投资的48.7%,22个项目竣工投产,6个项目完成验收。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8.5亿元,五大工业新区初步形成园区相互呼应、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东轻、哈轴等重点企业改制重组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非工业企业改制重组正在启动,企业配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2%。
城乡居民实惠增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预计分别达到117、182、135和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部城镇居民。城市低保人员20万人,月人均补差额115元,实现动态下应保尽保。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11.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351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投入资金3400万元,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所有区、县(市),参合率达到94.1%。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22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76%。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21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233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6处,新建沼气池9890个,建成新农村示范住宅200多座,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尽管哈尔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与同类城市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还比较多。
二、2008年计划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保持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2008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水、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分别削减3%和1%。
为实现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工程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亿公斤左右。突出“良种繁育、规模饲养、疫病防治”三大重点,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养牛超万头、养猪超5万头、养禽超50万只、养羊超万只的专业乡镇或养殖合作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龙凤山、倭肯河、友谊等大型灌区建设,利用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旱改水”30万亩。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增加农机总动力550万千瓦以上,机械作业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以县域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乳制品、畜禽产品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支持国家、省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抓好已经确定的八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培育经营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协会为纽带,推动“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大发展。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122万人,培训农民工35万人。
加快农村公用事业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争取2008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1500公里以上。抓好试点村、镇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道路建设,尽快形成镇村相连、村屯相通的农村道路硬化主骨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0处,解决1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整合集约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增加值增长15%。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重点产品为依托,培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把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强,把食品产业进一步做大,把医药产业进一步做优,把化工产业进一步做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好4g15发动机、250兆瓦等级燃气轮机、生物工程产业基地、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重点监控工业投资项目100个,投产达产项目5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实施产业科技支撑战略。
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增长点、储备一批前沿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哈兽研兽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哈尔滨市,支持哈焊接研究所优质焊材国家工程中心二次能力建设,哈药集团现代中药粉针剂国家工程中心、动物细胞制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轴集团特种轴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工具精密复杂数控刀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
建设以机电、汽车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壮大医药食品集中区,改造提升化工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整体提高县域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严格执行园区规划,做好产业细划,突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规划开发区铝镁合金工业园、平房航空产业城,完善呼兰大学城和地理信息产业基地、香坊出口加工园区建设。加大力度,整合资源,规划风电产业研发和建设。制定工业布局导向政策,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支持布局优化调整,有序推进老企业向专业园区搬迁集聚。
(三)围绕第三产业壮大规模、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开放带动、市场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以上。
发展金融服务业。
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发力度,争取更多国内外银行在哈尔滨市设立分行或代表处。推动江海证券在增资扩股基础上实现综合性经营。支持哈商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谋划建设群力金融商务区,制定鼓励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发挥地方金融的整体合力,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现代物流业。
认真落实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实施意见》。组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高层论坛,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业企业融合、项目对接搭建平台。加快公路总枢纽、新香坊集装箱节点站、龙运物流园区及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外包服务产业。
落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培育服务外包大企业,加快黑龙江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和哈尔滨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发展会展旅游业。
提升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会展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各种会展窗口,吸引中外客商和游客,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13%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7%以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亚布力旅游度假区、以劳模主题公园为重点的太阳岛风景区西区、龙凤山风景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工农业旅游项目。
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东鹏肉类、尚志宝兴农产品、金谷粮食等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鼓励城市连锁经营、超市向农村延伸,支持农村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老社区商业布局,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四)围绕强化投资需求拉动,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
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50项,10亿元以上项目15项,推进重点项目100项。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大项目,实现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路网改造、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成高子至宾西铁路、哈齐城际铁路、群力热电厂、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水源地污染防治、何家沟综合整治、群力新区开发、危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做好哈尔滨西站、轨道交通一期、三环路西线跨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35个以上,10个项目通过验收。
拓宽投融资渠道。
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争取国家和省把更多的项目摆放在哈尔滨市。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争取与开发银行再签署一个额度在200-300亿元的合作协议。加大金融和资本运作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快融资改革和创新,扩大专业性融资公司的领域和规模,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积极谋划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增量、整合存量、挖掘潜力、促进合作,解决土地瓶颈制约,增加土地收益,为基础设施大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放城市建设投资领域,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强化项目谋划生成机制、推进协调机制、监管服务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实行市领导研究大项目推进工作的例会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在地统计、在地考核”制度,完善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五)围绕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优化进出口结构上实施突破。
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以及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等有利政策,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巩固日、韩、港澳台等传统优势引资市场,有计划的开拓欧美市场,逐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招商代表处。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积极寻求同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合作的契机,面向关联性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产业链、价值链招商,点对点招商。按市场原则策划、包装项目,统筹、合理确定园区定位,形成以市开发区为主体,各类园区为补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内部竞争最小的园区发展格局。完善招商引资责任、激励和重点项目服务机制。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强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扶持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对俄、对韩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全面优化出口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汽车、医药、电子产品、电站成套设备、深加工农副产品等商品出口,扩大生物制药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落实扶持政策,建立重点出口商品跟踪制度,制定《哈尔滨市出口企业奖励管理办法》。
(六)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
加速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着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重点耗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关停200兆瓦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户。加大分散供热锅炉联片并网改造力度,淘汰50台7兆瓦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
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出台《哈尔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建设依兰、方正等3个风力发电厂项目,新建、改建3个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建设市开发区和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专业园区,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8%。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
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实施,文昌污水处理三期、延寿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投产运行,双城、阿城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建设,群力、平房、信义沟、松北松浦、呼兰、太平中水、污泥处置、文昌配套管网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哈药、哈高科、省生物一厂、东轻、华尔、气化厂等6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竣工运行,三精制药、济仁药业、中石油哈石化分公司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
强化政策引导。
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产业化项目最大限度地支持;加大监控力度,对违法和超标耗能排污单位加大惩治力度,实行严打重罚;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将节能降耗目标当成各级领导的头等任务来抓。
(七)围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及农村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审批效能,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深入进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行政机关领导问责暂行办法,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未改制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物业供热、供排水、公交等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对已改制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实施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跟踪4户企业的试点情况,加大国有股分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等。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改革,落实国有农场的补助政策,促进国有农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好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申报落实工作,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八)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务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制定出台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式安置,力争充分就业社区新增5%以上。落实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社保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训高技能人才7000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0万人、188万人、139万人和70万人。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城保与农保之相互衔接、顺畅贯通间的通道,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巩固城市低保制度,完善住房、教育、就业、供暖、供水、供电、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展就学、法律援助、劳动力输出等农村救助工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组织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县级计生服务站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建设,加快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推进哈尔滨艺术中心、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和省、市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做好大冬会各项筹备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调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全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切实化解影响全局、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不稳定因素,努力营造安全保障型生产生活环境。
实践报告的实践计划执行情况填篇二
——2014
年
1
月
15
日在常宁市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常宁市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14
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3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争创全省经济十强为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突出民生改善,突出优质服务,突出开放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业强市、品牌旺市、文化活市”战略,加快“四个常宁”建设,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年来,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2013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21.48
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
10.6%
,低于预期目标
1.4
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06.92
亿元,增长
35%
,达到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8.99
亿元,增长
13%
,低于预期目标
2
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
13.63
亿元
,
增长
16.16%
,高于预期目标
5.1
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9.63
亿元,增长
25.1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153.31
亿元、
52.74
亿元,分别增长
17.1%
、
24.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785
元,增长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222
元,增长
17.8%
7
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
5
项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因国际、国内经济下行,投资、消费拉动不大,有
2
项低于预期目标。
18.1:43.6:38.3
,工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国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工业产值稳中有升。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1
家,总数达
125
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7.8
亿元,增长
12.1%
54.3
亿元,同比增长
30.7%
。金猫水泥、鑫裕矿业、春兴科技节能技改见成效。金翼
10
万吨粗铅、硫酸锌化工企业整合正在抓紧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粮油作物扩面增收。全年粮食播种
125
万亩,较上年增加
3
万亩,总产
50.7
万吨,同比增长
4.17%
,实现“十连增”,首次跻身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市)行列。夏收油菜
37
万亩,总产
4.49
万吨,增长
6.2%
,落实冬种油菜
38
125.13
万头,存栏生猪
79.33
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
0.4%
和
4%
。出笼家禽
1604.5
万羽,存笼
1169.44
万羽,同比分别增长
0.05%
和
1.16%
。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
3.09
万吨,增长
11.55%
。油茶烤烟加快发展。引进中联等
6
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总数达
23
家,全市垦覆油茶林
6.5
万亩、新造
3.3
万亩,同比增加
0.6
万亩。落实烤烟种植面积
5.09
万亩,同比增加
1.27
万亩,收购烟叶
13.7
万担,增加
4.7
万担,创税
3600
18
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
9
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全部完成,广济水库、洋泉水库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
三是三产发展态势良好。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
138
万人次,综合收入
3.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2.7%
、
34.6%
。庙前中田村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天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专家初审,石马地质公园、印山广场、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瑶寨文化博物馆等工程正在实施,“山·水·寨”的品牌日益凸显。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零售市场仍主导消费品市场,“家电下乡”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商贸物流繁荣,“万村千乡”市场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华岁国际商贸城、湖南茶油批发市场、尚邦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金融业稳定发展。全力打造金融强市,启动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城建投公司融资能力增强。
79
个,完成年度任务的
131.7%
;深度开发
36
个,完成年度任务的
144%
10
亿元。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国家转移支付资金
1.75
亿元,水松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获得省级资金
8000
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获得中央资金
4488
万元。抓好后续跟进,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全年实施重点工程
68
个,总投资
187.13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54.02
亿元,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
57.2
亿元,占计划的
105.9%
。中国五矿金铜项目
8
月
26
s214
、
s320
线改建、中医院、常宁二中迁建一期正在抓紧施工。
紧紧抓住湘南大开发、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狠抓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项目
63
个,到位资金
33.8
亿元,同比增长
14.5%
27
206
件,政协提案
122
件,重点建议和提案基本办成。发展环境不断好转。狠抓机关服务,推进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政务服务不断加强。
全年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4
个,投入资金
2.11
2
座,敷设城区管网
37.6
公里,用户达
7000
余户,日均用气量
2200
18
个建制镇总规设计和
7
个“美丽村庄”规划编制。开展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规划。“城乡环境卫生同治”、“网格化管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有效改善。
9798
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5480
人、困难对象再就业
1632
人、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
1061
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
100%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7300
人。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九连调”,发放养老金
31099
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参保城镇居民
1.47
万人,发放养老金
361.73
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达
46.63
万人,发放养老金
5970.58
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保障范围
597
人。社会救助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提高到
274
元、
120
元,分散、集中五保供养分别提高到
2400
元
/
年、
6200
元
/
120
套廉租房、
300
套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
611
套,农村危房改造
800
34.65%
,达到衡阳市中等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年新增教师
337
名。强化对全市
101
73.44
万名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
99.82
%,统筹基金补助共
13.26
万人次,补助支出
24386.7
万元。开展
65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体检人数
6.63
19
位,民调考评在全省排名第
27
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全面加强。科技、国防教育、人防、统计、物价、市志、新闻出版、文物、档案、妇女儿童、工会、共青团、宗教、侨务、对台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2013
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保持良好态势,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还有待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不够,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二是重投资轻监管。园区进驻好项目、大项目不多,园区企业效益不够理想,有企无税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保障要素制约经济发展。土地储备不足,企业融资困难,项目建设环境仍不宽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14
2014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4
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衡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目标,全面打基础、抓改革、优环境、促发展、保民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
2014
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1%
,达到
245.8
亿元;
——财政总收入增长
11%
,达到
15.14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
,达到
138.99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5%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41
‰以内。
2014
年我市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更好发展、民生更大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10
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3%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10
万吨粗铅和硫酸锌化工企业整合工作。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5
万亩,垦覆
6
5000
5
座小(二)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浯溪河治理,启动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实现乡乡通自来水。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继续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抓好小农水、移民后扶、农机推广、新增粮食产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
三是推动发展现代服务业。
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加快“中国印山”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扎实抓好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义山自然保护区、天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印山广场、石马地质公园广场、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罗桥田野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启动青市生态园、陈家洲生态园建设。推进水口山红色旅游和工业遗址旅游项目实施。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壮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强银企对接,解决企业融资瓶颈。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衡桂高速通车,瓦松铁路、茶常高速立项建设的交通优势,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抓好华岁国际商贸城、湖南茶油批发市场、尚邦物流园、常盛物流驾培中心、建材大市场、万村千乡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服务档次,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70
个,总投资
200
亿元,年度完成投资
60
亿元。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动态,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省投资计划笼子,重点争取西部政策延伸县、新能源示范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新型化城镇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大政策性项目,积极争取农林水利项目、常茶高速等工交能源项目、公安局、法院等政法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大项目招商力度。
以“一区一园”为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央企、全国500
2013
年
1
号议案,杜绝“以土地换设施”,停止
bt
招商模式,强化闲置土地管理。努力激活民间投资,特别是大力引导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对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挂帅、责任单位包干的工作责任制。强化进度管理,突出抓好项目审批、开工、竣工等关键节点。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行联合审批和全程代办的工作方式,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和开工建设。加快金铜项目、瓦松铁路建设。充分利用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优势,争取对我市项目、资金的支持,扶持一批技改项目和接续替代产业。抓好大宇锌业、华兴冶化、宏兴化工、志辉冶化等企业整合入园。支持天衡实业上市。加快宏发玻璃、润华新材料、一品新能源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实施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等农田水利建设。完成s214
、
s320
省干道改造。
加大项目融资力度。
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的力度。要着力壮大融资平台,整合资源,扩大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加强银企合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继续加快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科学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抓好城市规划年度计划与实施,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山水园林城市。
在市域项目建设上发力。
继续推进市区主干道建设,抓好东一环、南一环、南三环、北一环等城市干道建设,力争年内打通一环主干道。加快宜水新城、玉虹豪庭、莲花新区、青阳新区、南门湖、北门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能源建设上发力。
加快广济水库、洋泉水库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城区110kv
、板桥、新洲变电站的建设。加快城市供气管网安装,尽快实现城区管道燃气全覆盖,抓好衡阳至常宁的管道燃气主管网工程建设。
在市政基础建设上发力。
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步伐。加快城区雨污分流,确保雨污排泄畅通,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启动城区第二水厂、砚池山公园建设。推进城区公共停车场、免费公交停车场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和路灯亮化建设,美化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在小城镇建设上发力。
抓好城乡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继续抓好城镇供水、集贸市场、垃圾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农网改造、乡村公路、村部建设以及城乡环境卫生同治等各项工作。加快官岭、洋泉、柏坊、荫田、白沙、庙前等中心、边贸集镇发展。重点抓好水口山工业生态新城规划和建设。加快松柏自来水厂供水、松柏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步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各项民生和社保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坚持就业社保优先战略
7100
人。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使用监管机制。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振安实验中学建设,力争完成常宁二中迁建一期、六中新校区建设;全面落实教育黄线第二批项目计划。强化校车管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市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力争年底竣工。启动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村卫生室施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歌剧院、老年公寓、体育运动中心的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国防教育、科技、普法、人防、统计、物价、史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保障、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各项工作。
三是继续开展社会创新管理。
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好民调走访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各位代表,
2014
2014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实践报告的实践计划执行情况填篇三
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育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实施投资与消费并重、开发与开放并举、保护与发展双赢、城乡和区域一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健康、协调和快速发展的态势,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稳定性和协调性逐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13%,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30亿元,增长2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4亿元,增长22.6%。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3%。粮食总产335万吨,增长27%,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77亿元,增长12%,畜牧业增长10%,林业增长11%,渔业增长20%。转移农村劳动力17.7万人,增长2.5%;实现劳务收入13.6亿元,增长19.4%。农机跨区作业面积452万亩,共组建农机合作社227个,完成“三代”面积712万亩。10个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初见成效,启动“三带百村”建设工程,30个中心村建设有力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6%。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3亿元,增长16%,利税8.5亿元,增长16.4%。上海风电设备制造、多宝山铜矿一期、北大荒100万吨矿泉水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5亿元,集聚和承载功能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服务业繁荣活跃,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5万人次,增长18%,旅游收入增长13%。五大连池景区综合整治和名镇建设扎实推进,获中国旅游文化名镇称号。引进试车企业80家,组织承办省级以上各类会议183次,聚集消费人员增长20%。
投资、消费、外贸同步驱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5亿元,增长30%。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对投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市91个重点项目开复工79项,完成投资185亿元,增长48%;省重点产业项目开复工18项,完成投资40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64亿元,增长17%。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预计实现32.8亿美元,增长15%。成功举办了大岛经贸洽谈会、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盛安公司4s店、阿州建材市场等境外项目进展顺利,浮箱固冰通道建设完工,境外土地开发95万亩。落实招商项目122项,到位资金81.7亿元,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20%。
民生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50元,增长22.8%。低保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每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97元和187元。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事故起数减少13%。森防连续11个防期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工业经济拉动不强,缺乏高科技项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率不高,对外贸易结构不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安排
2012年,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从不利因素看,欧债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依然不足;国内经济发展虽然总体稳定,但仍面临经济发展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重压力,经济金融领域的各类风险增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有利因素看,国家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主体功能区、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兴边富民、沿边开放等战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我省继续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这些都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
按照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市政府提出的打好“四张牌”,建设“一都三地”魅力黑河的发展构想,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考虑与“十二五”规划发展速度相衔接,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0%;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
三、2012年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转方式提升经济总体质量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好主体功能区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森林、林地、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完成平山等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争取工作,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救治保护。加强防洪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续建黑河城区、嫩江北大营等防洪工程,推进孙吴县山洪沟治理和嫩江县前进水保项目区建设,加快以“黑河四岛”为重点的黑龙江干流国土防护工程,以及讷谟尔河、乌裕尔河、通肯河等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退耕还林、沙金过采区和尾矿综合治理与复垦,深入实施“五年绿化行动”,完成造林面积37.5万亩,争取把我市地方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天保工程,到2015年,使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8.3%。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农林绿色食品、林木精深加工、北药种植、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接替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资源消耗管理制度,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资源消耗管理,建设绿色矿山,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再生资源利用试点、废旧资源和危险废物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推进县(市、区)开展森林碳汇经济试点,研究出台发展碳汇经济优惠政策,开展碳汇交易。培植优势财源盘活存量,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植优势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围绕矿产品深加工、绿色农林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抓好改造升级工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利用能源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逐步形成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载能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增量,培育后续财源。以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培育和壮大一批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特色产品为核心、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抓好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和检查,督促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消耗行业落后产能,加大矿山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力度。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推广清洁能源、绿色节能照明设备、节水生活用品。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降低1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和发展物流、试车、会展、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抓住我省水稻、玉米战略北移的机遇,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坚持以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着力抓好产业化发展、局市共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切实改变多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力争产业结构由“十一五”的44:18:38调整到27:27:46,形成三次产业优化合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育产业壮大经济综合实力认真实施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五大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农林基础产业重点推进中兴牧业、玉米深加工、完达山鲜奶、佐源精制糖加工、嘉兴木业等项目建设,壮大蓝莓、网箱养殖、沙棘等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北方绿色生态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矿产支柱产业推进多宝山铜矿二期、铜山铜矿、文革山铜矿、争光岩金矿、东安岩金矿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10万吨铜冶炼及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矿业经济实力。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火山博物馆、锦河大峡谷、瑷珲古城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中俄画家村、中俄北方影视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边境风情游、火山游、历史文化游三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外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积极参与俄资源能源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布市建筑装饰大市场、重汽4s店三期、50万吨水泥粉磨站、油品储运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加快黑河口岸物流园区,瑷珲进出口加工基地物流中心以及嫩江、北安等物流园区建设,构筑现代物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开工上海电气风电设备制造二期、凯迪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继续推进多晶硅、节能建材、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切片等新材料项目,加快小江生物制药、水飞蓟加工、北药中药饮片二期等新医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云计算等信息产业,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116个市级重点开复工项目,力争开复工率达到85%以上,投资完成率达到80%以上;全力抓好27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全面完成省下达工作目标。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深做细做实矿产深加工、煤电化工联营等一批重点谋划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早日落地实施打好基础。成立项目生成研究机构,抓紧谋划生成一批质量高、潜力大、内生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和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提高项目服务管理水平做好向上争取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抓住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搞好对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规划,争取更多支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争取铜山铜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东安岩金矿等一批矿业项目尽快核准。加快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省、市两级项目会办,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五)抓开放构筑中俄合作高地全方位打造“两国一城”,抓住国家加快沿边开放带建设和实施兴边富民政策的有利机遇,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对俄工作的意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围绕资源、能源类商品扩大本港过货量,努力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将黑龙江文化大集活动打造成为国家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集会。与俄互办“旅游年”,共同搞好旅游项目推介和建设。加快对俄通道和沿边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旅检码头二期、气垫船专用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吉黑等国省公路收尾工作,力争嫩黑公路主体工程通车,完成黑嘉公路黑河至逊克段大修工程。加大景区机场和北五铁路推进力度,争取开通“长三角”及省内伊春等支线航班。(六)促改革提升科学发展动力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模式,培育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规模经营主体。
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做好国有林场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继续实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孙吴和逊克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文化体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群众艺术馆、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和优化组合。加强矿业市场管理,搭建矿业开发平台和矿业权交易平台。(七)惠民生建设幸福新家园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强化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医疗费最高限额和大病医疗补助标准,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慈善事业。落实好国家各项补贴政策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各类群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争取农村初中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政策支持,继续发展学前、高等和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卫生机构“三网四化”管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各类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发展体育、广电、老龄、残疾人等其它社会公共事业,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落实好市政府提出的十二项民生实事。(八)优环境创建魅力新黑河打造生态园林城。
强力推进“三城联创”,继续完善道路、亮化、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开放创新城。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倡导包容、进取、开放、创新的精神,建设中外文明兼容、中俄文化并蓄的国际现代化口岸城市。打造休闲度假城。加快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完善游、购、娱、食、住、行等基础设施,创建全国性休闲度假和康疗养生旅游胜地、独具魅力的中俄边境风情体验城市。打造文明诚信城。实施文明机关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打造、交通环境整治、文化环境建设等工程,全力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培育健康向上、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平安和谐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抓好森林防火,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完善社会应急体系建设,维护安全稳定的边境秩序。进一步推进和谐黑河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各位代表,2012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扎实进取,为推动全市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实践报告的实践计划执行情况填篇四
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将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局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增长速度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2003年以来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3.5%以上。三次产业均衡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12亿元、771亿元和1011亿元,分别增长6.5%、16.5%和13.7%。三大需求同步增加,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增长26.7%,增幅创12年来最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5亿元,增13.5%,增幅为9年来同期新高。海关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1%。市属外贸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24.7亿美元,增长23.1%。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18.3亿元,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7.3,比上年提高16.4点;实现利润36.8亿元,增长13%。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达98.7亿公斤,连续三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克服了价格走低等不利因素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完成产值206.7亿元,增长7.1%。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农户8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589.5亿元,同比增长16.7%。工业优势产业不断强化,规模以上机械、食品、医药、汽车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70.8亿元、65.8亿元、29.7亿元和45.1亿元,分别增长19.6%、6.9%、14.7%和16.1%。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会展、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接待旅游者2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171.9亿元,增长40.2%。
区域发展活力增强。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列入国家计划的50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项目已开工46个,累计完成投资45.8亿元。哈大齐工业走廊五大工业新区启动区完成投资104.0亿元,142个入区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0.0亿元。国企改革进展顺利,三年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累计改制企业1726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外商直接投资3.7亿美元,增长19.6%。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55.3亿元,增长52.3%。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建成通车,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获国家批复立项,磨盘山水库供水一期工程实现向市区供水,大庆至哈尔滨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区划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区面积增加到7086平方公里,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实惠增多。
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0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4405元,增长9.9%。最低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从360元调整到590元。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510户最低收入家庭以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等形式提供了廉租住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社保工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新增15.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12.0万人,工伤保险新增13.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下应保尽保,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到82元,低保对象20.2万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试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投入资金17.3亿元,硬化道路1567公里,新建供水工程185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304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了第28届“哈夏”音乐会和“中国俄罗斯年”在哈尔滨的系列活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投入资金1.3亿元,改造中小学校d级危房339所,改造面积25.8万平方米。投入4500万元资金对20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成功举办首届“哈科会”,打造了冰城又一张亮丽的名片。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75亿元,增长23.2%。启动阿城和尚志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增至4个,参合人数达122万人,参合率84.9%。人口自然增长率2.8‰。大冬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在十一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分获奖牌总数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尽管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改革滞后,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市场化程度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工业行业间运行绩效不平衡,亏损压力增大。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方式落后,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脆弱,气候异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四是扩大投资难度较大,建设项目融资渠道狭窄,外来投资规模偏小,重点项目建设缓慢。五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群众看病贵、子女上学难、低收入和困难群体面还比较大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2007年计划安排
2007年是我市发展改革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对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夯实基础,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5%,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4.5‰,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为实现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亿公斤左右,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2200万亩。加快发展畜牧业,建设一批养牛超万头、养猪超5万头、养禽超50万只的专业基地。深入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测土配方工程,建设1个万亩和13个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特色园艺农业和生态农业。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大型灌区续建、水库消险、节水示范、城市防洪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建设高等级农村公路1000公里,争取尽早建成镇村相连、村屯相通的农村道路硬化主骨架。农村饮水工程打井150眼,扩大自来水覆盖率。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建沼气工程20处,新增户用沼气池9000个。深入开展市直部门对口帮建工作,力争试点乡(镇)、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继续推进12个小康示范镇建设,抓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发展县域经济。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一批乳品、肉类、皮毛绒、禽蛋以及饲料、生物制药等精深加工企业。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矿产采掘和加工制造业、绿色能源工业,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培训农民工30万人。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能力,重点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工业投资项目,强化工业优势发展格局。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推动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中,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扩张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引导优势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推进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完善和延伸龙头配套、精深加工、节约循环等三大类产业链。鼓励中小企业向产业龙头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推进工业大项目建设。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国债项目建设,力争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甲醇扩建等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工业国债项目竣工投产30个以上。围绕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60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hf9乘用车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0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调整完善工业布局。强化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定位,把好项目入口关,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建设,力争3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招商引资协议入区项目50项,协议投资额30亿元,30个项目建成投产。
(三)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服务业。
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强重大基础性、功能性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
以冰雪旅游和避暑消夏旅游产品为依托,以会展、节庆活动为推动,抓好重点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全面实施旅游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天恒山风景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落实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协议,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行业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整合资源,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龙运物流园区、新香坊物流园区、粮食物流中心和禧龙物流等项目建设,提升物流业的整体水平。推动江海证券成为规范类券商,支持市商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逃废债企业通报制度。
加快城乡市场建设。
重点建设和扶持哈达农副产品、东鹏肉类等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推进麦凯乐购物休闲广场、新透笼购物广场、中央红集团连锁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600个,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四)加快大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倾斜,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老城区路网升级改造、两岸交通“瓶颈”、城市扩张环路支撑、居民饮用水安全、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全力推进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何家沟综合整治、城市路桥改造、群力新区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通村通乡公路、人畜饮水井、小城镇、村级活动场所等项目的投入。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建设项目转化。以专业园区为载体,谋划一批实施整体搬迁、系统改造、促进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继续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在地统计、在地考核”制度,加强重大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管理系统,形成从开发、储备、建设直至竣工的重点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开行的合作,开行贷款要更多地向大项目倾斜。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重组,开辟存量引增量的融资渠道。加强银行、证券、信托、担保等地方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把握国家投资取向,争取省和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升开放水平。
以国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区位、人力资源、产业等优势,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上实现新的突破。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领域。推动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对俄、对韩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同东欧、非洲等国家的经济往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境外投资。加快与国内各地区的区域合作步伐,实现优势互补。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六)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中试服务、信息对接等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成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39项。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培育和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自主创新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活动经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投入、运作和退出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成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加强资源节约和利用。
编制节能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节能监测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天然气利用,加快风能、太阳能、核供热等能源开发,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哈热、哈发等企业节能工程建设,建设西南部集中供热、太平集中供热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项目30个。着力对市开发区和呼兰利民、双城、宾西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试点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抓好群力、平房、文昌三期、松浦等污水处理以及城市水源地保护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三沟”清水长流。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依法限期治理超标和超总量的重污染企业。启动松花江沿线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推进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矿山植被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七)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为重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加快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政策,逐步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政府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并实行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的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转换体制、创新机制为目标,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战略重组,妥善处理职工内欠等遗留问题;基本完成尚未改制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监管,健全企业监事会、业绩考核、财务监督等制度,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推进国有公用事业类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改制。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和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继续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乡村正常运转。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降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门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工作试点。
(八)切实把民生改善放在重中之重,努力创建和谐哈尔滨。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突出社会事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把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11万人。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机制,在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向乡镇和村延伸。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保证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再就业培训、灵活就业等补贴足额到位。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确保存缴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参保办法,将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解决私营企业员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关停、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教育、供暖、供水、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更有效地缓解困难群众的特殊困难。
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加快城区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建设,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严格规范招生、考试、分班、补课及民办公助学校等办学行为。继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抓好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县(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和支付范围。深入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加强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大冬会”基础设施建设。
实践报告的实践计划执行情况填篇五
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将我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县各行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宏观指标,紧紧围绕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基础、上项目、快发展、建小康”这一主题,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大项目牵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非国有经济带动,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大和畜牧业两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品牌经济、劳务经济、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指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并且圆满地完成了“十五”经济规划的各项工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快发展、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1.1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5.9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亿元,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8亿元,增长11.9%。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显著
2005年农口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免两补”政策,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862万元,良种补贴626万元,切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种植方面,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玉米131万亩,大豆135万亩,水稻28万亩,高效经济作物6万亩。粮食总产在灾年取得丰收,达到21.7亿斤;在养殖方面,全县生猪、黄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了164万头、18.9万头和92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1.9%、7.6%和9.1%,畜牧业产值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3.7%;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创收5.6亿元,培训农民工84367人。
(二)工业技术改造取得实效
一年来,工业战线把技术改造作为启动停产企业的有效途经认真加以实施,先后完成了哈尔滨仁皇药业巴彦兽药厂改造项目、兴隆水泥有限公司扩产改造项目、巴彦亚麻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改造二期工程项目、巴彦纺织有限公司扩产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盘活了闲置资产,安置了下岗职工,启动了停产企业。全口径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8.9%。
(三)财政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在税收方面,财税部门认真贯彻税收法规,大力挖掘税收潜力,做到应收尽收,使财政收入达到了9429万元,同比增长10%;在支出方面,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基本满足了支出需要,实现了城乡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和失业保险按月拨付,满足了公用经费需求,保证了国有企业职工并轨资金需要,财政支出达到37644万元,同比增长26%。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
(四)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全县依据大项目的生成、运作、推进和落实四项机进,共引进项目54项,到位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41.3%。引进的万兆绝缘金属项目、糠醛生产项目、兴隆油厂启动项目、思特博二期扩产项目为我县工业振兴积攒了后劲。同时,兴隆金锣、太行水泥等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完成了巴洼线、巴兴西线4条通乡公路、3条通村公路、57座桥梁建设任务,改造了巴彦镇东西郊公园、北直路、商都、北郊和巴彦港江畔公园,完成了巴彦镇内主干路人行道硬铺装和25条巷路白色路面改造任务,改造了兴隆镇龙须沟,建设了巴彦三高5000平方米宿舍楼和食堂,洼兴中学和兴隆二中6500平方米教学楼、武警中队和消防中队3300平方米综合楼。
(六)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650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56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用于住房、教育、通讯和文化娱乐支出明显增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6214人,发放养老保险金2800万元,为特困群众和受灾户发放救济金1000多万元。
过去的一年,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用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向上争取支持等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解决经济增长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有财力总量低等突出矛盾。
二、2006年计划安排及重点工作
按照县委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考虑我县今年在第一产业方面的稳步提高,在第二产业方面的发展和第三产业方面的活跃,以及实现各项计划指标的可能,全年预期目标为:
财政收入实现10090万元,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870元,增长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100元,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7亿元,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亿元,增长11%。
为了实现上述预期目标,今年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将通过大力发展加工经济、粮食经济、牧业经济、劳务经济“四大板块”经济,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优化。在发展加工经济板块方面,要以兴隆金锣、太行水泥、哈高科油脂、西集淀粉、巴彦镇粮油酒加工群体、德祥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全力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发展粮食经济板块方面,要以叫响巴彦绿色大豆品牌、绿色食品品牌为主线,以“两高”大豆、高淀粉玉米和绿色水稻种植为核心,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严格操作规程,提高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在发展牧业经济板块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牧业富县”战略,反弹琵琶抓生产,通过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黄牛、大鹅产业,加快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扩大养殖总量,叫响绿色生猪、绿色大鹅品牌,巩固全省牧业大县地位;在发展劳务经济板块方面,采取政府组织引导、举办劳务输出大集、民间组织引领带动外出务工等形式,进一步拓展流转领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小产业,使之成为四大板块经济的重要补充。
(二)加快存量资产的整合和盘活,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紧紧围绕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畜禽加工等优势产业,认真清理、整合全县工业企业闲置资产,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政策,采取资产债务回购、长期租赁等形式,激活现有企业的闲置资产,全力盘活以橡胶、亚麻等为主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和机械厂、包装印刷厂、钢铁厂等工业闲置资源。
(三)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实施多元化融资,加快兴隆、西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采取争取上级支持、财政投入、吸引投资和利用民资多条腿走路的办法,筹集资金,加快园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园区的“五通一平”,为吸引项目入园打好基础。同时,依托农牧资源优势做好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绿色饲料、生猪、黄牛、大鹅精深加工等产业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
(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发展战略,调整教育网点布局,改善聋哑校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造13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制度,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鼓励连片开发改造旧城区,加快城镇商住综合小区建设。推进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供排水工程和5处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启动巴彦镇自来水改造工程。加快城镇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和净化工程建设,提升城镇品位和档次。
各位代表,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2006年和“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