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邓老师的教案实录: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下课铃响起)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像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像,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枫林 点评)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七、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诗的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表现愉快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总结学习方法,引导自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枫桥夜泊》,采用什么学习方法?
(1)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这首诗的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感情。
2、引导自学,这节课我们也用上节课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暮江吟》)
3、提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二、汇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从这首诗中懂得哪些内容。
2、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引导讨论: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3)作者抓住哪个中心词来描绘?
(4)从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组讨论,交流。
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2、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指导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4、各小组练习朗读,全班评议。
5、背诵这首诗。
四、补充画面,理解意境。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有哪些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
2、你能否画出“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画面?试试看,把它画下来吧!
3学生作画。
4、评比点评。
五、体会学法
六、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日暮残阳江水
愉悦
夜晚露水新月
心情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八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枫桥夜泊教案第二课时篇九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