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非理性繁荣的心得体会篇一
很是遗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但是一向没有列入阅读重点。还是先让你和我一齐分享下这本书绝妙的闪光点,也许更为适宜: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产也会出现较快上涨。(这个观点对于中国股市和解释还是具有说服力的)。
自由市场的一个基本缺陷就是: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着道德标准的衰退,直到一些丑闻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来。(麦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奖金分配,对这个法则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贷款人无抵押贷款超过2年半收入,传统上就认为这个人贷款过高。(比较我们这天按揭总款,这个数据保守的让人感到夸张)。
美国按揭28/36原则:抵押借款不能超过贷款人总收入的28%,贷款人的贷款总额不得超出总收入的36%。(看看这个数据,你也许会冷汗淋漓)。
股价是由真实价值推动的。(想想你对股市的看法,你对股价的看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我还只能说这本书比较精彩。他够不上对笔者的震撼。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很久以来,这个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对房地产具体项目的论述,而是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关于城市和关于行业经济的论述。正是基于对这些领域的理解,以及心得,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维:
中国从改革开发3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房地产收益率为6%/年,股票是10%/年(一个上海的房地产商人的统计数据,他有一个专职的股票理财人,他的合作伙伴经营者上海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在20笔者所在的企业以前试图引进这个商业项目,到目前为止,他是笔者接触到非核心区最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这点在这天笔者仍然十分确信)。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过8%(没有确切数据,但是能够看到成型的图表),1982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6.42%(一年期,且没有包含88、89年期间银行保值储蓄的保值率),中国平均贷款利率约为9%(一般而言存贷款利差在2—3%之间),cpi年平均增长率为6.1%。
业,往往会一个项目失败,导致整个公司倒下的原因。从公司规模来说,万科是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但是相对于李嘉诚先生来说,万科显然仍然属于穷人,因此两者行为差别就显现出来,万科被迫对地王进行开发,而李嘉诚则能够停止投资,搁置开发等待开发时间来获利。
上面我们探讨的是绝对富裕与相对富裕的投资案例。因此纯粹的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穷爸爸和富爸爸】只是给你编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美丽传说,当然这种传说在你身边或许可能真实存在。但你必须要相信,这个会是极少数个案,而不构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径。
因此对于股市和楼市,书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因为前面超多的论证而显得更有说服力。就是分散投资,让自己变的象富人一样进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状况下,运用时间杠杆来调整你的投资策略和节奏,不要相信你的智慧去给市场博弈。作者罗列的美国股市20多年时间证明,基金仅仅能获得股市大盘正常的盈利,当然这点也能够说明,在中国几乎无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现实状况,英雄不是总会出现的,在这个多方博弈市场,即使英雄也会发出好汉难敌四手的感慨,英雄就这样被消灭的。
当然文章的多数推荐,仅仅针对那些相信自己仅仅是这个社会普通大众一员的群体,对于自己智慧具有相当自信的人,也许本文观点可靠性就显得不值一文。依照笔者的经验,投资策略对于个体的价值并不大,比如你在去买一只股票和去买黄金或者20去购置房屋,你仔细分析后,你会发觉其实他们收益率都大致相当。当然如果全部存入银行你会发现你的亏损,这仅仅是你把周期设置在6年时间,如果再向后延续一个6年,或者两个6年,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无比小的。
非理性繁荣的心得体会篇二
梳理了学术界对市场泡沫,实现理性化的一些尝试。即第11章,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和第12章,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第11章考察了有效市场理论。
第12章讨论泡沫使其常备提及的投资者感知理论,即公众对于一些重要事实常常后知后觉,这些“事实”或令人质疑,抑或早已为市场所知晓。
个人认为,作者在这一篇里面主要阐述了有效市场理论和通过投资者的自身的学习,并不能有效的去解决市场的非理性。原因有二,第一,是有效市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理论,和现实的市场,有很大的一个出入。第二,投资者学习的很多常识,其实和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学习来的这些事实,本质上来说,也算不上是学习,顶多就是投资者根据他们的投资经验产生的关于未来的直观想法。种想法是泡沫经济反馈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在泡沫当中,无法去学会避免泡沫的方法。
非理性繁荣的心得体会篇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非理性繁荣的心得体会篇四
也就是第13章,探讨了投机性泡沫对于个体投资者,机构和政府的启示。针对当前脆弱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对政策改变的迫切需求,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帮助,个体投资者尽可能的避免泡沫破灭的风险后果。
在呐?蠢矗作者在本章中提出的一些建议,更像是一些学术性的建议,与实操层面的措施还存在距离。比如第一项建议是,货币当局应当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作者在书中提到,“当认为股票市场估值过高时,货币当局采取小幅度,但又是象征性的利率提高政策是有用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向公众阐明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泡沫。但货币当局不应当通过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试图促使泡沫破灭”。第一,首先这个观点货币当局未必能够接受。第二就算是当局接受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个度的拿捏也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股票市场是非常敏感的。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意见领袖发表有利于市场稳定的言论”。作者在书的前面部分已经论证了,大众对于专家的相信,是有科学根据的,或者说有据可查的。但实际上,意见领袖也经常这样做。但从效果看在市场崩溃的时候,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于稳定市场的作用非常有限。作者给出了第三个建议,是制度性的鼓励,建设性的交易。个人倒是认为这一点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建议,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控制欲较强的政府,恐怕到时候这一点也很难执行下去,比如我a就经常以保护投资者为由头对交易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也就是面对市场剧烈的波动的时候,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加大市场的交易力度,或者给出更全面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关停交易。但是这和,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熔断机制是相悖的。第四点建议是,公众应该得到更多的对冲风险的帮助。简单概括的说,就是你的资产如果是做多的,那么应该有一部分做空来帮助你来对冲风险。第五点建议是储蓄和退休计划的政策应该现实考虑泡沫的存在。结合我国的国情,应该是我们在进行养老、教育储蓄时候,应该考虑到当下资产的泡沫情况,和未来的泡沫情况。比如我们当下有一套帝都的房子,估值在千万。从普通人的收入角度来看,千万资产对一个人的养老和教育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这个千万是一个泡沫,后面如果出现了泡沫的破灭,千万变成了百万,甚至不可变现,那么到时候你的养老,你的教育是如何实现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现金储蓄的习惯。
作者在最后还给出了其在诺贝尔奖上的演讲,叫做投机性的资产价格,作为本书的一个总体的一个概况和总结,但内容过于学术性不太好理解,所以,本次没有细读。
几点感触
1、第3章,房地产价格历史说明,房地产并不是一直上涨的一个资产。作者在这一章用几个小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思路,住房价格的历史长期走势;实际住房价格总体上并未呈现长期上行趋势;实际住房价格并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非理性繁荣的昨与今;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2、股票市场并不总是一个长期高效的投资市场,或者说是长期最佳投资的唯一选择。作者在书中提出,以30年非重叠历史看。股票的收益不总是高于债券投资的收益。因此个人应该加强对债券投资的,认知与学习。
通篇来看本书的话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去理解非理性,非理性的成因,非理性的历史,以及如何去解决非理性的学术性书籍。在这一点上,本书其实与市场有效理论更相似,都更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所以本书内提到的所有内容未必具都是真实的,或者说可借鉴的意义。
但是从道与术的层面上来说,其在术的层面上虽然指导意义有所欠缺,但在道的层面上来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给我们了一种新的思维的启迪。总来说还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非理性繁荣的心得体会篇五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够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就应改正成这样:从此刻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必须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必须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