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一
第一次看《雷雨》,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是看话剧,也因为看了那部剧,让我产生了看原著的冲动。
《雷雨》从开始作者就暗示着这个是一个悲剧。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在作者的笔下,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周家大院,上演了一个封建家庭的伦理悲剧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冲对四凤执着,繁漪对感情的选择。代表着封建思想的鲁侍萍、鲁四凤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周冲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他有着自己的执着,却不知这是另一个悲剧。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她狂热地与周萍相恋,即使那是不被允许的,但那是她对周家、对那个社会的反抗。
一整部剧,就在那场雷雨中落下帷幕,作者给了整个故事一个完满的结局,周朴园的专横、自私,使他最后孤独终身,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场雷雨,猛烈地开始,又倏然地结束,留下雨后水滴的声音,让我们细细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二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过于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书中的主人公原本名叫吉哈纳,年过五旬,是一位绅士,虽说是地位显赫,但家境却也不宽裕。由于生活的清闲,这位绅士爱上了骑士小说,而且已经走火入魔,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别人读小说,都只当消遣,对小说的情节多持笑料态度,而吉哈纳绅士则截然不同,他对骑士小说中的的荒.唐故事深信不疑,对小说中的骑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全副武装,漫游世界,去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消灭一切邪恶的,残暴的力量,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名留千古。于是,他从老屋里找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祖传的一套盔甲,并异想天开地用硬纸做了一个面盔。可惜不太结实,他没办法,只好用铁皮条重新做了一个,这才将这面盔的事情算是完成了,接着,他又找来一匹老马,然后美其名曰驽马难得,趁着给马取名的东风,他又给自己取了个骑士般的名字,唐?吉诃德。然后又无比荒.唐地请一个客栈老板为他受了封,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游侠骑士之旅。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可谓是滑稽透顶了,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美丽的农家女当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当做被实施了魔法的堡垒。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台?曼?拉的唐?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纳。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唐?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唐?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唐?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
我个人在觉得堂?吉诃德在滑稽之余,上文所体的追求梦想的精神,也的确是蕴涵在他的内心当中。对唐?吉诃德这个看法,在嘲笑之外却也带着一种淡淡的敬佩。毕竟再经受了重重挫折之后还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的确是百里挑一的。这种精神,唐?吉诃德如果运用得体,不去追寻什么骑士道,而去专注于其他的事业,我们也很难否定他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为此,笑过之后,却也为他深深的惋惜。
本书中一些所谓的配角也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浪子回头的费兰多。费兰多故事本可以诉说一下,但在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也就不再提及了。还有善良聪明的神父。高明睿智的参孙学士。以及同样傻但对主人忠诚的骑士侍从桑丘,桑丘算得上是本是中的第二大可怜人了,被堂?吉诃德的“花言巧语”骗得了桑丘的信任。使得桑丘答应做了唐?吉诃德的侍从。从那以来我们的桑丘就没少受苦,在客店里被人用毯子包起来扔来扔去的戏弄,又被大家一起把他蒙在鼓里把他当作一个笑料,但是桑丘却以惊人的毅力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谓堂?吉诃德口中的“海岛总督”而坚持着。就凭这份坚毅,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小丑角色投去钦佩的一瞥。桑丘直到最后也被蒙在众人设计好的圈套里。他虽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海岛的总督(实际上是一个小镇),但自始至终,因为唐?吉诃德给他开的骑士玩笑而被迫去做做一件件的荒.唐事。
《堂吉诃德》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则,堂?吉诃德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每一个深刻的读者,都会在这位大名鼎鼎骑士的荒.唐行为里,看到他的执着而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他从不从背后捅刀子,更不用说用下流的中伤和恶意的诽谤来进行战斗了。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一些非公开的场合,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譬如,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我以为就很难看到堂吉诃德“公正”的品质。
《堂吉诃德》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三
《昆虫记》是一部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用毕生精力所写的传世佳作。打开这部著作,就如同走进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昆虫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以前,我对昆虫并不十分喜爱,尤其对一些长相怪异的昆虫更是敬而远之。然而,当我看到《昆虫记》,立刻被书中生动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在法布尔对昆虫生活习性的细致观察和刻画下,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虫子形象跃然纸上,妙趣横生,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一幅幅昆虫活动的场景: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换来一个月在太阳之下的歌唱;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让敌人惊慌失措;狼蛛的两颗毒牙是它的“杀手锏”,可以立刻致猎物于死地,而狼蛛的宝宝从小却不吃食物而以太阳的光线为能量……看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昆虫生活习性,让我不禁感叹昆虫世界原来有这么多的奥秘啊!同时,我也感受到昆虫与人类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它们同样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为生存而努力拼搏。虽然一些昆虫的生命非常短暂,但它们仍然会辛勤地劳动、繁衍后代,活得非常精彩,让人油然而生对昆虫的怜爱之情。
让我们足不出户,在文字中与昆虫亲密接触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真是非常了不起!在学过的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里,就讲述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非常着迷,经常把昆虫装进衣袋仔细观察和研究的故事。他从不理会别人的嘲笑,也从不向困难低头,他用毕生的精力穿行于昆虫世界,记录昆虫的生命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昆虫。他的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让人敬佩!
小小的昆虫,蕴藏着大大的学问。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探索和发现。今后,我要以法布尔为榜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且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
《昆虫记》读书笔记700字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四
《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内容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对比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
《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
“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习《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五
目送读书笔记中许多学生对心得体会方面的写作不知道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章,以前看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她的文笔让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诉,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心痛。一直以来都以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读书太少。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们我的爸妈。这么久了,现在才发现你们是那么的容易满足。一条信息,一个电话,都会让你们开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够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对亲情的遗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党员干部读书笔记篇六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给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找了一位仆人桑丘,并将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作品,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过于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书中的主人公原本名叫吉哈纳,年过五旬,是一位绅士,虽说是地位显赫,但家境却也不宽裕。由于生活的清闲,这位绅士爱上了骑士小说,而且已经走火入魔,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别人读小说,都只当消遣,对小说的情节多持笑料态度,而吉哈纳绅士则截然不同,他对骑士小说中的的荒.唐故事深信不疑,对小说中的骑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全副武装,漫游世界,去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消灭一切邪恶的,残暴的力量,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名留千古。于是,他从老屋里找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祖传的一套盔甲,并异想天开地用硬纸做了一个面盔.可惜不太结实,他没办法,只好用铁皮条重新做了一个,这才将这面盔的事情算是完成了。接着,他又找来一匹老马,然后称其为驾驭难得,趁着给马取名的东风,他又给自己取了个骑士般的名字:唐吉诃德。然后又荒.唐地请一个客栈老板为他受了封,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游侠骑士之旅.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可谓是滑稽透顶了,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美丽的农家女当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当做被实施了魔法的堡垒.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台曼拉的唐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纳。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唐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唐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唐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一些非公开的场合,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