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一
这节课,我由生活中的情景——日落引入,让学生发现地平线和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做一做”进行应用,最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陈晓峰(江西省宁都五中)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操作交流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直线、线段,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射线,由于已学习过直线,对无限长已理解,所以在教学射线时,我通过复习直线、线段,电脑出示射线,让学生自己概括射线的特点、表示法,通过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各自的特征。重点放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让学生仔细观察画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是怎样组成的,为抽象、概括并理解角的概念作好准备。学过角的各部分名称,所以接着通过图形直观,让学生自己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实际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拉动角的一边或同时拉动角的两边可以改变角的大小。电脑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看到角的运动轨迹,为量角作准备,也使学生看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
运用多媒体中移动的功效,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直接比,可以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开的程度有关,间接比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四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在ppt上演示画线的过程,并让学生跟我一起体验将弯曲的毛线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段,请学生指一指说一说,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动手用纸折出线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线段的表象特征。接着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我将课本的第一道判断线段习题有机的融合在学生动手折线段的过程中,使得习题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并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练习3、4、5题,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整个过程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先通过猜想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把巩固的环节全权交给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完成对线段的深刻感知。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五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我顺利地上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教学案中“课前预习与导学”这一部分,情况良好。上课后先信息反馈进行评讲,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如何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接着以《海上日出》图创设情景,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小“练习”进行应用,最后通过“例题”“课堂检测”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2、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小练习之后我及时地进行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一下子找到切入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教学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讲得过多,学生被动的接受,思考得不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对于我们学生的情况,初三的教学始终没有摆脱灌输式教学,尽管课上也让学生自主操作、思考,但老师讲的太多,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也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思考,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3、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实情,在备课时都要考虑。在选题时不仅要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要照顾到基础好些的同学,适时选做。对于有些题可以适当地进行变式训练,拓展灵活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我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希望能和学生们一起共同进步,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七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展开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闪光点: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四要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本人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和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抽象和简化,便与研究它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和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第一环节用现实生活中日出这一景观,让学生享受美的情境中,在充分的想象中,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让学生画出两种不同的日出图画,美术的图画让学生看见了生活中的美。但在教学中本人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另一种图画是抽象的数学美,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首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让学生自己画出日出情景,接着合作交流两种日出的图画,这样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4、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渗透。教学第一环节中,学生画出两种不同的画面后,及时反馈,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我班田文洁同学由于偏科、数学底子薄弱,我发现她在画图中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避开,老师意识到她画图中可能有问题,我便走到她面前,与她交流,启发她如何着手,并且诱导她从数学角度思考又该怎样画,这就给了她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还有看见胡海林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问:“没有思路吗?”我启发引导后,让他和同桌交流,让同桌再帮助他。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新课讲解(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1)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讲述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时,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即交点的个数及点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在讲概念时,提出这一个问题:“通过回忆刚才画出日出的图画,同学们发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各自有什么特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学生很容易得出交点个数,及时抓住探究过程中这一创新的“火花”,给予欣赏和激励,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经验。在讲d与r的关系时,复习了上节所学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我构建的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老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由于学生间认知上、情感上的差异,这一部分教学很多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即d与r关系很难表述,甚至想不到,所以曾多次激励学生谈独特的见解。
(3)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新知识是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在获得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即讲完两种方法后便出示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又得到充分体现。采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本节的重要内容即本节的重点。
4、注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我发现冯成同学的第二种方式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到的,并且讲述很好,过渡自然。因此异常兴奋,我与同学们同时鼓掌,即达到高潮。充分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练习)
1、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度适中。
2、练习量适中,题型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3、注重分层教学和能力培养、持续发展,设计了必做题,选做题。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除了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知识外,还用表格的形式又展现给大家,让同学们再次回顾、反思、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总结本节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以及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等理念。
不论从新课程理念,还是教学效果来看,这都是一节比较满意的课。另外,教学过程凸现双基,目标落实,教学结构完整有序,层层推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都随处体现,教师对知识的精益求精,让这一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对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合作无疑又为学生间的友谊注入新的动力,作业设计分层教学,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当然,这节课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语言有待锤炼,在整节课中,老师的提问过于频繁,其中不乏有很多较好的提问起到点拔、引导作用,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必要的,且提问时废话较多。
二、时间分配的不太合理,练习时间稍有不足,因前面内容即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识占用较多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分层教学处理练习就显得仓促。
三、板书不够规范,因本节书本没有例题,所以应在黑板上板书作业格式,这样在以后作业中有格式示范,书写规范。
四、教学过程不太注重数学思想渗透,例:创设情境中画图,导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要启发诱导学生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语言锤炼,要注重分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
总之,这是我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或者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浅薄认识。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教学反思篇八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陈晓峰(江西省宁都五中)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