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一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美术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单纯技能训练较多,忽视了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的教学误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一般美术训练的照搬,而是依据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对美术资源进行咀嚼、消化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那么美术教学课程构建的方法与手段都要围绕此目的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这里的“一专”就是“要专”,即要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艺术领域有专长;“多能”是指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尽可能具有多方的能力与办法。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四、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五、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加了对幼教工作的认知与信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我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要进行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二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热爱劳动思想,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校深入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各班主任每天都安排学生打扫课室清洁,少先队大队部对学校公区的卫生保洁进行了安排,要求负责班级学生每天早读前到公区打扫卫生、午读前到公区进行保洁,时刻保持校园、班级的整洁。通过开展校内清扫、保洁活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激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班级、校园的清扫、保洁活动当中,养成不乱扔垃圾、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的良好劳动习惯。
通过本次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以整洁的环境来推进学校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仔细清理每一处场地,以实际行动诠释“劳动美”。
州城街道中心小学“劳动美”社会实践
活动方案
1、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正悄然地、势不可挡地向我们走来。而对这样一个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是促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今世界,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尤其显得重要。
3、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二是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开发有机食品与农业产业化逐渐在中国变成现实,让小学生正确理解有机农业的基本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活动地点:农村种植基地
活动对象:1-5年级小学生
1、情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悟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感情,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如温室菜棚的出现使蔬菜的生产基本不受节气影响,可以四季供应等。
1、实践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正确与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参与实践,就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科学》课、《劳动》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参与实践中,请科技人员作现场示范,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实际。如菜棚拉秧,先请科技人员讲解为什么要拉秧,接着进行现场示范。学生再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悟到了拉秧的基本知识和要领。
2、主动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提高学生科技素质能否有效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心理因素的充分发挥。我们首先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深入田间,欢迎学生到农村实践。其次学校采用激励机制,在学生中开展评比展览活动,这样做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获得了农业科技知识,而且获得了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
3、协作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合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立足社会发展的自身的要求。在农业实践中,有些劳动靠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几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在参与现代农业实践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平时、农忙季节等帮助家长参与劳动,动手实践,认真听取家长劳动经验介绍。
州城街道中心小学“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在社会实践中,技术员是技术操作的示范者,特色农业经验介绍者,教师和学生则是模仿者、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家庭学生是自主实践者,农业新科技的传播者,教师是监控者、辅导者。在科普活动中,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构建了“农村—学校—家庭”的活动模式,由学校在村委的帮助下,确立“农业科技实践”的模式,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先到田间学习、实践,然后回学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消化,到图书室寻找理论根据,丰富实践内容,最后回到家里利用庭园开展小养殖、小种植实践。
总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种三点循环、不断滚动的实践模式和这些直观新颖的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也使只知书本知识的学生大开眼界,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达到我们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500字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2000字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三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说”“动”并行,在“说”“动”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能力课程学生们“说”与“动”
[正文]: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课一般。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学生面无表情,教师声嘶力竭;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也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活动课就是要“动”——动手与动脑。当然,“动”的前提就是“说”,“动”了之后还要“说”——交流。“说”与“动”的统一,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上课之道。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于是,我和学生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例如,《生活与广告》、《电与我们的生活》等),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力。
当然,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人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起辅助作用,也就可以“退居二线”了。
广告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无处还见广告。如果能留心观察,就能收集、整理到许多广告。广告语言独具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极强的召唤性。所以培养学生模仿,创作一些广告,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生活与广告》为主题的一个综合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融入到生活中去,让他们涉及到各种场所收集第一手资料。
2、初识广告阶段。让学生们通过口头交流、汇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资源共享。同时使学生初知广告的形式,传播方式等。
3、再识广告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汇报、总结,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广告。如广告的目的,主题和要素等。
4、创作广告阶段。在全面了解广告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单独或小组创作广告。
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上整个活动过程都围绕学生的“说”与“动”并行的原则。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综上所述,脱离“动”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动”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动”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四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发布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发布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发布课题、选择指导学生、发布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发布毕业论文计划。
2.4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编程语言采用c#,,采用microsoft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在服务器端运行,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五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文作者通过思考与分析教学过程,结合儿童绘画心理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实际教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儿童绘画
美术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社会对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美术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立足于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征的美术教学,才能使未来的学前教育者适应岗位的需要。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1.美术课教学目的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与学生临摹,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自主表现能力被教师的模式化符号取代了。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者,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容易模仿他们的老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把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对事物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使美术教育成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2.美术课教学主要内容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高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础,绘画教学又以简笔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典型、突出的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即成人创造的模式化的符号。关于儿童学习简笔画利弊问题的讨论较多,美术教育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简笔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容易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3.美术课教学形式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常常采用从示范到临摹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儿童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更给将要走上讲台的幼师留下效仿模式,使其在将来美术教学中也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模式。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手段引导儿童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表现内心的一种素质教育手段,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教会儿童认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为主。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导向,提高幼师生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使其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美术育人目的观。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建议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遵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1.优化课程设置。将三学年段的美术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美术基础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线描、色彩、素描等,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二阶段进行各种绘画材料的掌握训练,主要教学内容是训练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使其掌握国画、版画等绘画形式,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三阶段进行儿童美术教学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种绘画方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儿童美术的特点、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时间为1学年。2.调整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突出、加强线描的教学。传统认为素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但该阶段的学生基础薄弱,兴趣持续时间短,在半年多时间内较难掌握素描技法。线描撇开光影关系,学生只研究线条造型,较容易掌握,并且学好线描对后面简笔画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线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装饰画的.教学,将绘画由立体转向平面,然后进行色彩教学。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难以开展色彩写生,可以采用装饰画的方式练习色彩的搭配与调合。3.灵活教学形式。第二阶段的绘画材料综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一堂课往往不是单一的绘画或手工,而是两者相结合。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色彩、手工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会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绘画教学中,学生可以画在不同形状的纸盘或刮画纸上,画好后试着用泥巴捏;画人物时,教师可以把人物表情和手指画结合,增强学生作品的生动性。一堂良好的美术课应该是多种材料的巧妙结合,灵活应用,这需要教师熟悉各种材料,具有灵活应用各种材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尽量让课堂呈开放性。有的课程特别是手工课不需要教师示范。教师应充分准备材料,学生会观看图片后会迫不及待地直接创作。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讲解。如,在线描教学中,作品的最终效果由学生自己发挥,教师可以只示范重点,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还可以用开放性的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布置作业时仅给主题,不限制材料、制作方式,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学课堂和幼儿园课堂区别比较大,教师不能用教幼儿的方式教大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美术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练习。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做一件折纸作品,课堂上让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介绍做的动物场景,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欣赏能力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儿园优质课视频让学生观看,体会被教、学、传教之间的差异。如,在变体美术字教学中,介绍完各种变形方法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变形后印在t恤上的视频。
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其不仅需要掌握美术教学知识,还需要利用美术为其他课程服务。大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的差别比较大,如何培养出适应幼师岗位需求的人才,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力、竞争力,是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9).
[2]赵晶,张雨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大众文艺,(20).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六
幼儿因为年纪较小,对各类游戏具有浓烈的兴趣,可以通过游戏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开拓自身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与同伴相互间的沟通,建立自身良好的品质。所以,学前教育者应当本着正确的游戏理念,对教学模式给予创新,加快提升幼儿教学的质量,通过幼儿园游戏分析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一、游戏内体现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在当前较为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理论中,心理学家席勒与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理论,认为游戏令人们的机体剩余力量被最大化展现。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以及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令儿童的欲望被满足,对缓和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十分有利,游戏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和维果茨基则提出:幼儿游戏具备了社会本质,成人在干预幼儿游戏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角色游戏成为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游戏。近些年来,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合作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游戏广受欢迎,在传统幼儿理论中,元认知游戏、有效游戏则变成幼儿教育的主要指导理论。元认知游戏则为在游戏活动中,让儿童透过游戏体会到本身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内化成一种内在的自主学习及探寻能力。有效游戏理论透过游戏活动,调动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与动机,在儿童想玩、愿意玩中,让学生会玩、探究玩,在游戏中加快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游戏内容的创新与实践
(一)凸显儿童相互间的差别
幼儿园的教育应当意识到所有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应当依照本身的特征而令所有幼儿获得个性化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教育理论而言,蒙特梭利提及到与儿童游戏时应当将儿童作为核心,不赞许将成人作为主体,将儿童视为不同的独立个体。在设置游戏的过程中,应当认真考量儿童的心理所需。通常可以透过进行自选游戏,令幼儿积极挑选游戏的内容及形式、挑选成员。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角色较多且有趣的游戏,从而可以让所有儿童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乐于参与。
(二)协助儿童增加生活感悟,丰富游戏内容
儿童的想象力是依照把记忆中的表象给予二次加工,而儿童的记忆表象则大多来自生活。因此,需要在丰富儿童生活体会的条件下进行游戏的创新。比如对于“蔬菜水果市场”的游戏而言,可以让儿童预先了解各类蔬菜及水果,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描述各类蔬菜水果,让儿童加深记忆。游戏活动能够令儿童在感性认知中,突出记忆与认知世界的效果。
(三)拓展游戏教学的链条
以往在儿童游戏当中,大多束缚在校园内,游戏通常被时间及空间所影响。并且,游戏教学的链条十分短促,大多在游戏内获取较多的娱乐、较少的知识及技能,应当持续对游戏模式给予完善,把游戏的时间及空间给予拓宽,令游戏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令游戏的效果更加良好。比如在《我同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家里与父母的照片或声音收集起来,在班级进行介绍,让幼儿讲述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并且评价出哪位小朋友的故事最为动人。可以通过这个切入点,进行校园亲子活动。透过相关的活动,令游戏能够在空间与时间中更加丰富,也可以让儿童体会到情感体验,达到游戏的目的。
三、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则为在游戏活动中,需要让各种年龄的幼儿进行游戏,之后让幼儿在游戏内相互学习、模仿。比如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幼儿组织起来,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透过找朋友的过程,与好朋友进行沟通,从而让幼儿融入到教学当中,并且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二)自主、探究性活动形式
自主性游戏活动是通过幼儿自行规划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创新和探索,不但具备了基本能力,还激发了创新思维。
(三)主题式游戏形式
这一游戏是通过全园混龄游戏创造出来的主题更为明确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确保原本的自由,透过玩相同主题中不同方式的游戏增长知识。不仅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调动并让孩子保有对游戏的浓烈兴趣,还能够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游戏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四、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应当开拓当前的游戏环境。激励探寻室外游戏环境,依照实际状况挑选相应的室内、室外环境。体育方面的游戏需在室外进行,小型创造性游戏则可以在室内进行。条件许可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更加贴近自然。比如幼儿园教师可以每月进行幼儿与家长的户外亲子活动,通过组建不同方式的游戏,令幼儿在体会自然时,增加生活体会。并且,应当依照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给予相应的游戏环境。比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游戏而言,通常以“家”的方式进行,在蒙氏教育理论中,“它必须像个家”的要求被提出,也就是幼儿园需要为幼儿们提供近似“家”的氛围,令教学可以在游戏中找到“家”的感觉。并且,应当对游戏的材料给予创新。在确保安全下,探寻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寻找及制作能力。应当注重利用废旧物品。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废旧塑料瓶,让儿童通过塑料瓶制作水火箭的模型。材料应当挑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展现儿童的天性。比如可以运用沙子制作沙画等。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成为幼儿搭建人生发展中的教学根基,幼儿游戏教学活动对全面发展幼儿身心十分重要。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令教学理念的改变更加符合教学行为,有利于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学前教育者应当通过游戏的内容、活动方式、环境等表现出学前教育的创新,转变学前教育理念,探寻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加快幼儿的身心发展,以此为终身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幼儿园艺术领域毕业论文篇七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
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
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
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
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
(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差异明显的矛盾,使幼儿在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下,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情感和美感。如课题“打针”,儿童都有亲身体验,打针时既要表现出勇敢地面对现实,又有止不住的疼痛,儿童在画面上表现的那种哭笑不得、惶恐的表情,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快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懦弱等儿童内 il,抗争引起强烈的美感体验。
(3)发掘与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
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由于他们年龄小,认识不完整,常常会毫不费力地把局部的不同特征不同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怪异的现象。他们依靠直觉、瞬问的和真心地感觉表现事物,因而比成人更能接近意象隐喻。1岁半的孩子会把“小雨”和“面条”联系在一起。3岁的孩子能在无意的色彩涂鸦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能在观察了煎蛋的全过程后,用成人意想不到的紫色、橙色、蓝色和深色的渐变,画出一幅奇妙而生动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意味着低幼儿童对色彩象征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