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理想。(原本我还怕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难以体会人物的品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然后让他们用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出李大钊高贵品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给了学生大约十五分钟,他们大多数能准确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统一整理出李大钊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他们方法,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课的学习来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去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学生是能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个目标却进行得很不顺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而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用范读,用讲解等方法,学生就是无法读出那种基调,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读得平平淡淡,象一锅没放盐的白粥,怎样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带着这一遗憾下课。
反思:这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按理说应该顺理成章,可是为何学生总是读不出语气呢?我试过给学生解释,试过范读,也试过叫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时有一两个学生还是读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讲读,又让人听得摇头了。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真想听听其它老师的指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篇二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篇三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如下几个环节处理比较成功: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伊始,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后,我就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那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其次,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通过学生的课前搜集和课件内容图片介绍及对课文“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我教学本课的时候,其一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如父亲在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问题的含糊和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的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作用;其二是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我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内容上的联系,体会到前后照应的好处。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地方。从而体会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篇四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平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习。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
共学二: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证据?学习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
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
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篇五
前几天参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联合举办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做一反思: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本着从本班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正确有关重点词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钊、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平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