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的设计应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能力。请大家参考以下初三教案范文,相信能够给你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重点)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难点)
课件。
一、课前导入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一年举行一次。)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
指导朗读:要用高兴、激动的语气来读。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什么傣族人民在这次泼水节中特别高兴?
(因为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敬爱”表现了什么?
(“敬爱”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
指导朗读:读出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傣族人民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
出示句子: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可以体会到来的人特别多;从“赶”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特别的激动和兴奋。)
出示句子: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这是一个比喻句,用“鲜红的地毯”来比喻撒满凤凰花的地面,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指导朗读:语调欢快,语速稍快,读出欢乐的气氛。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周总理的打扮是怎样的?
出示: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周总理的打扮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对傣族人民的尊重。)
师讲解:外貌描写
概念:外貌描写是对人物外貌(人物的容貌、体形、衣着)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作用:外貌描写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在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特征。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如何过泼水节的?
出示: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5、学习课文最后连个自然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幸福难忘的思想感情。“多么幸福”“多么难忘”是傣族人民对1961年泼水节最直接、最具体、最真实的感受。)
6、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
(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傣族人民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国家对自己深切的关怀,所以说是难忘的。)
【设计意图:在逐段理解的基础上,在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上坡度和下坡路》。
听读儿歌《上坡度和下坡路》,感受周总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学习周总理热爱祖国,时刻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尚品质。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六、主题延伸
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
壮族的节日有:三月三歌会、春节、脱落节、陇端节、吃立节等。三月三歌会时,壮族人们举行对歌活动。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那达慕”大会上有赛马、射箭、摔跤等比赛。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成功之处: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
不足之处:规范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二
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扩展阅读: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三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是新旧年交替中的过渡日子;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二)泼水节的神话来历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傣族民间有一个动人的神话。
相传,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见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点腊(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他按时降雨、放热、降温,使冷热、雨水与人间的农时相符,为人间造福。捧麻点腊自恃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既不关心人类,又不遵守天规,乱显神通,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温就升温,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捧麻点腊死后,英达提拉便开始掌管风雨冷暖大权。从此人类又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后来,人们把捧麻点腊死的这天定为全年之首--新年。为了纪念七位为民除害的仙女,过新年时,人们都要互相泼水为她们洗去身上的污血,扑灭她们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泼水习俗。
(三)多彩的节日活动
除了场面壮观的泼水狂欢活动,泼水节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主要有浴佛、堆沙、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
赕佛(又叫浴佛):是指在节日的第一天,人们从寺庙把佛像搬出来用香水清洗,把从佛身上滴下来的水收集起来,带回去为朋友、亲戚清洗和净化,求吉。
堆沙:就是大家在一起把沙子堆成一堆,烧上香火,诵经念佛,求佛佑人。
龙舟比赛: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会举行划龙船的比赛。把木船扎上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放高升:夜晚,各村寨都要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放孔明灯: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丢包: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此外,放河船、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周总理与泼水节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声名远播与一个共和国伟人的名字--周恩来密不可分。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西双版纳,正遇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涌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景洪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纪念地。1984年公布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五
设计理念:让学生主动的去读,生动的去读,在读中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心连心的情感。
2、感受到1961年的泼水节中每一个傣族人民心里的热情。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在走进美丽的西双百纳之前你们得先过了这一关。
1、认读词语
敬爱欢呼幸福难忘鲜红水红色咖啡色
四面八方笑容满面健康长寿(恭喜你们,过关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
1、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
2、、你来到傣族和大家玩得开心吗?把你感到难忘的事儿告诉大家好吗?
3、交流反馈:
a、学习第三节。(从这一节你们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理解:四面八方赶来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敲起象脚鼓
傣族人民听说自己的总理要来和自己共同欢度泼水节,一下子沸腾了。他们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总理。傣族人民的心像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兴奋,激动。谁能把自己兴奋,激动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4--6节
1、看课件:周总理来了,来到了人群中,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外貌描写: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傣族人民的节日盛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4节,指名朗读。
3、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相互祝福的?
自己读一读第5、6两节,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表演动作:端、拿、蘸、泼洒
指名朗读课文5、6两节,其他同学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
采访:你感到快乐吗?
你刚才祝福我们的总理什么?
你听到我们的总理在为大家祝福什么呢?(祝福傣族人民五谷丰登、合家欢乐,老人长命百岁,孩子学业进步…….)
跟我们的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快乐呀!齐读4--6节。
引读最后两节。
这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4、朗读全文。
一、总结,延伸。
作者邮箱:rongmingna@
[难忘的泼水节(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促成的词。
2、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3、学习用“先人物后背景”的方法观察图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重组成的词语,会用“四面八方”、“笑容满面”造句。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
1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的黎旺城,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
此教学过程用课件《难忘的泼水节》中系列图片“泼水节”及视频“傣族的泼水节”辅助完成。
(二)、指导看图。
出示大课文插图或叫学生看课本插图。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
2)、除人物之外,图上还画了什么?(除了人物之外,图上还有撒了满地的花瓣和盛开的鲜花。)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音节的,先拼读后直呼。
(3)指名中差生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2、读好长句。
(1)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尝试读好长句。
(2)检查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3)指导读长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停顿符号。
3、读好感叹句。
(1)找出感叹句。
(2)指导读好感叹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重音符号。
4、读重点段。
(1)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读一读。
(2)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读一读。
5、看课件的课文范读视频,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自读课本》中27课《绿色的竹楼》,28课《关怀》。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七
——《欢乐的泼水节》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本文的教学要从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及教材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文章的内容很简单,但因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所以应着重指导朗读,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的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的心情。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的心情。
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想象、感悟等,紧紧抓住“欢乐”一词,围绕文本内容挖掘文本资源、补充信息,让学生多方位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美、意境美并进行了爱我中华的思想熏陶。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 指导朗读 引导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用电脑给大家露一手,猜一猜,你会看到什么?
[点评]:(因为学生第一次走进av教室,非常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流露出喜悦的心情)
(出示泼水图)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的神情怎样?
生:(异口同声)他们在泼水,他们很高兴。
师: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欢乐的泼水节》
出示课题,读课题。
师:想去看看人们是怎样度过泼水节的吗?
生:想。
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读、看结合,品词读句,感悟体验
播放人们互相泼水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拿桶泼水。
生:人们很快乐。
生:人们的身上都湿了。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打开书,在书上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点评]:教师通过学生动情地朗读,借助生动的画面,渲染了氛围,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师:把快乐写在你的脸上,你来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谁来和他比一比。(引导学生感受人们的快乐)
出示句子1: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有的散上花瓣。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人们很早就来到大街上了。
生:我知道水中还撒上香水和花瓣。
生:人们很着急。
师:好,你把它读一下。(生读。)听出来了吗?你能读出来吗?自己读。(引导学生抓住“早早”“早已”等词语,体会人们心里很着急。)
出示句子2:
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快乐的笑声。
生:我听到了泼水的声音。
生:我看到老师的脸上笑得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
欣赏泼水片段(课件)
师:你想说什么?
生:他们太快乐了,我也想去那儿玩一玩。
生:我真的不想笑出声,但我一看那场面就忍不住了。
师:这可以用一个词是什么?
生:禁不住。
生;情不自禁。
生:不由得。
[点评]:对学生的引导非常及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释放了学生的情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打开书,把这一段话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也能在你的脸上看到快乐。
师:现在有问题要考考其他小朋友吗?
生:我有问题,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我想问:人们身上都湿了,为什么却还这么高兴?
师:对呀,下雨时,小朋友们都撑起了雨伞。而他们身上都湿了,脸上还笑开了花?
师:在书上找到它,读出来。男女生赛读。(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泼水,还有其他的活动呢!
(出示课件)你看到哪些活动了?
生:打鼓、跳舞、赛龙舟、放烟花等。
齐读最后一节。
师:都到深夜了,人们还不肯离开这快乐的地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儿的快乐吧!(出示全文课件,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欣赏。
[点评]:把学生的思想境界带回了文本中,让学生边听边看,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使得以升华。
三、拓展延伸 进行思想教育
[点评]: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中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师: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如一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华。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在歌曲尾声中,师述:是的,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互相团结、友爱。同学们努力学习吧,长大后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点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是否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歌曲把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团结各民族的思想教育。
师 :课文学完了,你想给自己留下什么作业?
生:我还要把这篇课文在美美地读一读。
生:我要把他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要去找一找别的民族的节日。
……
作业建议:
1、课外再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
2、搜集并了解两个或三个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总评]
这是一节平实、高效的阅读教学课。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机械、刻板的,而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的成功应该可以从学生兴奋的小脸、飞扬的眼神中看出来。
它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求实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导读中感悟、启思中朗读,建立了语文实践的平台,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
2、灵活的教学方法。这节课教师不仅充分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而且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教材的运用更为合理,也使教材的空间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拓展。教学中紧紧抓住“欢乐”,扎扎实实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了“词、句、段”“读、悟”的结合,注意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非常好。如:在指导读第二节时,抓住“早早”、“早已”引导学生领悟人们急切的心情。抓住“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体会人们欢快、高兴的心情。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启发想象,促使学生对“言”与“意”积极感悟、内化,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3、高效的思想教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最大的指标是学生有时间,凭借教材内容,使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化了文本。
4、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民主、平等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课伊始,激趣导入,唤起了学生的热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过程中,教师时而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而辅以精辟巧妙的点拨,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乐于表达,使课堂教学洋溢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自主地学、愉悦地学、充满成功感地学,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题 目: 一堂平实、高效的语文课
------《欢乐的泼水节》案例与评析作 者: 袁景
单 位: 赣榆县青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八
教材简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三自然段:人们的快乐一直延续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充实。因为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必须多指导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
第一、 二自然段课文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情景与快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4个二类字,并理解有关的词语。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目的要求:讲读课文
一、复习词语:
幸福、香水、泼水节、一年一度
吉祥、象征、湿淋淋、不肯离去
1、个别读
2、齐读
二、讲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一年一度举行一次。)
“一年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说明很难得。
3、齐读:
过度:你想知道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吗?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1)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准备——泼水——喜悦)
(2)说说人们准备的情况。
(准备桶和盆、清水、滴上香油、撒上花瓣。)
(3)从哪些词语说明大家的心情迫切,盼望着过节?
(早早地来到、早已准备好)
(4)找找:找出泼水节中的动词?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在泼水节时,非常快乐?
(追逐、灌、泼)
(5)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人们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指导读句子:“清水是迹象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理解:
你从哪些看出人们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深夜)
3、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
抄写词语。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九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今年,傣族人民格外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欢度泼水节。
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清清的水,祝福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教法、学法:
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简介泼水解
3、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
2、出示
泼水节木桶互相湿淋淋
吉祥幸福不肯离去凤凰花
西双版纳赛龙舟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去拼音读
e教学生字字形
f把书翻到生字表,按笔顺描红
3、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讨论交流
a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之一,在云南省南部。
b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图片:欢乐的泼水节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后记: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泼水节的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学生分析: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一、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一下泼水节,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来听着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看看画面(出示火红的凤凰花画面),师生背第一节。(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感受异地风情,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朗读感悟。
a整体感悟第二段
1.过渡:想进一步去感受欢乐的泼水节吗?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完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是对第二段的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3.过渡:想参加吗?这里呀,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1-2句,读好了,待会咱们就去。
b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1.学生读1-2句
2.谈话:你准备了什么?
c.学生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表示的动作.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读一读。
1.齐读1-2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2.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过渡:课件出示象脚鼓声,出示3-4句
1.开始泼水了,自读3-4句,要求:边读边想像当时情景。
2.谈话:你都想到了什么?(此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描述书上句子的;有谈感受的;有提出疑问的;有抒发对泼水节的向往)(学生畅谈想法,师相机评点)
4.再读:读出体验
5.出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师生观看。
6.体验后,观看后,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再读,男、女生赛读3、4句。(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d第三个层次:5句
1.角色体验:师指一学生,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2.生说:(略)
3.出示第5句,你来读读。
4.师述:怎能不高兴呢?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5.生读3-4句。(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三.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a.出示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一句。
b.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1.听音乐(二上音乐课本中的《金孔雀轻轻跳》伴奏带响起)师生唱、跳金孔雀
2.象脚鼓声响起,看:赛龙舟
3.听、看放烟火
4.师生读最后一句话四、回归全文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五、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吉、祥
2.给生字找朋友
3.观察写时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祥生字
5.生描红临写。
板书
20.欢乐的泼水节
提
端
滴
撒
灌
泼
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