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是培养写作习惯和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岗位职责范文5: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监督和评估工作进展,包括XXXXXXX。
六年级科学课件篇一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六年级科学课件篇二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科学家工作[或者说科学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3、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4、爱德华·琴纳是一位英国乡村医生,他是一位发现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牛会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是就牛痘。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做了一个“动起来小人”的有趣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6、我知道的科学家有: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爱迪生:发明电灯,被称为“发明大王”
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
7、我知道的科学研究有:农业研究、医学研究、航天探索。
8、纸鹦鹉“站”起来和不倒翁的秘密都是上轻下重,保持左右平衡。
9、重心越低,物体越平稳。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的物体,生物共同的大、会死亡、需要营养、能繁殖后代、要呼吸、对刺激有反应。因此我可以判断:机器人是无生命的,因为它不吃东西。
2、
水滴、机器人、电脑、云、瀑布都不属于生物。3、植物就是依靠阳光进行独立活动,位置一般不移动,它不需要寻找食物。4、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三种形式。生长叶子的地方称为“节”。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产卵繁殖后代,有三对足是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6、蜗牛的形状:蜗牛有一个螺旋形的硬壳、身体柔软、头部有触角,大触角上端的圆点是它的眼睛;当蜗牛受到惊吓或被触到会蜷缩到壳里,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喜欢在夜间活动。在蜗牛的面前放上酒、醋等刺激物时,它会收缩触角。
蜗牛由头、胸、腹、壳四部分组成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的黏液对它的爬行部分起保护作用。蜗牛靠齿舌吃食物。
7、蚂蚁是群居动物,喜欢和同伴生活在一起,蚂蚁喜欢吃甜食和饼干。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对触角。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它通过触角和分泌物的气体传递信,把不是“一家”的蚂蚁放在一起,尤其是数目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起来,同窝的蚂蚁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8、鸟有羽毛和喙,都产卵繁殖后代。9、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生物。10、在下面圆圈里的恰当位置填写:人、动物、植物、有生命的物体。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水在动植物体内的比重很大,人体65%是水,蔬菜90%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
3、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用口喝水,植物用根喝水。
4、我们在研究小草每天“喝水”时,在试管上滴几滴油的目的是防止水份蒸发。
5、水是生命的摇篮,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6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材料按其来源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直接来
自大自然,如羊毛、木材、石料。人造材料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木材、石料、棉花、蚕丝、麻、陶土。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塑料、尼龙、合金、油漆、玻璃。
尽可能写出纸的用途:包装、印刷、装饰、书写、擦拭、盛装。
2、一种物品的不同部位往往由多种不同特性的材料构成。
3、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4、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5.用木材造纸的生产过程是:木材去皮;切成小片;煮烂成浆;搅拌;漂白;沥干水分;压成纸张。6、纸有透光、吸水、结实等特点。为了保护木材资料,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木材资。
7、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毛、丝、尼龙。尼龙是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的。雨伞面就是用尼龙做的,内衣最好用棉布做。
8、我们利用、具有、富有延展性等性质。
9、请写出5种常见的金属:铁、铜、铝、铅、锡。
10、在铝、铜、铁、金中,铁的硬度最大,金延展性最好且最重,铜的导热性最好,金的价格最贵。
11.食物中也含有
12.生产塑料的原料是:石油化工品;塑料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塑性强;塑料最大的缺点是:不易分解腐烂。
13、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比较。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2、科学问题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它们是:
(1)在仔细观察的活动中;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
3、法布尔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著成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量决定下落速度”的观点。
5、金鱼最常见的死因是贪得无厌,并不是它不知饥饱。金鱼不会捕食,所以它不会放过每一粒投向它的食物。
6、“冬虫夏草”又叫“黄金草”它兼有虫和草的处形,但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它不会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
7、在科学探究中,寻到问题答案的方法有: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获得间接知识;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获得直接知识。
8、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制作信息卡。
9、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该多提什么样的问题?
(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10.不明飞行物的英文缩写ufo。
六年级科学课件篇三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14唐山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教学过程: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讲述:今年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
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六年级科学课件篇四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知道如何给大自然记日记。
3、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意识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日记本、笔、气温变化曲线图、天气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次上课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讲一讲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以及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学生交流。
二、记日记的方法。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给大自然记好日记呢?
4.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的“自然日记”,讨论怎样记日记?记哪些方面的内容?
5.学生汇报记日记的方法。
.教师提问:给大自然记日记还需要准备什么?
三、布置日记任务。
谈话:竺可桢爷爷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从这里我们知道,给大自然记日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学们在给大自然记日记的过程中会不会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呢?今天,同学们准备好日记本,明天,就让我们像竺可桢爷爷那样,每天都给大自然记日记。一个季节完了,我们再来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看看从我们的日记中能有什么收获!
四、整理自然日记。
1.教师提问:在自然日记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发现?谁能一下子说明白?
3.教师提问:怎样整理自然日记呢?学生讨论、汇报整理日记的内容和方法,教师板书。
4.学生整理自然日记。并讨论:经过对自然日记的整理,有什么新的发现?
5.学生汇报整理日记的情况和新发现的情况。
五、推测。
2.学生讨论。
3.我们的推测正确吗?怎么验证?
六年级科学课件篇五
运载火箭
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打气筒。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16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